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账的另一个启示:更低的系统运行成本具有战略优势
中美对账之后,我们又可以回来反思另一个问题,即GDP这种东西到底能否客观衡量经济民生?
我认为是不能的。因为美国的GDP建立在全面推高社会消费价格(比如补一颗牙几万美金,叫一辆救护车2000多美金),这种堆叠消费大数字的做法,某种程度有些自欺欺人。
不能因为中国的消费价格低导致的GDP结果数据低,就反过来说中国的经济不够发达---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逻辑错误,但为了维持金融国家的形象优势,这样一个皇帝的新衣被演绎了多年。
在21年的一篇文章《经济三相波2.0简述》中,我谈过GDP的本质,认为它是一种“消费波动”,而对于经济本身波动的描述,不应当是消费波动这个单一的波动,而是多个波动的叠加。
消费波动、就业波动、投资波动,这是我当时梳理的三个要素,但实际上还有更多的要素,比如老百姓的获得感等,这些多元的波动纠缠在一起,共同形成经济波动本身。
资本主义因为强调“消费波动”,看重消费波动,所以其形成的理念偏向于将消费波动抬到绝对且至上的位置。
美国的高消费社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创造更高的消费波动值,甚至让全民负债。就比如在中国是政府通过补贴降低了大学生的教育成本,而美国为了刺激消费波动,则创造出了学生贷这种吸血的金融产品,要问这两种模式哪个产生的GDP更高,那肯定是美国模式。但你要问哪种模式给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好,那显然是中国模式。
房地产、医疗、教育为何会在一定时间内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三座大山?底层原因就是它们尝试使用美国模式,想放大它们所造成的消费波动。但这三个关乎于老百姓民生方面的领域一旦走入资本化、私有化,就反过来形成了对于民生巨大的负担。
是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以求生态?还是无限拔高系统的运行成本以求大数字?---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更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体系里,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是浑然天成的,所以我们的文化讲究勤俭节约,这是属于我们的文化基因。
中国搞乡村振兴,对欠发达地区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从单一的消费波动的角度去看,显然是没有收益的,但从构建良好的生态,降低老百姓生活的成本,或者说降低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来说,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很多人拿由此形成的地方债务问题说是,挑独山县、关公像这种极端的例子去否定此种投资拉动的整体意义---这是新闻学的“魅力”,但也是对国人的一种降智。
中国的债务问题是问题,但也不是问题。这个事情本身叠加着正确的大方向和走偏的小方向,即地方进行基础建设本身是有利于打造更好的社会生态的,这样大家就不至于都挤在大城市里卷;小方向上也确实可能存在过度建设、建设浪费以及贪污腐败的问题,但这个小方向是次要矛盾,大方向是主要矛盾。国内的部分自媒体拿次要矛盾去扭曲主要矛盾---从思维上就错得一塌糊涂,或者说不安好心。
对于经济学来说,如果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追求更高的能效比,也许才是比一味追求高消费波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逻辑是生物学的逻辑,是生态学的逻辑,但它对于人类社会这个耗散系统来说更有价值。要从哲学层面理解它,就得把易经那套体系给读通读透。
而如果要用更为通俗的语言去表达,则可以将它理解为“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是商业活动绕不开的话题。在观察互联网上的时政类主播时,我注意到几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一是传统的做视频模式,比如马前卒工作室,通过团队精心打造视频,用视频吸引流量,接广告带货,由此维持运转。
二是直播转切片模式,代表的是独夫之心、双尾彗星等,通过直播获取打赏以及SC,然后通过直播吸引舰长形成稳定现金流。
两种模式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运营成本的不同。
传统的视频模式,因为所有引流点都在视频上,所以运营者往往投入大量的成本在视频制作上。比如马前卒工作室就需要养十几个员工,对视频进行数据收集,后期剪辑等,这样算下来,人工费、房租等费用成本相当惊人。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就只有拼命接广告,拼命蹭热点以维持视频的流量和热度。这也为何马前卒工作室在后期走入魔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高成本运营的商业模式就决定了它难以静下心来细水长流。
而直播转切片模式,因为并不依赖于视频引流,视频切片可以通过极低的成本完成制作。比如独夫之心的视频切片,基本上就由其夫人完成。大头鹰的直播切片,更是外包给了粉丝。这样传统模式需要十几个人才能支撑起来的视频制作团队需求,在直播转切片模式下甚至可以0人工完成---这就使得后者对于前者形成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这也就是为何独夫之心、大头鹰这样的主播完全可以不接广告,不带货,也能维持住收支平衡。
同时,细心的人也能发现,独夫之心在B站上的粉丝数只有马前卒工作室的四分之一,但其舰长数量却高达千余人,而马前卒工作室的舰长数量只有8人不到。
舰长数量的差异,也是两种模式作用的结果。当整个商业模式的运行成本被降到极低时,UP主就可以静下心来专心打造自己的核心内容,就可以避免为了流量而盲目扩圈或者低质量地蹭热点,又因为这种对于核心内容的打造,反过来使得核心受众人数增加,获得更多优质的私域流量---舰长数量增加就是这一逻辑演绎的结果。
两种商业模式完美地印证了陈平老师关于系统运行成本的论述,即当系统运行的成本更低时,那么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就越强。
可以说,从运营的角度出发,更低的系统运行成本具有更大的战略优势。
从易理的角度来说,静与动是一对辩证关系,系统运行的成本过高,那么就会使整个系统逐动失静---这也是中国近二十年来高速城市化,最后房地产走向金融化的底层逻辑,这种逻辑好在被及时纠正,否则我们也难免步美国的后尘。
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就是在修复一个系统的静侧,所谓静侧就是它的势能,蕴藏,它使得系统能够处变不惊,保证自己身的固有属性而伺机再动。
易理讲阴阳调和,其本质就是静与动的平衡,此种平衡存在于万事万物。就好比,一个企业在内部管理端降本,就是逐静;在销售端追求销量增加,就是逐动;逐静与逐动相互平衡,事物就能够长久存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来说遵循的是中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思维,即阴阳辩证的思维。不是一味地追求消费波动,而是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也尽力去降低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
而新自由主义加持下的美国,因为过度地追求极致的利益,追求消费波动的最大值,最终将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拉到一个难以逆转的高位---如果不是依靠着美元剥削全世界,此种高成本的运行方式早就崩溃了。
归根结底,我们对于中国的道路自信,应当站在哲学的高度,看到最本质的规律。并且以这种规律去引导、监督、匡正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个人并不欢迎所谓的无脑吹和无脑踩,这些都是二极管行为,不可取。但无论是褒奖还是批评,如果站不到一定的高度,那么说出来的话可能也就只是废热罢了。
同时,基于当下扭转资本流向的需求,无脑吹还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它至少能让更少的人润出去,把资本留在我们需要的地方;而无脑黑就真正是无厘头了,它一不客观,二不具备可以让人进行哲学层面让步的现实意义。
所以当我看到互联网上的反思怪,心里是非常鄙夷的,因为这些人就是纯纯的犯贱。一是他们批评反思不到点子上,没有高度甚至脱离现实;二是此种反思无法对应具体的现实需求,甚至会帮倒忙---这种判断绝非单纯地基于立场,更多是基于一种逻辑。
批判这种东西,第一是要深刻,第二是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保持反思”这种所谓的意义过于抽象,肯定是不如“扭转资本流向”这样的意义实在。但互联网上偏偏就有这么一大群人,他们明明很普通,但偏偏很自信,成天摆出一副反思的模样,对于任何有关中国社会积极的描述表达质疑。
更有趣的是,给爱国流量泼冷水还不够,偏偏还要拼命维护任何不利于美国形象的言论。而从逻辑上来说,保持反思与维护美国形象并没有任何直接的逻辑联系,当事人完全可以在批判完正能量之后就打住。可他们偏偏不,就是要同时维护美国的形象---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可以说,中国特色的反思怪,它就是把否定正能量和维护美国形象绑定在一起的,基于这种特征,我们也可以从中解构掉这种自以为是的反思---因为它不纯粹,它夹带了私货。
当然,我普遍不看好国内这群反思的运营能力,至少在这个时候玩49年入国军的戏,就基本说明当事人的脑子是不太好使的。这世界上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能力的问题,当你的目标和能力不匹配时,你就会搞出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来。
一个聪明的互联网混子,在当意见领袖之前,还是要多花时间把自己的内功修炼好,否则为了流量一时爽,爽完之后就是一地狼藉。
而好的内功,它必然是趋于更加生态更加可持续的运行方式的,也即是更加低的系统运行成本,中美对账已经将这个道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中国坚持的道路不是站在这个哲学高度上,我相信我也没有那么大的底气,发自内心地去支持它。
至于那些微观上细枝末节的争端,只能说力求实事求是吧,水至清则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