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印度需要更大的港口

500

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

从2020年起,为了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严重依赖,一部分跨国公司开始寻找其他国家作为新的渠道。许多人认为,印度将会成为这次供应链调整的最大受益者。

的确,从人口实力和地理条件上来看,印度和中国一样幅员辽阔、一样拥有十几亿人口,具备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天时地利"。

业内人士也颇为看好印度的未来发展。比如,2022年5月,《经济学人》称,全球即将迎来"印度时代";苹果、三星等电子巨头也陆续在印度建厂或采购。

然而,四年过去了,印度制造并没有如预期中一般崛起。

尽管政府大力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但2019年到2022年,印度的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仅有2.5%,远低于政府预测的7%;我国在印度建厂的手机厂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纷纷选择撤出。

原因在于,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工厂",不仅要依赖于本国制造业的发展,物流网络的同步升级也不能落下。

而港口,就成为了印度成为"世界工厂"的最大短板。

500

500

基础薄弱

从地理条件上来看,印度是世界上最适合远洋贸易的国家之一,拥有发展海运的天然优势。

首先,印度地处于连接欧亚大陆和印度洋的核心地理位置,汇聚了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国际海运航线。

不仅如此,印度还拥有长达7000公里以上的海岸线,并坐拥孟买、科钦等地的众多天然深水港口,按理说,应该能为大型货轮停靠提供条件。

然而,先天的地理优势并没有转化成印度港口实际上的竞争力。

在2023年全球50大港口名单中,印度的13个主要港口和200多个中小港口中无一上榜。而印度港口服务也常常因为"又贵、又慢、又难用",而受到跨国公司诟病。

这是因为,印度港口无论是货运效率,还是基础设施质量,都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500

印度港口码头的搬运工人(路透)

首先,印度港口众多,但大部分都不是深水港,因此无法容纳大型集装箱船。

根据国复咨询的数据,印度海运贸易中30%的货物仍需要通过他国转运。往来印度的大型远洋货轮,通常需要先在斯里兰卡等邻国靠泊,再通过小型货船转运回印度。这种多次转运,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和运输周期,更是削弱了印度港口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其次,从港口货运效率来看,印度港口的"贵"和"慢"已经成了常态。

2012年-2018年间,印度主要港口的平均货物周转时间长达2.5天,远高于全球平均的1-2天左右;同时,货运需要缴纳的费用总额是周边国家的5-6倍。

再看基础设施质量。一方面,印度的大部分港口航道深度较浅,难以承接大吨位船只。

比如印度的加尔各答港,航道深度仅为9-11米左右,而承接大型货轮的深水港,通常需要15米以上的水深。像是中国的上海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航道深度都超过了18米。

长期缺乏深水港,使得往来印度的大吨位货轮无法直接停靠,无疑进一步增加了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直到2023年,印度才投资建设了全国唯一的深水港。

另一方面,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全球一流港口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

在新加坡港,工人们已经能够采用龙门吊和自动化装卸设备,协助装卸货物,大幅提高了货运效率;而在印度的孟买港和钦奈港,不仅缺乏自动化设备,工人的工作效率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使得印度港口的货船,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停泊成本和时间。

500

新加坡港

此外,尽管近几年来,印度的进出口集装箱份额有所增长,但进出口量仍低于越南,更是远远落后于中国。

种种原因表明,如果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工厂",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就必须加快建设符合国际货运需求的巨型港口。

500

港口困局

实际上,印度并非不了解巨型港口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印度政府陆续推出了许多促进港口和海洋贸易的政策,包括引进外资、增加港口自动化设备等。然而,能落到实处的港口投资却并不多。

以印度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尼赫鲁港为例,港口设施老旧、基础建设薄弱,货物拆卸还在以传统的卡车装卸为主。

而在港口货运规模方面,据《纽约时报》报道,在过去二十年间,尼赫鲁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已经增长两倍,达到640万,但货运量仍然无法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

相比之下,新加坡港通过不断升级设备、引入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技术,使货船周转效率逐年提升,货运量也随之大幅增加。2023年的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中,新加坡港以3901万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上海港。

这也就是说,与世界一流港口相比,印度港口投资基础设施的力度仍远远不够,升级速度缓慢。

印度繁琐的官僚体系和复杂的审批程序,则是"历史遗留问题",使得港口建设屡屡受阻。

据印媒报道,印度政府负责管理港口的单位超过20个,而协助监管的机构更是多达40个。要在如此繁琐的部门之间申请、扯皮,让港口扩建和设备升级等变得愈发困难。

此外,大部分印度港口由政府主导运营,导致效率低下。

由于缺乏市场化的高效管理模式,印度港口货运能力不稳定,工人罢工频繁。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货运旺季,由于船舶时间表持续不稳定和货运量增加,印度加尔各答港常常面临严重的拥堵问题,不得不宣布停工,甚至停摆数月。相比之下,迪拜的杰贝阿里港采用了市场化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货物处理能力,能够从容应对货运高峰。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认为,印度的国内政治经济壁垒也严重阻碍了港口现代化改造进程。

"如果深挖印度港口服务性价比糟透的本质原因,就不难发现,印度国内港口普遍疏浚不到位,实用水深不足,无法装卸运输效率最高的大型货轮。"文章指出,"疏浚港口工期长、收益慢,又缺乏政府激励,印度国内很少有港口运行企业愿意推动实施。印度港口因此无法满足大型货轮的水深要求,大多只能接驳吨位小、吃水浅的中小型船只,装卸效率和性价比长期难以提高。"

不过近年来,印度港口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正逐步得到改善。

《纽约时报》称,印度政府已投资90亿美元,推进沃特万工业区港口建设。

正在建设中的巨型港口设施,预计将于2035年完工。新港口拥有深水区,不仅能够容纳容量达到2.4万个集装箱的超级船只,港口的年吞吐量也将达到2000万,是孟买港的三倍。

但即使部分印度港口扩建成功,本国的周边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也会拖累整体物流效率。比如印度的尼赫鲁港,承担了印度近一半的集装箱货运量,但港口周边的公路和铁路系统却经常拥堵,这严重影响了货物的周转速度。

500

一列货运火车离开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港(纽约时报)

对印度来说,如果想要赶超中国,建设巨型港口可能只是第一步,后续配套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建设也需要跟上。  

500

取代中国?

2023年,印度首个巨型港口维津贾姆港正式启用。

印度媒体一度乐观地认为,印度可以通过这个巨型港口"抢走中国的生意",在国际海上贸易中分一杯羹。印度《铸币报》甚至声称,这个巨型港口将会对南洋贸易起到革命性影响。

然而,现实没那么简单。单靠一个港口,就想取代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地位,实在是过于天真了。

如果说印度还在忙着解决巨型港口"从无到有"的问题,那么,中国港口就早已迈向了"从有到优"的发展阶段。

首先,中国的港口运输能力早已在全球遥遥领先。

根据世界银行的物流绩效指数,2023年,中国排名全球第26位,而印度则排在第39位。

2022年,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高达150亿吨,而印度只有20亿吨,两者相差不止一星半点。即便印度继续加大投资,预计也至少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在港口基础设施上赶上中国。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上海港、宁波港和深圳港的规模和效能,早已稳居世界前列,占据了全球主要货运市场。而且,中国港口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交通和配套基础设施,印度港口的通关和物流流程却仍然存在着管理缺失、效率低下等问题。

500

至于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印度想取而代之也没那么容易。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巨大的生产规模,还更在于完整而高效的产业集群。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全球制造业附加值中,中国占比高达28%,而印度仅有3%。从原材料、配件到组装,中国各大产业集群几乎实现了“一站式”生产和供应服务,至于印度,在产业集群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印度2014年就喊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也确实吸引了苹果、富士康等科技巨头在本国投资建厂,并带动当地产业链发展,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基础设施不足、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供应链不完整等问题,仍然是印度制造业的短板。

国泰君安国际研究部分析报告指出,印度基础设施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尽管印度政府近年来致力于改善基建,但印度公路、铁路等仍存在运输状况较差、运输速度及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供电方面也存在电压不稳、高峰期断电的情况,制约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印度拥有1600种以上的语言和方言,宗教信仰、等级观念复杂,这使得跨区域协同合作变得更加困难,企业难以形成高效扁平的组织结构,更难以形成碎片化的产业集群。

如今,"供应链去中国化"的风声甚嚣尘上,但跨国企业想要与中国产业链脱钩,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麦肯锡的一项全球供应链研究指出,中国在电子元件、医疗设备和电动车电池等关键行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与中国供应链脱钩的成本和时间投入非常高。

麦肯锡研究分析称,跨国企业仅仅是重新建立物流系统和确保供应链,就可能需要10-15年,并且还要付出高昂成本。

彭博社也曾在报道中直言,尽管美国企业已经采取措施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但中国仍在美国供应链中占据重要一环。甚至,向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反而导致了美国买家承担更高的价格。

此外,与印度政府相比,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灵活的生产模式,使中国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对跨国公司而言,中国的成熟供应链体系和可靠的配套设施,无疑仍然是全球供应链的“安心之选”。

总之,虽然印度制造业仍有巨大潜力,但中国在效率、产业链完整性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世界工厂的"地位很难在短期内被撼动。

这也意味着,如果印度想要抄中国的作业,还需在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完整性上进行更长时间的深耕。

500

结语

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才逐渐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工业强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印度想复制中国的成功,也注定面临基础设施升级、物流网络完善、企业集群建设等挑战,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500

孟买南部尼赫鲁港的一个码头(纽约时报)

印度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本就不明显,而短板更是突出。相比之下,中国的供应链经过多年积累,早已和全球产业深度融合,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因此,印度想要在全球供应链中获得一席之地,至少需要建立一个与中国相当的产业链,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

500

····· End ·····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