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快评:特朗普对美国科研界“动刀”,中美都面临科研模式转变

特朗普刚上台,就对美国科研界采取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限制措施。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等科研机构颁布了多项禁令,导致科研活动和经费使用受到严重影响。具体措施包括冻结NIH的旅行、会议、通信和招聘,工作人员的补贴和差旅费也被无限期冻结。这些禁令不仅打乱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计划,还导致了科研项目的停滞和资源短缺。一些科研人员因无法订购实验用品,不得不暂停实验,甚至面临实验结果被破坏的风险。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美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多为民主党支持者,特朗普作为共和党人士,削减科研预算可能是出于党派竞争的考虑。其次,近年来业界在科技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越来越多,如2024年凭借AlphaFold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德米斯·哈萨比斯来自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大模型技术也由OpenAI等私企率先推动。这表明,私营企业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和产出逐渐超过了传统高校和科研机构。此外,特朗普本人较为重视商业,此次禁令也可能是为了将科研方向转向更注重硬科技和AI等领域。

与美国类似,中国也在经历科研模式从高校向企业的转变。企业已成为中国R&D经费投入的主体,2023年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比重达到77.7%,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例如,华为2024年的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小米2025年的预算也有300亿元。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年给各种基金的预算加起来也不过341亿。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已远远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传统科研资助渠道。从中美两国的情况来看,科研模式从高校向企业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共同趋势。这种转变有其积极的一面,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方向,从而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当然,这种转变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

中国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华为不仅在5G技术上取得了领先,还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高校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了双赢。此外,中国还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边界组织”,如科研诚信办公室(ORI),来监督科研行为,确保科研诚信。

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科研界的“动刀”行为,其前所未有的粗暴性对年轻科学家造成了沉重打击。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一个给初级科研人员提供培训的讲座正在进行中突然被叫停,一个青少年科研讲座则在临开始几分钟前被叫停,几个评估申请科研经费项目的会议在开始前被叫停。中国在科研管理上当然不会采用如此粗暴做法,科研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硬科技领域,中美两国的竞争愈发激烈。中美在AI领域的竞争不仅关乎科技实力,还涉及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中国的科大讯飞、字节跳动、深度求索等企业在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理解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此外,中美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特朗普政府对NIH的改革计划旨在提高效率、加强问责制,并将研究重点转向更符合“美国优先”理念的领域。这一改革可能会影响美国生物医药研究,同时也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研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趋势,也是全球科技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科研模式从高校向企业的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动科研模式的创新和转型,中国一定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