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年代剧经久不衰
英国年代剧(period show)经久不衰。当然,这是指在英语世界,或者爱看英美影视的圈子里。
老牌的BBC改编的Jane Austin电视剧就不说了,Downton Abbey、Bridgerton、Belgravia、White Queens、Pillar of the Earth、World without End,都挺好看的。未必都是大团圆,但总体正面,尤其是语言精美。
对比之下,讲当代英国的,常常比较阴暗,语言也比较粗鲁。
英国的黄金时代说不好是哪一段,但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到一战前夜,大体是没错的。在这段时间里,英国要么处于上升阶段,要么处在顶峰,或者已经下滑了但还没感觉。总之,自我感觉良好,拍出来的故事也就容易正面。现在的英国,要么是死气沉沉的当下,要么吃“过去的好时光”,最缺的是未来。
这也反映在语言上。
简·奥斯汀据说是英国文学史上影响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人。这可能夸张了,但她确实是语言大师。她的小说里的故事现在已经很套路了(必须说,她是首创这些套路的,后来的人都在学她的套路),但那些精美文字百听不厌。看《红楼梦》的人也一样啊,都第50遍了,还不知道晴雯、尤三姐是什么故事?
精美文字这一文学传统在英国年代剧里继承下来,这样的精美文字也只有在年代剧里出现才不突兀。在英国街头来这么几句,就太装了,可能在剑桥、牛津的街头都要被侧目的。在电视剧里来几句,除非是穿越,否则也容易出戏。
这几天在看Bridgerton。对话说得很快,要打起精神听。英国影视常常这样,美国的就没有这个问题。也可能是更加习惯美国口音的关系?
英国口音清脆(crisp)、好听,大概就像中国人听真北京腔觉得好听一样。
当然,这都是上流社会的口音。北京腔也一样,上流圈子的才有那个范儿,李小冉就有那个劲儿,拉足了腔调但并不滥用儿化音。满嘴儿化音的其实是北京“下只角”的口音。上海也一样,《繁花》里胡歌在努力说着“上只角”上海话,还是是不是穿帮,马伊琍已经有点捉急了,虹口妞的“半下只角”口音时不时要露馅,但唐嫣那南市的“下只角”口音就掩饰不住了。不过没事,汪小姐本来就只是外贸公司干的,没说是上只角背景。
以口音取人当然是势利的,不过上流口音更加好听也是确实的。看电视剧嘛,又不是为人处世,不就是图个看着好看、听着好听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