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狂舞 笔走龙蛇 智珠在握 运筹帷幄
今日是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一,中华民族的「蛇」年春节。特向各位读者朋友道声恭喜发财,恭祝大家春节快乐,财源广进,身心康泰,合家幸福!
春节,是我国多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称文日,亦称正旦、正朝、新正、新春、新年、元辰、端日、元月、过年、年初一。夏历腊月除夕夜间,时针移过十二时即为春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汉初,人们把「立春」之日视为该节。武帝时,落下闳等人在《太初历》中始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和「三朝」(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朝即始也),并定为夏历新年。南北朝时,又把整个春天作为该节。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会议上,决定「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就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式宣布采用公历,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元旦,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民间过年,意在庆贺丰收。传说此习始于原始社会的「腊祭」;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形象;《诗经•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自古以来,年节最为隆重,有祭祀、朝会、宴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活动,其内容亦因族因地而有不同。据《诗经》载,农人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豊收。晋唐时,增添了放爆竹,即在火堆中投入竹子,发出「辟啪」之声,气氛更浓。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民间以食、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欢宴,笑语喧哗。」宋代以后,节日活动更为丰富,较为普遍的有祭祖、祭神等祭礼活动;吃水饺、吃年糕、吃汤圆、喝春酒等飮宴活动;拜家长、拜邻居、拜亲友等拜年活动;贴春联、挂年画、挂门签、放鞭炮、踩芝麻秸、签柏枝、咬春等吉庆活动;逛花市、赏冰灯、舞龙狮、扭秧歌、走春等娱乐活动,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移风易俗,逐渐放弃了传统活动中的迷信内容,增加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
今年在十二生肖上属「蛇」,与「巳」相当。蛇在上古时为人们所崇拜,被有的部落奉为图腾。神话传说中,搏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祸是人面蛇身。旧时被列为「五毒」之一,往往被视为凶残毒辣的化身。只是作为生肖属相时,才被赋予吉祥意义,如「蛇盘兔,必定富」。逢「巳」年,贺年咭、生日咭、邮票上可见其形象。而所谓「蛇盘兔」是传统吉祥图案,由蛇和兔组合而成。出于「蛇盘兔,必定富」的俗语。旧时迷信认为婚配属相相生相克,民间认为蛇机智、灵动,善于敛财,俗信以为梦蛇兆财,而兔柔顺、温和,善于守财,古有「兔走归窟」之语,遂以为蛇与兔是一对吉利的婚配属相。在民间该纹图应极广,多见于剪纸、彩绘和雕刻中。有的巧妙组合成一个大「福」字。象征吉祥、幸福、美满、和谐。
蛇这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堪称强者。它身体细长,通体有角质鳞,头通常扁平近乎椭圆,眼睛看似有神阙视力极差,靠肋骨和腹鳞移动,靠嗅觉和味角寻找食物,可迅速爬行和缠绕。自古以来,蛇在人类眼中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动物,对蛇有着相互矛盾的情感。上古时期,人们旣畏蛇又崇蛇,由此产生了很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中的开天劈地神盘古是「龙首蛇身」,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蛇图腾崇拜。历代君与臣的礼服上繍的非龙即蟒,表示了对蛇的重视,民俗民风中有游蛇灯、赛神的娱乐活动,文学作品中更有知恩圆报的灵蛇、可爱的蛇|女以及以蛇为题旳诗篇。但另一面,人们厌蛇、怕蛇,有关的|寓言、故事中相当一部分是说蛇的阴险狡猾、狠毒可怖。
自古以来,以「蛇」作主要词素的成语、俗语不少,如金蛇狂舞,灵蛇之珠,笔走龙蛇,杯弓蛇影,虎头蛇尾,牛鬼蛇神,画蛇添足,打草惊蛇,蛇蝎心肠,龙蛇混杂,龙蛇起陆、蛇年富贵、蛇年大发、蛇足饱满、魅力如蛇、蛇年进财、绝不蛇本、金蛇出洞、金蛇郎君、蛇形刁手、行运蛇化龙、蛇年行大运、银蛇喜迎春、蛇序呈祥、银蛇喜迎春、蛇我其谁等,还有运势如蛇化龙飞,蛇舞长城雪、燕鸣北国春,蛇腾盛世千家喜、春满神州万物荣,蛇腾喜浪迎新纪、喜乐丰仓送旧年等,其中有不少是属于「负面表述」。不过,中国民间却又将属蛇的人称为属「小龙」,显示人们颇有唯物辩证法的头脑,善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其实,正因为蛇生性灵活,爬行迅速,故当我们在祝福蛇年的时候,也热切期望进入蛇年的澳门特区各业经济在攻克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时,能作灵活调整,转型成功,一遇适当气候及机会,就发围而出,迅速推进,获得金蛇狂舞的喜庆成果。
实际上,从种种迹像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小龙」胜大龙,蛇年胜龙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在新任行政长官岑浩辉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澳人」的共同努力下,蛇年经济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步点,澳门特区在蛇年中也必然是「灵蛇」的智珠紧握在手!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四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是「春节」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现在全球各地都有华人足迹,对春节文化的传播十分有利。春节申遗成功凝聚了所有华人的团结,让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申遗成功对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积极意义。春节走向海外,代表着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接受度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接轨和交融。
澳门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及「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机遇,以春节为载体,向国际社会讲好「一国两制澳门故事」和「中国故事」,担当「内联外通」的先锋,齐心协力为祖国和澳门特区未来发展奋发进取,透过互补优势、互相借鉴,更好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为粤港澳大湾区以至国家整体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