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无人愿担“审判义士”之责,“拯救大侠路易吉”行动能否成功?
大家好,我是乌鸦。
不知道各位还记不记得“意裔美国青年路易吉当街枪杀医保CEO”一案。当时广受关注的事件,在进入到“被押送出庭”这一步骤之后似乎失了音讯,路易吉案的下一个关键节点应该是什么、何时安排,好像都没了下文。
乌鸦原以为是自己搜索能力太差,或者是简中网络的局限,但当了一把好奇宝宝直接去问美国人,结果才发现,他们也不知道下一个节点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因为路易吉案现在已然被一个不可避的环节给“阻塞”住导致无限期拖延。
那就是,找不到陪审员……
考虑到案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以及当时还有些朋友并未关注该案,这里乌鸦先带大家回顾一下案情。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4日早晨,美国联合健康集团旗下联合健康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赖恩·汤普森在纽约曼哈顿中城区希尔顿酒店外遭枪击身亡。
枪击嫌疑人是26岁的意大利裔美国青年路易吉·曼吉奥内。
先说死者。
汤普森担任CEO的联合健康保险公司,是在克林顿“医改”(HMO体系,在医患关系中插入保险公司)后建立起的,创始人为理查德·博克。
博克最初创建的是一家非营利性的HMO公司。但是他转手又不花一分钱把它“外包”给了自己新成立的一家盈利性公司,绕开了法律约束。
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
博克从1975年到1988年陆续收购了几个大的HMO公司,1995年时又用了1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传统医保公司,把传统医疗模式和新的HMO模式全部垄断。
联合健康保险公司还发明了PBM模式,也就是药品福利管理公司。PBM模式买药不仅没有降低药品的价格,反而让公司拿到了更多的回馈。在美国,一瓶普通头孢的价格居然可以高达80美元一瓶,其中HMO公司的回扣起码能够拿到七成。
联合健康保险公司收取了客户的保费,但当患者看病时,合理的服务和药品却经常会被公司拒绝,要不你就要等上好几年。病人要么自费,要么就得耽误治疗。
数据显示,美国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平均拒赔率是16%,有的甚至高达了40%。而联合医疗保险公司,拒赔率高达32%,比行业的平均水平还要高出不少。
2019年美国花了3.8万亿用于全国的医疗保险费用,但其中有6000亿到10000亿美元都是人员的工资,就这次被杀联合医疗保险公司CEO汤普森,他的个人年薪高达1000万美元。
到汤普森上任,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的平均利润每年超过200亿美元,而自从他成为CEO以后,公司利润很快就突破了400亿美元。给公司创造了这么多的利润,显然和更多的拒绝赔付存在必然性联系。
也就是说,这位汤普森总裁,已经是把美国老百姓的仇恨拉满,想杀他的人恐怕还得排队。
但是这里面似乎本不应包括嫌疑人路易吉。
因为首先他不是美国“烂医保”的受害者。美国法律规定子女可以享受父母的医疗保险到26岁。也就是说26岁的路易吉还从来没有亲身接触过商业医疗保险,也根本不是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的客户。
而且路易吉的家庭相当富裕,父母一辈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郊区经营房地产生意,名下有2家高档高尔夫球场。他的家族成员在美国马里兰州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表哥是该州的共和党州议员。在中学、大学期间,路易吉也都是优秀学生。
路易吉·曼吉奥尼演讲
一个混精英堆的青年,仇百姓之所仇,背叛阶级舍此身为民除害。而且他的行动十分“有原则”,堪比西大版“山上彻也”——冤有头债有主,拒绝笼统的“报复社会”,能用点射绝不用炸弹,要杀谁只射谁绝不伤及无辜。
正因如此,路易吉才被众多美国民众誉为义士,当代“罗宾汉”、“蝙蝠侠”;而死者汤普森则落得“死有余辜”的评价。
在案发前,据称路易吉已经消失了整整半年。到事前一个月,路易吉抵达纽约并入住青年旅馆。
监控录像显示,案发10天前,路易吉就去过希尔顿酒店的门口踩点。他获取了布莱恩·汤普森12月9号早上8点在公司总部开会的信息,所以他比对方更早在6点多就已经来到了案发地点。
路易吉·曼吉奥尼开枪瞬间
他身上携带的,是一支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成的手枪,可以发射九毫米的子弹。警方在案发现场捡到了一些弹壳,发现上面早先就已经被路易吉刻上了Deny(拒绝)、Delay(延后)、Depose(推翻)等这样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全部都是商业保险公司拒保时候最喜欢使用的词。
射杀汤普森后,路易吉返回青年旅馆,被监控拍下了脸部画面。
案发以后,警方将人像在网上大量公开,还在许多人流密集的商场、超市等地区张贴。
路易吉乘坐交通工具,跑到了距离纽约市500公里之外的宾夕法尼亚小城镇阿尔图纳。在一家麦当劳用餐时被人认出,警方旋即将他逮捕。
2024年12月19日,他被美国纽约市大陪审团起诉一级和二级谋杀罪,一项非法持枪罪,行为也被定性为了“恐怖主义”行为。
路易吉已经成为美国网络上新的文化风口
路易吉面临的个人指控多达11项,在12月23日的审判中他不认罪并主张无罪辩护,需要等到2025年2月21日再度审判。
路易吉主张无罪而非减罪(原本他很有被判死刑或终身监禁的可能)也许并不是垂死挣扎。因为一贯标榜程序正义的美国,在这次路易吉案中碰上了一个重大的程序问题,那就是陪审团的“难产”。
众所周知陪审团制度是美国法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是依据了美国宪法第七修正案和大多数州宪法保障公民在民事诉讼中经由陪审团审理的权利。
只要是年满21岁的,具有美国国籍的成年公民均有担任陪审员的法定职责,一个陪审团为12人,其工作就是在审判中听取控辩双方提交的相关证据以及指控、辩护词以便判断案件中发生的事实真相。
而这些人一般都不在法律界专业人士中挑选,而是在包括绝大多数具备自理能力的公民构成的“候选名单”中随机抽取,经由法庭传唤后到庭承担其陪审职责。所以陪审团成员都需要接受法官在法律上的指导,以及将法律适用于事实。总之在这一过程中,陪审员会依赖自己的经验、信念和价值观,以此作出的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共同体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发现事实。
当然,在陪审团作出判决之前,法官可以从陪审团处撤回案件,法官甚至可以推翻陪审团已经作出的判决,只要批准任何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申请即可。
显然,陪审团制度是一种在“非民主”的司法系统嵌入“民主”楔子的设计,以“民意”钳制法律的“专业”。那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路易吉案会卡在这一关:普通老百姓的意见跟路易吉才是“共同体”,更没谁愿意站上法庭审判一位“英雄”——以后还怎么在社区里混?
美国的各路法律专家也是忧心忡忡地表示:路易吉案件将让这个陪审团形同虚设。
美国著名大律师克莱·康拉德(Clay S. Conrad)无奈地承认:
一般来说,选陪审员是要挑没偏见的,但这次,我们有理由怀疑,路易吉·曼吉奥尼这个案子的陪审团可能会有失公允。
康拉德是美国研究陪审团制度著名的专家,所著《陪审团否决权:法理的演进》(Jury Nullification: The Evolution of a Doctrine)一直是关于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权威学习材料,也是许多美国法律界人士必读的书籍。
现在路易吉案民意几乎一边倒,许多美国社区在线下都搞了相关投票,支持路易吉无罪的声音比例几近100%。
其中不乏一些极端宣言,比如这位美国网友:我要在路易吉·曼吉奥尼的陪审团上大杀四方,让现场嗨翻天,一战封神。
现在很多美国民众对于参加路易吉案件的陪审团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这使得不仅陪审员难以产生,即便到时勉强组织出陪审团,他们是否会完全以立场出发“偏袒”路易吉,答案恐怕也是肯定的。
当然对于美国法律界和“主流媒体”来说,这就是偏离了美国司法的“公平公正”,违背了“法治精神”。
面对如此棘手难题,路易吉原定于1月18日的审判被迫推迟,起诉的截止日期也被推迟到了2月17日,当然,对外宣传的理由则是:相关检察官以及路易吉的律师向法院表明了自己需要更多时间去准备。
但丑媳妇迟早得见公婆,不管拖多久总要有结束的那天。最终的审判给路易吉定罪(更不要说定重罪),就要与整个美国社会基本盘为敌;而如果“顺从民意”对路易吉减罪乃至无罪释放,那无异于在鼓励个人私刑。
“民主”和“法治”,美国给自己立的两块招牌,这次恐怕最多只能保住一个了。
参考资料:
纽约时报:2024-12-12:“杀掉寄生虫”:美医保公司CEO被杀案嫌犯动机曝光
VOCO NEWS:2024-12-12:美医保CEO命案嫌犯曼吉奥内枪枝与现场弹壳相符
Newslooks:2024-12-10:从特权到暴力:路易吉·曼吉奥内的故事
CNN:2024-12-17:What’s next for the suspect in the killing of UnitedHealthcare’s CEO
ABC:2024-12-17:UnitedHealthcare CEO killing latest: Luigi Mangione expected to waive extradition, sources say
THE CONVERSATION:2024-12-17:Luigi Mangione isn’t the first high-profile alleged killer venerated by the public
The Guardian:2024-12-10:Yes, I condemn murder’: Michael Moore responds to Luigi Mangione’s manifesto
Forbes:2024-12-16:Social Media 'Sympathy' For Luigi Mangione Risks Jury Nullification
THE NEW YORKER:2024-12-13:LUIGIMANGIONE ANDTHE MAKING OF AMODERN ANTIHERO
Reuters:2024-12-10:Luigi Mangione was charged with murder - then donations started pourin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