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人工智能+政府裁员:“科技-产业复合体”主导的特朗普美国

来源:

兔主席/tuzhuxi 20250122

原来,人们一直说美国政治由“军工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所影响和主导,即美国的地缘政治、外交、其所推行和维护的国际秩序,反映的是军工复合体的利益。特朗普的政治观与过去完全不同,基本已经摒弃了原来的模式,退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孤立主义”,即更关心本土,不希望军事介入他国事务。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及区域军事联盟也摇摇欲坠。但2024年特朗普二次入住白宫时,增加了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拜登称之为“科技-产业复合体”(tech-industrial complex)

——“科技”取代军事,成为最主导的力量。科技力量加入特朗普/MAGA,时间顺序上,先有彼得·蒂尔,后有马斯克(所谓的“科技右翼”),最后才是特朗普获选后跟随加入的硅谷大型企业、企业家、创业者及投资人——从扎克伯格、贝索斯、奥特曼到苹果和谷歌。科技力量发现,特朗普毕竟是支持资本、去监管、减税、重商的——他们可以在特朗普2.0里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塑造并主导美国的未来。

在这个新的秩序里,依赖的不再是军工和国防,不再是建立在军事联盟基础上的全球秩序。

而是芯片与人工智能。(当然,芯片和人工智能也可以应用在军事上!)

这两天,美国有两个新闻。两个新闻其实可以联系在一起看。

第一个是关于产业和投资的——科技-产业复合体的大新闻。

500

入住白宫第二天的特朗普亲自出马,请来了孙正义(软银)、Larry Ellison(Oracle)、Sam Altman(OpenAI)。这三位宣布要成立一个合资公司“Stargate”(星际之门),投资5,000亿美元,用于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具体而言主要是投资数据中心,当然有可能也有沿着人工智能生态体系上下游/垂直链条进行布局,但主要的目的还是投资数据中心。当算力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数据中心作为基础设施,成了最主要的发展瓶颈。

需知这是特朗普上台第二天,有这么大一个投资项目,他非常高兴,亲自出来站台,将其视为自己的业绩,并宣称这笔投资将为美国创造10万个工作机会。

能不能算是特朗普的业绩呢?个人认为,虽然人工智能风口已经有个两三年,拜登政府也在推出产业政策,支持芯片等关键行业。但科技-产业界还是认为拜登/民主党政府管得太多,手伸太长,对企业、资本、科技创新不够友好。如果要对业界进行采访的话,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些产业在特朗普政府下会得到更大的鼓励和发展。

至少在预期上,他们认为,“黄金时代”到来了。

对于投资创业而言,预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乐观预期,人们才愿意承担更多风险,才更愿意投资创业。

姑且不论美国未来一两年经济走向到底会如何,通货膨胀能否抑制住,实体制造业到底能否回归,但至少对于硅谷和新经济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气氛已然烘托到位,人们确实处在一种朝气蓬勃,只争朝夕,打算大干一票的状态里。毫无疑问,“Stargate”将加剧所有竞争者的紧张感包括大洋彼岸的中国创业者和企业家。

这里面,出来的几方都是赢家。在激烈的竞争下,OpenAI-Oracle当然欢迎资金——没人和钱过不去。软银要蹭热度,要修复和投资人的关系,要用人工智能风口再次证明自己。投资人纵使精明、有远见,也有赌徒的一面。那就All in AI,放卫星,能放多大放多大。刚好孙正义又和特朗普有些关系,可以利用一下。(特朗普第一任上台后,孙正义也放了卫星,结果一冲动投了WeWork)。

至于特朗普,他既是政客,也是招商引资的头号负责人。他需要业绩,需要视觉效果(“排场”),需要宣传,需要示范。所以,他当然无比欢迎“星际之门”。尤其是,他就在不久之前和孙正义一起拍胸脯要投资1,000~2,000亿美元,这个项目有点瞬间闭环的即视感。但特朗普最重视的,不是投资额本身(那是间接的),还是就业。他宣称此举能够创造10万就业(一个永远无法核实、也不需要核实的数字)。

在这里面,可能感觉有些五味杂陈的是日本人。他们看到软银仍然能在美国风生水起,撬动美国科技大佬,在美国本土投资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及布局产业链。但同样的事却很难发生在日本——至少不可能以同等或接近的规模。也许日本自认为在日美盟友关系里表现很好(你能比丹麦对美国更好么?),特朗普也不会把日本放在眼里——他只会亲自出马,将日本的资本、产业和人才资源争夺到美国。

这是一个在地缘政治经济基础上的大国博弈的时代。所有国家都得看看,自己到底是在餐桌上,还是在菜牌上。

当然,这个投资创造就业的叙事也有些问题,主要在于,在人类科技不断逼近通用人工智能(AGI)和超级人工智能(ASI)的时代,人工智能和人类劳动力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并不再是“新的科技可以创造更多就业”的问题,而是人工智能对劳动关系和生产力进行重新配置,由人工智能挤出乃至取代人类劳动力,将后者中的大部分人挤压到价值链最末端的环节。

回到这次孙正义-OpenAI-Oracle的投资:

1. 数据中心本身创造不了多少就业机会,无论是建设阶段(周期并不长,参考马斯克的超级数据中心),还是运营阶段(用极少的人即可管理)2. 数据中心服务的是人工智能企业,“星际之门”项目也有可能投资或间接带动人工智能产业。但:1) 第一,人工智能产业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从绝对数量上看,不会创造很大的就业2) 第二,人工智能产业需要的高端人才——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工程师和技术专才。这正是美国近期关于H-1B签证争议里涉及的人才——马斯克等科技右翼认为美国非常缺乏这种人才,希望洞开美国的H-1B签证大门,引入更多的移民(其中75%为印度人);特朗普的MAGA基本盘则认为这是损害美国劳动者的利益,违背“美国优先”的原则,对此坚决反对。两方发展为内战,形式上,特朗普偏袒了科技右翼,但给两个阵营留下了巨大的伤疤。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联席负责人Vivek Ramaswamy也在近期被清洗出局——既有马斯克对他的打压和排挤,也有因为他的H-1B签证言论造成的政治损害因素3) 第三,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发展出通用乃至超级人工智能,虚拟/精神和实体世界的超级智能体,以此取代除了极少数精英和上层管理者以外的脑力和体力人类劳动力。不妨这么形象的理解(好像看科幻小说一样),即,负责修建数据中心的建筑工人,本质也是为了训练AI/机器人“添砖加瓦”。最终,他们帮助打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会最终取代人力。他们甚至可能是最后一代的建筑工人(但白领工作者会倒在他们之前。 (我之前看到“最悲伤的故事“是车企/智驾公司聘请人类驾驶员训练人工智能驾驶——“手把手”教会人工智能后,让自己(的同胞们)失业

因此,这个计划和特朗普的MAGA基本盘——高中以下文凭的中低层白人——短期、中期、长期基本都没有关系,而且可能损害他们的利益。赚得盆满盆钵的是科技企业与资本。

但需注意,这里,我们站在更远的视角来看2020年代的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某些趋势,不是在做政治批判或价值判断。

然而,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力可以说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如果大部分人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进入失业状态,该怎么办呢?

只能靠政府了。政府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发放基本工资(universal basic income)。

可以大胆认定:

未来科技 + 资本主义 = 反乌托邦

未来科技 + 社会主义 = 乌托邦

笔者一直所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或任何一个国),指的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则美国的新闻:特朗普下发行政命令要求裁撤联邦政府各个部门的“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办公室,并要求负责DEI事务的工作人员在美国东部时间周三下午 5 点前开始休带薪假,随后将被解雇。此外,各机构在周三截止日期前要关闭所有与DEI相关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

有的中国人可能不太理解何为DEI。DEI其实就是给各种多样化群体或弱势群体的照顾和配额。譬如女性;跨性别者;有色人种等,在招聘、薪资和晋升方面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

这是左翼自由主义的核心议程。但许多人认为这些年DEI做得太过了,影响公平和效率:即一个人可能因为性别、性向、肤色而非资历被聘用。形式上是帮助弱势群体,但实际上变成了对优势群体(包括靠自身努力的个体人才)的某种歧视。

接受过高等教育、受过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熏陶的大都会精英比较理解和认可DEI里面的原则和理念(但未必认同具体的实践和政策);对于美国很多普通人来说,这是左派的病态表现,社会濒临堕落和垮台的前兆,而且背后有很大的阴谋,即排挤和取代白人。

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DOGE)的目标,顾名思义,就是提高政府效率,其中的手段包括削减开支、消除冗余监管、精简机构、优化流程。这些工作,一但具体化,往往就转变成了裁员:

——这个部门不需要;

——这个岗位不需要;

——这个流程不需要;

——这个流程可以用人工智能去优化。

只要精简了机构,减少了编制,自然就能削减成本,提高效率。

对于企业、资本而言,这是非常关键的:削减成本、提高效率就意味着提高利润。资本的根本逻辑就是最大化利润。

雇员只是创造利润的工具。如果有多余的雇员,影响到了企业的利润,减少了股东能够回收的资本,那么雇员就是企业和资本的“敌人”,企业有动力对他们进行裁减。

当然,企业也会给出很多的理由,譬如在全球化竞争下,企业首先要保持竞争力,否则就不得生存。而要“活下去”就得有效率,要削减工资、裁减冗员。

在全球化竞争 + 人工智能/自动化 的市场竞争环境里,企业/资本当然有裁员增效的动力。(请注意,包括只是裁减人类劳动力,用人工智能进行优化)。

马斯克和他的硅谷精英及青年才俊们拿出了管理企业的思路,打算再造联邦政府。

500

结果,“政府效率部”(DOGE)在X平台上的账号高兴地发布了第一个被裁撤的联邦政府部门——Diversity Officers Executive Council(多元化主管执行委员会),指其网页已然下架。马斯克也高兴的转发跟帖,将这个裁撤视为DOGE的成果。

这个“多元化主管执行委员会”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跨机构组织,功能是实施和维持全国性的“多元化、公平、包容和无障碍”(DEIA)战略。联邦政府内和DEI有关项目基本都是拜登政府用行政令创造的。所以,砍掉他们也很容易,是特朗普、保守派、“政府效率部”的“唾手可得的果实”。

不知道马斯克“政府效率部”(DOGE)是否参与起草了相关的行政命令——但要看到,即使没有DOGE,DEI也是特朗普/草根及建制派共和党清理的目标。

看到这个新闻,我有两个反应。

第一个反应是,我本人对DEI倒没有特别多的同情。我也认为“白左”把DEI搞得太过了,本能的更加相信:每个人得到的评价和反馈都应该靠自己的真实才能,而非先天的、外在的特质(比如你的肤色、你的性取向)。这就是所谓的“精英制”(meritocracy)。当然话说回来,我也很难设身处地,设想如果我是一个弱势群体的话,也许可能很希望有DEI来保护我,给我更多的机会(这里,我们似乎一下跳跃到了John Rawls的“无知之幕”思想实验)。

第二个反应是,我觉得这些机构、岗位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人。这些人就要下岗了,后面到哪里找工作呢?他们的命运可能就此改变。

在美国,DEI已经是一个方向,一个工种,是人力资源里面很重要的一块,甚至是企业战略的一块。现在有MBA是专注于DEI方向的。美国现在风向变了,联邦政府带头裁撤DEI,只会带动地方政府和私营部门一起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如果你的工作和DEI有关的话,你得非常担心未来几年的饭碗。

还有一个有些关联的领域是“ESG”(Environment环境、Social Responsibility社会责任、Governance治理),这是这些美/西方发展起来一套评估公司可持续性和道德影响的标准。DEI消亡,对于ESG来说,是唇亡齿寒。

但“政府效率部”的目标可不只是DEI——他们希望对整个联邦政府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人员裁减,不分部门,也不分功能——正如马斯克在收购twitter之后对这家企业所做的一样。最终,马斯克确实用更少的人做出了同样甚至更多的事。

过程中,最新的科技手段,从数字化到人工智能,都将是极大的赋能——他们可以有效帮助提高人效,削减完成同等工作所需的编制。

人工智能,正是孙正义、Larry Ellison、Sam Altman和所有人工智能赛道上的竞争者所致力于的。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和资本回报最大化。人员只是一个生产要素。问题是,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是不同的,政府还要满足公共利益,符合公共需求,实现公共目标。

人效不仅不是公共部门最大的目标。甚至可能不是目标之一。

我们距离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多远?距离超级人工智能还有多远?无人能够准确的预测——甚至无人能够提供所有人都接受的定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加速对人类劳动力的替代乃至取代。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断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家及企业一定会争相拥抱人工智能应用,大规模的削减人类员工。从客服、销售、到中层管理人员。

失业的人怎么办呢?

千万不要相信人工智能可以为你创造更多的机会。到后来,连中低技能技术工种(司机、快递、外卖、服务员、销售店员)的工作都会被取代。

社会如何为大多数人提供工作和收入呢?只能依靠政府。

政府要么直接提供收入,发钱(“universal basic income”)——通过税收及财政转移机制,把资本和技术创造的利润分发给普通人。

要么提供岗位——这是为了提供岗位而提供岗位:要获得收入,就必须从事某种工作。没人雇佣?政府就是你的雇主。人类是社会动物。人生在世,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处在单位和社区里,需要有同伴,需要有归属。需要有成就,需要有存在感。所以,一份能够提供社区,提供归属,提供安全感、提供尊严的工作比什么都不干坐着领钱更能给人提供价值。

当私营部门在走向资本和技术密集模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时,还能提供就业的也许就只有公共部门了。最终,收入也好,就业也好,提供的是社会稳定以及政治稳定。

而回到两则新闻,今天我们在美国看到的,是一众中低层白人选民推上台的,“科技-产业复合体”+ 保守主义/右翼经济学的新的美国政治经济模式:

——底层框架是小政府、低税收、低福利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

——坚决反对社会主义和左翼经济学;

——科技企业、科技资本成为主导,与政治紧密结合,并形成寡头政治和裙带政治

科技企业与科技资本不仅可以直接主导政府对科技产业及技术的监管,甚至可以直接对政府动手,主导对政府/公共部门大规模的裁员减撤。

“科技-产业复合体” + 保守主义右翼经济学,将来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反乌托邦”。

当然,在那个时候,人们也许会团结起来,再来另外一场革命,改变社会制度。

但也有可能普通人在现实世界里拿着最低的仅供生存的政府补贴收入,但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元宇宙里,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这就是科幻小说的题材了。

今天聊到这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