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割裂,也偶尔在愈合
这阵子网上闹得最欢的,不外乎一早打开小红书,就被老外包围了。
tiktok说要关停在美服务,激起了一众美国网友的叛逆心,都来咱这冲浪了。尽管又迅速恢复在美服务,可老外在咱这的活好像没有因此停下来。
他们的出现让我们的本土整活博主一激灵,正研究下一个素材怎么拍呢,成群结队的外国面孔把这些人撵到角落。这让本就有点焦虑的自媒体人慌了,这跟自己卖早点,油条马上就要出锅,客人就跑隔壁外地人那买葱油饼,有啥区别呀。
别说自媒体人了,这帮老外一来,让准备干自媒体的人也心头一紧,活都让他们整了,咱整啥啊?戴上白手套准备再战青海摇的心思瞬间就卡住了。
可看着看着,就忘了焦虑这码事儿了。看老外发的帖子越看越有瘾,不知不觉,连自己也成了这次跨国整活的一部分。
国内搬运博主无语,
只是一味地说“天塌了”
国内博主搬来的外国货,又被老外刨了。
早在2018年前后,网络上就有一种形式的博主,他们从“外面”把视频“搬运”过来,有风景的、笑话的、救助小动物的等等,既不涉及版权矛盾,又不用自己原创,养活了一批又一批搬运博主。
以前搬运不用要授权,这下完了,正主打窝来了。
国外手工博主把制作手链的视频传到小红书上,视频里展示晶莹剔透的手工作品,背景放着治愈系的音乐,要是不说是在小红书,说是在ins网友也信。
第一个在小红书“吃螃蟹”的老外虽然无从查证,但苗头一起来,外国朋友们迅速在小红书各垂直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有做手工的,还有做美食的,把制作过程分切成段,这手法跟本地博主有一拼。
平台上的plog模式也在短短几天内被老外玩儿明白了,在一张高清大图上标上亮眼的文字,桌子上的种类都够网友种草一阵了。
当然了,有正经做饭的,就有不正经整活的。老外版“老八秘制小汉堡”也在美食区里见缝插针,展示自己的“饭缩力”。
老外的活整的像荤素搭配似的,有治郁系的,就有治愈系的。
有网友制作了一首原创音乐,给中国人送上见面礼,你别说,听着还挺走心。
网友们在被外国人的创作包围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原来国外的手艺人也喜欢咱这的传统手艺。
一位外国博主在网上分享了自己做钩针作品的视频,明明是一件有年代气息的产物,可这样展示出来,好像年轻人都爱的潮牌一样洋气,吸引人。
钩针这样的算是细活了,隔壁还有框框给马蹄打造脚掌的。
叮叮作响的锤子修出来形状饱满的铁蹄,底下加上了“工匠精神”、“创意与艺术”等话题,让我瞬间从信息茧房里跑出来,从我养成的个人数据库里抽离出来,让搜索结果抵达next level。
外国人就像是在我们这找到了乐园一样,网友们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就算是老外跳一段《甄嬛传》里的惊鸿舞也不觉得奇怪。
尽管他们在整活的过程中因为不熟悉本土规则,发了一些自己平日里发,但在这发就不行的信息,忙坏了小红书审核工作人员。
可退一万步讲,这几天在咱们这happy的时候,无论是外国音乐博主的独特演绎,还是生活方式分享的全新视角,这些老外在小红书里的整活都让中外网友觉得新鲜,让网友暂时逃离了长年以来,大数据根据“猜你喜欢”而编织的信息茧房,喘了口气儿。
给老外翻译翻译,什么叫抽象
尽管老外已经在小红书上“孔雀开屏”般展示自己的实力,可整活的主动权似乎一直在一方手里。
老外整活是挺有意思,可最终还是跟不上咱本土网友抽象的脚步。
都2025年了,薅羊毛的网友们仍逃不出PDD“砍一刀”的漩涡。入驻小红书的那叫老外么,那都是拼多多的新用户,邀请来“砍”一刀等于老用户“砍”十刀。
老外无语,只是一味地发问号。他们可能不理解,我们这种朋友之间为了提现几十块钱,而频繁发链接的联络方式。
外国人不理解我们的求助,不影响我们热心帮忙。
有外国朋友把自己的一元一次方程挂到网上,翻译过来意思大概是:求解方程,在线等,挺急的。
评论区网友可都是义务教育熬出来的,一元一次方程而已,这不心算吗?
算完一次方程,刷题瘾上来了,做题家们惊叹,主场来了,这就开始微积分作业批改。
不让老外涨涨见识,都对不起网友十几年的寒窗苦读。
在平台翻译机制还没出来之前,网友还承担了一部分中文教学任务,帮他们从外网慢慢过渡到本土平台。
有老外把自己学的中文展示出来,但是字写错了。
网友见不得老外吃学习的苦,毕竟自己是吃苦长大的,于是倾诚相劝。
教着教着发现,外国人需求变高了,开始跟国人学俗语了,于是深谙俗语的我国网友抓住了玩抽象的好机会。
在外国人心里,对仗工整的文字都带着一股武侠气质。毕竟本土武侠剧的仙风道骨之风,也让老外羡慕,希望有一日自己也能御剑飞行,行侠仗义,当一把“中国钢铁侠”。
可看着看着,感觉外国人学的这些诗词哪里怪怪的。别看听着怪,老外是真喜欢,别说他们了,我们也喜欢,每年快过年的时候都得念叨几句。
有人学数学,学语文,学知识,小红书瞬间从一个种草平台变成了一个知识互助平台,除了文化课,人们还在里面交流生活小技巧。
一位国外的三胎的妈妈问中国人,美国妈妈能向中国人学习什么。
网友的回答好像“地狱笑话”,把自己经常听见的建议转述给了这位美国妈妈。
这些跨服互动热热闹闹上演了好几天, 说着说着,老外跟老外自己吵起来了。
在这些疯狂整活的间隙,人们发现,尽管语言不通,但网友们都用自己自创的英语语法送温暖。
人们之间貌似有一些情感是不用语言,也能默契相通的。
分手的外国人,问中国女孩是如何克服分手的,评论区girls help girls,表情包和单词的组合就能准确明意。
有网友评论,这才是普通老百姓之间真正的文化交流。
人们在这相互调侃,互相学习,相互关心,交换祝福。
一位美国父亲晒了自己的全家福,评论区里上海父亲也晒了一张自己的全家福,这让看过照片的网友都会原谅世界一分钟。
这场跨服整活的游戏,因为tiktok在美重新回归逐渐稳定下来,但也是因为整活这条“野路子”,逐渐让两国相互看到了彼此的生活, 有人像我们一样为生活奔波,为工作为难,有成长的烦恼,也有感动常在。
其中一位网友说的句话,很适合总结这次外国人入驻小红书的现象。
“多年以后,我们终于长大成人,回望那个要穿着鞋套进入电脑教室上微机课的下午,当时蓝色的windows欢迎界面历历在目。这么多年,世界在割裂,也偶尔在愈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