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射程最远空空导弹!霹雳-17性能曝光:轻松猎杀500公里外目标
作者 | 科罗廖夫
来源 | 科大烽火
香港《南华早报》引用了内地某研究机构的论文,其中出现了“500KM超远程空空导弹打击高机动小型目标”的描述。考虑到现有的PL-15导弹最大射程仅在200千米以上,推断上述空空导弹的具体型号应为是还未官宣的PL-17。仅从射程上来说,PL-17堪称是世界独一份,不论是美空军的AIM-260、还是俄空天军的KS-172、K-37M,都要甘拜下风。
随着战场环境趋于复杂化,加之层出不穷的攻防手段,促使各国都对超远程空空导弹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超远程空空导弹能够充分保障发射平台安全性的前提下,摧毁敌纵深地带的高价值目标,诸如此前受到高度关注的预警机、加油机、以及流行时下的五代机等。
在此背景下,美国空军忙着开发AIM-260,俄军工联合体则在研制产品-810。根据现有信息来看,AIM-260射程应在260~300千米之间。俄罗斯产品-810的最大射程普遍预计在300千米左右。至于俄空天军KS-172(400千米)与K-37M(300千米)这两款空空导弹,最大射程能否如宣传的一般,还需要商榷。
我国的PL-17导弹,外界推测其长度在5米以上,采用无翼式“光杆”气动布局、弹体尾部设有四片类似梯形的气动舵面。与传统的主翼式气动布局相比,无翼式“光杆”气动布局可以减少空空导弹所受到的阻力,进而能够增加飞行速度。
超远程空空导弹在执行对空打击任务时,具有攻击距离远这一鲜明特征。但由此也就意味着PL-17的遇靶时间会显著增长、弹目相对态势会更加复杂、敌方针对PL-17的拦截、对抗、规避逃逸等选择迅速增多,进而最终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为此只有大幅提升速度,才能将以上隐患降到最低。从这个角度看,也就不再难以理解PL-17缘何会中意无翼式布局。
如无意外的话,PL-17动力系统仍配备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与固体火箭发动机相比,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增加射程、提高末速、降低平均速度上均有显著优势,可大幅提高PL-17的攻击能力。当然,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也有高低差别,例如采用纳米技术高能推进剂,实现更高的装填密度和燃烧效率等,或是引用弹道成型技术,通过弹道规划也能切实提升PL-17的超视距攻击能力。
由于PL-17的射程被提高到了500千米,所以也面临着制导难度加大的问题。PL-17的飞行距离已经大大超出了载机所配备的雷达、光电等传感器的探测跟踪范围。在此条件下,PL-17就必须依靠多类型外部传感器,才能获得相关目标指示数据,然后再辅助PL-17最终对预定目标完成致命一击。
论文里提到的PL-17采用多类型外部传感器,除传统的预警机、无人僚机外,还有可能包括天基信息支援节点等。
PL-17导弹的引导头会采用多模复合导引体制。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在多型精确制导武器上广泛采用了多模主动相控阵体制,实战表现极为出色,因此PL-17也会遵循这条技术路线。多模复合技术能够获取目标的多个维度信息,可以增强导引系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探测识别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反隐身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等,好处颇多。
受制于主弹舱的尺寸限制,目前歼-20无法使用内置弹舱挂载PL-17导弹,因此PL-17导弹主要配备给歼-16战斗机。当南所六代机出现后,又出现了该机携载PL-17的若干CG图。从中可以看到,凭借着硕大的主弹舱,南所六代机能够搭载8枚PL-17导弹,同时在侧弹舱携载6枚PL-15。
如果这一设想能够在未来数年内(2030年左右)实现,将会给主张在印太地区通过远域介入作战获得空战优势的美国空军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所谓远域介入,是指由于中国所具备的反应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让美军海空力量只能向后方转移(距西太平洋海岸约1500~2000千米)。
对此美空军认为,唯有提高空空作战杀伤链的覆盖范围,使其能够跨越更久的时间与更大的空间,才能同中国的对抗中赢得先手。不过,美国方面不论是NGAD还是AIM-260导弹,距离服役还尚需时日。而中国的PL-17则早已服役,已经非常成熟。从这个角度讲,由美空军提出的远域介入作战概念,反而被解放军率先践行。在未来,远程空战的规则即将被PL-17导弹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