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闯IPO!200亿茶饮巨头,急了

茶饮赛道,已进入红利的衰退期。

越来越多的茶饮品牌近几年都陆续开始降价保量,当规模不再为王,互联网的裂变式增长模式不再持续,用户增长放缓成为常态,谋求IPO就成了头部茶饮品牌的头等大事。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茶饮赛道以及可选消费新赛道都不再是好的投资标的,随着市场对茶饮品牌的祛魅,这些头部品牌上市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折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奈雪的茶。

如果从最高位算起,奈雪的股价跌幅已经超过了93%,市值仅剩不到20亿港元。近期,其股价更是创出了历史新低,仅为1.07港元/股,股价年线五连跌。

奈雪股价表现糟糕,实际上是其业绩的客观反映,翻阅奈雪的财报,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分别为42.97亿元、42.92亿元、51.6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25亿元、-4.69亿元以及1322.40万元。

从财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几年奈雪营收已经开始放缓,且奈雪的盈利能力确实太差,其2024年上半年继续亏损4.35亿元。因此,从规模转向利润就成了这些品牌的重中之重。持续的亏损之下,市场选择了用脚投票也在情理之中。

有奈雪的例子在前,越来越多的茶饮品牌开始清晰的认识到,当前赛道已严重内卷、竞争愈发激烈,行业红利正逐渐消退,所以他们开始加速IPO的进程,保存更多的实力,以求度过行业的寒冬。

2025年1月1日晚,港交所披露蜜雪冰城更新上市申请材料。相关资料显示,蜜雪冰城第一次提交招股书是2022年9月。也就是说,实际上茶饮品牌上市的难度并不算小。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4年初,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新茶饮公司就已经集中提交了招股书,除了茶百道顺利上市,其他都未能顺利完成上市。

由此可见,即使茶饮赛道现金流相对较好,模式好复制,商业逻辑也较为清晰,但是它们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吸引力确实不大

 

“不差钱”的蜜雪冰城

 

茶饮赛道,已经开始了新阶段。当规模不再为王,盈利能力一定会成为新的考量。

根据最新更新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前9月,蜜雪冰城分别实现营收135.76亿元、203.02亿元以及186.6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0.13亿元、31.87亿元和34.91亿元。

从财报数据来看,逐年增长的利润证明了这家公司商业模式优秀且非常稳健,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蜜雪冰城并“不差钱”。

那么“不差钱”的蜜雪冰城为何在资本市场屡败屡战?着急且连续推动IPO进程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从蜜雪冰城的招股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根据蜜雪冰城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通过加盟模式发展的门店网络在中国和海外拥有超过45000家门店,覆盖中国及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及日本等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蜜雪冰城99%都是加盟店。

加盟模式之下,蜜雪冰城已经成为中国现制饮品供应链领域中生产品类最全和规模最大的企业。

目前,蜜雪冰城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约79万平方米。蜜雪冰城在这些生产基地的生产覆盖七大类用于制作现制饮品的食材,包括糖、奶、茶、咖、果、粮、料,年综合产能达到约165万吨。

由此不难看出,蜜雪冰城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向加盟门店销售商品及设备。

另外,截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配送网络覆盖了中国内地31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超过300个地级市、1700个县城和4900个乡镇,其覆盖广度和下沉深度为行业内最高。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按照截至2024年9月30日门店数计,蜜雪冰城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按照2023年的饮品出杯量计,蜜雪冰城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现制饮品企业。按照2023年的终端零售额计,蜜雪冰城是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现制饮品企业。

GeoQ Data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101家连锁新茶饮品牌新开店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但闭店量却提升了近3000家。很明显,各家门店扩张并未达到理想预期,门店增速放缓也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打破这种困境,不少茶饮品牌选择了“出海”,蜜雪冰城也不例外。近两年招人已经成为蜜雪冰城“出海”的重点工作之一,蜜雪冰城目前对外公开招聘多个海外相关岗位,类型涵盖研发、业务和人力等前后端。员工的出差地点,则包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与地区。这些区域均为蜜雪冰城重点布局的海外市场。

为了配套海外市场,推出更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蜜雪冰城还成立了专门服务东南亚的研发部门,研发与仓储物流板块独立,并将国内仓储物流人才派驻各个国家,以提升海外仓库管理效率。此前,东南亚市场的研发通常依赖于国内团队。据了解,蜜雪冰城印尼分公司的员工总数中,约96%以上为当地员工。

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蜜雪冰城之所以着急推动IPO进程,主要是因为其陷入到了增长瓶颈之中,其开店速度开始放缓,因为其商业模式依赖于加盟速度。换而言之,这种模式尽管赚钱,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一旦加盟速度放缓,业绩放缓也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企业而言,茶饮企业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后,其在资本市场的“折价”将会非常明显,这点已经在资本市场得到了验证。

 

故事不好“讲”了

 

蜜雪冰城的成功,主要得平价、规模以及时间早。

根据招股书介绍,蜜雪冰城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现制饮品企业,聚焦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单价约6元(约1美元)的高质平价的现制果饮、茶饮、冰淇淋和咖啡等产品。而蜜雪冰城的成立时间是1997年, 品牌名称“蜜雪冰城”正式启用是在1999年。

2007年,张红超的弟弟张红甫从大学退学,加入蜜雪冰城。

经过兄弟二人的研究,其总结出了一套标准化的经验,通过加盟商开始复制,一年开出20家门店。

2008年,张红超成立股份公司,自此蜜雪冰城开始进入全国扩张阶段。为了服务好加盟商,两兄弟开设中央工厂,自建物流网络。

到2020年,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突破到了1万家。

受益于消费升级的影响以及茶饮风口的兴起,蜜雪冰城因独特的加盟优势以及低廉的价格,快速打开了三四五线市场,到2024年其门店数量突破了4.5万家,成为茶饮市场的绝对头部。

快速膨胀的规模,使得公司估值水涨船高,张红超兄弟二人则成为了最大的受益人。根据招股书显示,张红超直接持股42.78%,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青春无畏”持股0.45%;张红甫直接持股42.78%,通过“始于足下”持股0.45%。

两人合计持股比例超过85%,据《2024胡润百富榜》数据,IPO前张红超兄弟二人身家各达225亿元

招股书还显示,张红超是公司创始人,任董事长,负责集团的发展战略。张红甫是联合创始人,担任首席执行官,负责整体经营管理。目前,兄弟二人的年薪分别为624.8万元、805.3万元。

从茶饮赛道的最新发展来看,蜜雪冰城“不差钱”只是表象,着急上市的背后还有着股东强烈退出的需求。

招股书显示,2020年12月,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龙珠美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蕴祺投资咨询中心(有限合伙)及天津磐雪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与蜜雪冰城及当时的股东订立投资协议。其中,龙珠美城背后有着美团及其创始人王兴、朱拥华,深圳蕴祺背后则是投资大佬张磊的高瓴资本。这些机构分别以高额对价认购公司股份,持股比例合计达10%。虽各方曾宣称对赌条款已清理,但其着急上市的态度,还是让市场颇为关注。

侃见财经认为,对于资本而言,早上市就意味着资本能尽快退出,参考其他的同类上市公司,假如蜜雪冰城业绩真的开始出现明显的放缓,那么资本市场对于蜜雪冰城的折价,也是投资方不能忍受的。

当然,港股IPO募资,张氏兄弟第一诉求仍在于门店的扩张。因此,其将目光盯向了海外,近几年一直加码海外市场。但目前其海外市场门店仅超过了4800家,占门店总数仅超10%,贡献的营收仅为15亿元左右,和国内市场不在一个量级上。

另外,近些年茶饮的故事越来越不好讲了,海外市场也难以成为蜜雪冰城的“解药”。因此,如果此时不能顺利上市,后续上市将会更加困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