姜子牙为何不被封神?
我们看封神榜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姜子牙立下如此大功,自己主持封神,却没有被封神,而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却纷纷拿到了神位,这非常的不公平。
对于这个“Bug”,别说很多读者,就算是大文豪鲁迅也没搞懂,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还批判作者,说他 “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运…… 其根柢则方士之见而已”。
在政事堂看来,这种批判和不理解,可能是因为一直混“在野党”的迅哥没当过官,对于“天庭”的体系与制度并没有搞的很清楚。
封神演义跟很多同时代小说类似,都是在借古喻明,因此也都有着相对符合社会逻辑的政治架构,“仙”与“神”,在小说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官僚体系。
类似于大明科举制度成熟后的官与吏,两者之间有着一道天然的鸿沟。
神就是天庭的牛马,而仙才是天庭的自己人,一旦成为了神/吏,就几乎无法再成为仙/官。
譬如说纣王是天喜星,就是民政局的服务窗口,负责发结婚证的,两个大奸臣,勾绞星费仲卷舌星尤浑,就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信访局的窗口,负责处理人民纷争与口舌矛盾。
封神榜对于殷商这边的待遇,大概就相当于姜子牙替天庭中央颁布了人事任免令,免去了赵立春的汉东一把手位置,让他带着高育良李达康丁义珍和孙连成一起,去基层为人民服务。
对于姜子牙来说,帮助阐教完成了讨商和封神两项大业,是有巨大功绩的,如果让他成神/吏,不仅是的一种侮辱,也几乎彻底断绝了他以后成仙的可能。
这故事放在大明朝,就是一个拜入高级官员门下(南极仙翁)的举人老爷(姜子牙)作为主角,由于因为派系大哥(元始天尊)已经把的蛋糕分完了,本次科举没个他“钦定”的进士名额,于是被外放地方历练一圈,许诺下一轮有名额的时候,再回来考进士的故事。
小说中,南极仙翁在姜子牙下山前也做出过承诺,“待你功成之时,自有上山之日”。
因此姜子牙从来就没有想过给自己封神,他从始至终惦记的都是成仙。
当然,也不要把元始天尊和南极仙翁想的太好,他其实只是给姜子牙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最终并没有兑现。
派系大哥元始天尊给姜子牙的定义,就是一个阐教的白手套。
姜子牙可以下界外放,成为一个企业家大老板,享受世间的荣华富贵,拥有顶级的知名度与流量,也有了可以传承数代的家业(齐国),但是不好意思,作为手套,你都脏了,也就不能再成仙了,否则天庭的其他教派怎么看阐教呢?
所以,用成书的明朝官场,再来看阐教和截教之间的争斗,名义是一场封神之战,其实是一场成仙之争。
至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这三位大神,就像在吕芳的调解下,借着一场地方冲突的扩大化,徐阶和严嵩不断投入资源,来为子弟们争夺那几个宝贵的成仙(入阁)名额。
至于姜子牙主持的封神榜,就是一个阐教与截教斗争中,给双方失败者和炮灰的一个榜单,最后天庭也不追责,给这批人一个“处级”待遇。
而整个封神的底层故事,就是一场用商周大战的沙盘,姜子牙不断地召唤兄弟和盟友,将截教弟子用打神鞭打落下马,给自家的阐教兄弟腾出晋升之阶。
最终,被元始天尊预定门票的杨戬、金吒、木吒、哪吒、雷震子、李靖、韦护等人通过此战刷履历完成了肉身成圣,远比他们强大的赵公明、闻仲等人却只能成神,成为苦逼的牛马。
因此,我们的疑问不应是姜子牙为何不被封神,而是立下如此大功却不能成仙。
而真相也许是,辛辛苦苦组织了封神大战的姜子牙,从一开始,就不在元始天尊拟定的晋级名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