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還誤以為台灣人抗日的主力是原住民
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還誤以為台灣人抗日的主力是原住民。
尤其是《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播出後,對台灣史完全外行的馬英九,還把莫那魯道的大圖像掛在國民黨中央黨部。
1895年,日本近衛師團在澳底登陸以後,鹿港人辜顯榮帶日軍進台北城。辜顯榮祖籍是閩南泉州,辜顯榮此舉使辜家成為台灣第一家族。
不過,日軍進一步南下併吞全台,起而反抗的主力也是閩南人和客家人。
我這𥚃閩南人指來自福建泉州和漳州,客家人指來自廣東潮州和梅縣。
日本人還沒來以前,閩客械鬥不斷,泉漳也持續對抗。日本人來了以後,閩客漳泉全團結在一起,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就是日本侵略者。
乙未抗日,1895年由日軍登陸的5月29日,打到11月26日的屏東火燒莊事件,其中最慘烈的就是彰化八卦山大戰。
台灣人民在沒有任何外援下,為保住中國人尊嚴,奮起抗日。
日本近衛師團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戰死後,調來殘忍的乃木希典師團,這位被日本人歌頌為戰神的乃木大將,是屠殺幾十萬台民的血腥屠夫。
乙未抗日後,台灣人陸續出現三位抗日英雄,被民間稱為"抗日三猛"。
北台灣的簡大獅,祖籍是漳州南靖,出生於台北淡水。
中台灣的柯鐵虎,祖籍是泉州安溪,出生於雲林古坑。
南台灣的林少貓,祖籍是漳州,出生於屏東,活躍於高雄鳳山。
三個人的交集:都是閩南人,都曾在南少林習武,都是抗日英雄,都被日本人殘忍屠殺,都是死於漢奸舉報。
抗日三猛之後,台灣人在閩客合作下仍堅持浴血對抗,最有名的是1915年台南噍吧年事件。
該事件,在余清芳和江定兩位義士領導下,戰爭持續了三個月之久,日本總督安東貞美調來優勢兵力鎭壓,才以失敗告終。
噍吧年事件後,日本在台南進行大屠殺,並由行政長官後藤新平推動皇民化教育。
台灣人民的抗爭逐漸往地下化、零星化、小股化發展。
而佔有宣傳優勢的日本總督府,常把抗日英雄抹黑為殺人越貨的盜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義賊廖添丁。
1920年以後,閩客抗日活動進入低潮期,日本殖民者往山地發展,掠奪豐富的山地資源,如木材、樟腦、茶葉等。
由於進入原住民(高山族)的傳統獵場,日本人的手段又極殘暴,這時台民的抗爭才聚焦於原住民身上。
賽德克巴萊的背景,就是在這個環境下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