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工资必须涨到人均GDP五倍”的论调,仔细琢磨全是漏洞

【本文由“生命充值卡”推荐,来自《对话DeepSeek:十年后,医生年薪85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医生工资必须涨到人均GDP五倍”的论调,乍一听挺唬人,可仔细琢磨全是漏洞。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先说那个“五倍人均GDP”的标准,按去年数据就是年薪得给到60万。这数字怎么算出来的?北上广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可能够得上,但全国1300万医务工作者里,基层医生占了多少?三线城市二甲医院的住院医又占了多少?这帮人现在实际收入可能连20万都不到,真要强行拉平到60万,医保基金得当场暴毙。

再说公立医院的运营机制。现在医保局每年都在砍药价、砍检查费,去年光心脏支架就从1.3万砍到700块。公立医院既要完成防疫任务,又要搞扶贫义诊,还要承担教学科研,账上哪来的余粮给全员涨薪?真要按这个标准发工资,全国公立医院系统每年得多支出7800亿,相当于把国防预算的1.5倍拿来发工资,可能吗?

这时候就有人跳出来说“让市场决定”,鼓动主任医师跳槽去私立医院。可私立医院真就是医生天堂?去年某高端私立妇产医院被曝出,股东要求产科主任必须完成每月200万业绩指标,完不成就扣绩效。更魔幻的是资本家们的常规操作:先高薪挖几个专家当招牌,等客源稳定了就招应届生来跟台,美其名曰"医生团队化作业"。

最讽刺的是资本的游戏规则。莆田系老板们早把套路玩明白了:前期给医生30%干股,等医院估值做起来就引入风投,通过AB股架构把医生股权稀释到3%,最后上市套现时连这点股份都要签对赌协议。上海某高端口腔连锁就是这么玩的,创始医生团队现在都成高级打工仔了。

说到底这就是个连环套:先用“精英化”话术制造焦虑,逼着公立医院人才外流;等医疗资源向私立机构集中后,再通过资本运作把医生变成流水线上的工具人。到时候就不是讨论工资该涨多少的问题了,而是996工作制会不会入侵手术室,AI问诊系统要不要替代门诊医生了。

那些喊着要给医生涨薪的自媒体,有几个是真站在医护人员立场说话的?看看他们文章底下的医美广告、在线问诊平台的推广链接,答案不言自明。医疗改革需要的是理性建设,而不是被人当枪使,成了资本撬动公立医疗体系的杠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