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的女儿

回台湾前一个月时我非常焦虑,在北京的出租屋里转来转去。我舍不得北京,舍不得朋友,舍不得自己租的这间舒适的loft,更舍不得过去美好的十年独居生活。

我想自己租个房子住,我跟我妈这样说,她冷笑,你搞得清楚现在的房价吗?

我想自己租个房子住,我跟台北朋友这样说,他们同样眼睛睁大,你知道现在房价多夸张吗?

之前写过台湾房价暴涨的文章,欢迎参考房价暴涨40%,但台湾年轻人选择上车:我们被时代推着走

而后我去查了台北的租屋网,什么租屋网啊,简直是鬼屋网!台北的租屋许多房东不让开火做饭,只勾选“可养宠”的房子,房源已经寥寥无几。再一看条件,30平米、一张床一张沙发一间浴室的小房间,没有电梯、外表摇摇欲坠的老楼,基本开价四五千人民币。

相比大陆一线城市,台北的房源非常少,简直匮乏,一个区域往往仅有不到十间(甚至仅四、五间房)可以挑选。我父母那代台北人就算有好几套房,也宁愿空着、就是不出租。房源紧俏、好房更是稀少,台北简直是房东市场。

也难怪我妈一脸自信地嘲讽,在台北租房?你以为还是十年前的那个台北噢?你都三十五岁了,多存点钱吧!

而我,一直认为我妈想把我“绑”在她身边,然而当我浏览一圈房子之后,人穷志短,只能服软。打包了两大箱行李,带着阿竹,回到那个以前一直想逃离的老家。

500

回到台湾的家,阿竹待了一晚上后就能轻松自在地适应新厕所。

父母确实改变了。

从小到大我们家家规众多:不能吃炸物、不能喝饮料、不能看漫画、不能私买乱七八糟的零食……直至我三十岁,每回老家,这些规定仅有一两项松绑(可以看漫画和吃零食啦),但仍然不准买酒、不准买炸鸡、不准买不健康的东西回家、不准晚归……

我台北闺蜜也有类似家规,我俩还住得近,有次一起散步、准备各回各家时猛然惊觉,我俩手上都拎着奶茶!“你带回你家丢吧,我妈不让带这种” “我家也不让带啊!” “但我妈比你妈凶啊!”

俩三十岁的女人就这样站在路口吵了老半天,最后绕了大半个公园去找垃圾桶。

闺蜜前几年结婚,婚后乐得开花,终于脱离苦海,实现盐水鸡咸酥鸡啤酒自由!

而我家,父母态度的改变,则是因为我有位勇于闹革命的姐姐。我姐这些年买奶茶、买酒、时不时晚归,一次次挑战我妈的底线,终于使我妈一次次重划底线。

我不知道我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女儿大了、别瞎管了,但她现在,面对打着电脑狂喝饮料的女儿,只能露出“我超级不赞同、超级想管,但你们会跟我吵所以算了我不管了”的复杂眼神。

然后默默去切苹果,切好之后送进房间,附带一句叮嘱“不要一直打电脑啦,多起来走动“。

“你不要以为回家住只有你烦,我也很烦”,这是我从北京回台前,我妈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在大陆比较能赚钱”是不少台湾人的印象,回台这些天还是会被不相熟的邻居、朋友问及“为什么要回来啊?在北京上海不是比较好吗?”

我爸妈多少也是这样想的,他们的印象仍停留在台湾财经杂志上,那些在深圳、上海打拼的闪亮台干模样,女儿怎么会突然想回乡?我父母其实并不明白具体缘由。

我寡言的父亲丢来一句“你有规划就好”便不再多问,他与我妈一起把屋子里的东西收拾一轮,又给阿竹买了全新的猫砂盆、猫抓板和罐头。

回来的这些天,我妈追着阿竹喂饭,不时会抛来一句“之前我和你爸两个人吃饭的时候,不用这么麻烦”“之前我和你爸两个人在家,基本不用怎么打扫”“之前我跟你爸两个人的时候”……

我一直在说,回台湾是想重新认识一下台湾,如今的台湾与十年前大相径庭。

但我最先重新认识的是父母。

我希望他们多管管阿竹、少管我,而今发现原来我妈确实管不动我喝奶茶了。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操心。

她每天坚持煮饭,是因为这样能计划不同菜色,防止记忆退化。

她每天会问我爸,“昨天晚上吃了什么?前天晚餐吃了什么”,我妈偷偷告诉我,“你爸觉得我烦,但我这是怕他出现阿尔兹海默症,耽误早期治疗。”

一天晚上她轻描淡写地说“你爸之前耳朵中风过“,而我愣愣地问,啊,我不知道啊,耳朵竟然会中风?

我回台湾,想重新认识台湾的媒体环境,想重新观察台湾的社会,想重新了解台湾的政治舆情氛围……我原先订了很多高大上、讲出去好听的目标。

但我真忘记了,北漂十年、中年回乡的女儿,重新认识的,会是父母。

曾有大陆朋友问:你父母不催婚吗?

我三十五,姐姐三十九,不但未婚、甚至我俩对于找另一半都有些兴致缺缺。我父母并未对此多说什么。

两女儿皆步入中年,我妈还是不喜我喝饮料和酒、穿她认为有点暴露的衣服。她管吃喝穿着,就是不管女儿婚否。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