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的“短视频焦虑”,究竟该怎么“治”?

文:志刚@互联网江湖主编

谁也没想到,临近年关,tiktok“难民”愣是把小红书带火了,泼天的流量来得这么突然,来得这么迅速,就连小红书自己也一时没缓过神。

天眼查APP融资信息显示,小红书E轮估值170亿美元,这轮“泼天富贵”后,估值怕是更会高。

500

且不管估值怎样,这个春节,小红书的同学们大概率是要加个班了。

小红书的火,是现象级的火。

回想过去一年火过的热点很多,但真正达到现象级,引发全民讨论的寥寥。

我自己记忆深刻的,大概有这么几件事:

年初Sora点燃大模型之火;《黑神话悟空》带来的亿点点中国3A游戏的震撼;小米SU7的发布,雷总车展人气爆棚;百度副总裁璩静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是年末东哥给老乡发福利。

短视频时代,这些热点背后,其实都很有信息量。

这些现象级的热点,有这么一个共性:要么本身就发酵于短视频,要么在成为现象级热点的过程中,短视频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500

作为从图文时代成长的自媒体,我自己也做了几年短视频,过去的一年里,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回想当初做短视频的经历,以及过去一年的现象级传播热点,心中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现象级传播复盘,如何治“短视频精神内耗”?

之前跟很多大厂的公关闲聊,发现他们对于短视频怎么做这件事儿,多少都有点焦虑。

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大都是从图文时代跳跃到了短视频时代,一时间没摸清路数。另一方面,对于B端传播来说,短视频终究是个“新事物”,整体上还是处在摸索期。

一开始做视频内容的时候,我也是很焦虑的,担心内容呈现不好,也担心视频内容承载的信息流不够,以往太习惯于动辄三、四千字以上的文章表达观点,反倒被三四百字的脚本束缚了手脚。

突然有那么一天,我顿悟了,猛然间发现大咖们说的“流量密码”,其实很简单。

简单到两个字可以概括:情绪。

没错,短视频的核心是“情绪”。学会抓得住公众情绪的脉络,那么做短视频内容这事儿,就成了一半儿。

短视频时代,“自来水”水位真的很高。

原因大概有两点:

1、基于点赞、评论等用户互动行为的算法推荐,用户的参与一旦有了结果反馈,会让用户的参与感更有获得感。更多的用户愿意去转发、点赞。

我们这些自媒体做评论体,其实就是个“嘴替”。

网友们都是有表达欲的,对于某件事儿也往往有自己的观点、我们这些自媒体,就是当个嘴替,把大家的不同想法说出来,作为一种共识的“公约数”,去获得更多认同。

做“嘴替”,需要懂大家的情绪,也需要能hold住热点。

我记得自己做过的一个短视频,大致内容是娃哈哈宗馥莉接班宗老做得其实很好,播放量将近百万级。很多网友来点赞,也表示新一代的年轻人获得社会认可不容易。

500

这个视频本身乍一看其实没什么,但他的内核在于,道出了很多在社会上努力拼搏,但难以被认可的“年轻后辈一代”们的情绪。于是,获得了一万多个小红心。虽然一万多个赞不算特别多,但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儿,做短视频的核心是找到大伙儿共同的情绪,然后做“大众的嘴替”。

你看,钟睒睒也开始玩这个路数。

先是炮轰电商平台,后来又炮轰抖音,说白了先立一个“炮轰资本”的人设,然后成为普罗大众的嘴替。结果呢?经过之前的舆论风暴之后,现在的农夫山泉舆情和品牌形象好转了不少。

“路数”之外,短视频引爆现象级热点有别原因,比如,现象级传播链路中,刷屏的逻辑变了。

以前一个热点事件,要么微博刷屏,要么朋友圈刷屏,大家都是自然转发。

现在为什么没人提“刷屏”了,原因其实就在于传播的主阵地变了,从社交平台迁移到了短视频平台,流量发酵、爆炸式传播的逻辑彻底变了。

算法推荐瓦解了社交链传播,过去的“刷屏”逻辑,变成了今天的“霸屏”逻辑。

朋友圈的刷屏逻辑靠的是KOC,靠的是我们身边喜欢分享的人去分享,然后让社交链条上的朋友看到,从而形成刷屏。

短视频的霸屏逻辑其实是调动自来水流量,调动KOL的免费流量,拿东哥过年发红包、年货,以及娃哈哈事件等等,我视频号刷到的,全是自发充当自来水的KOL,为什么愿意当自来水?因为有流量,能涨粉,品牌方不需要投钱,KOL自发都会参与。

很简单,因为短视频主播是要讲人设的,先有人设,后有流量。

这一点,在汽车行业表现的尤为如此。很多做汽车的自媒体博主的流量阵营越来越分化。新势力阵营(力挺比亚迪、问界等新势力的博主)和传统势力阵营(比如性能车博主)自身的标签越来越明显,而且粉丝流量也越来越分化。

甚至短短的一两年里,也有狂吹新势力品牌的博主快速获取大量粉丝,甚至部分变现。

当然,互联网自媒体里,也有很多号为了做流量,比如一些营销号天天吹马斯克。但问题是,市面上马斯克的素材就那么多,翻来覆去也就没了新意。

这带来一个启示:作为身在舆论场中的企业,要做得更多是给到好的素材,然后“让子弹飞一会儿”,用户会自动发起“冷启动”然后进一步裂变传播,最后完成现象级热点发酵传播。

今年年底,东哥给老乡发福利的短视频,成为一大现象级短视频传播案例。如果把这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不难发现一切并非偶然。

京东这个品牌是很有“社会张力”的。

我一直都觉得,京东这家企业是最容易与普罗大众引发共鸣的,不仅在于京东快递小哥这个社会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的毛细血管,更在于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

从宿迁一个小村庄考上人大来到北京,数年努力之下创办京东,并最终成为知名的企业家,东哥的人生经历,甚是传奇。

可以说,东哥的传奇经历,也是那个年代里无数普通中国人奋斗、成长的“底色”。

人们对这种“底色”是有深刻的共鸣的。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对于“建功立业、衣锦还乡”这事儿有深刻的执念和梦想。

而这个“每个男人有的成功梦想”,东哥实现了。大家都在追求的自我价值实现认同感,刘强东这波更放大化了。

从短视频传播的角度来看,东哥发福利这事儿能火,跟之前雷军车展上流量爆棚,百度璩静事件翻车,其实是有一些相关的内在逻辑的。

复盘刘强东发福利这波现象级的热度,不难发现,京东治好了大厂的视频焦虑。

短视频是企业价值观的放大器。

东哥、雷军、璩静的行为,不仅代表着个人,也同样代表着企业的价值观。从人设上讲,东哥、雷军都是“邻家大哥”的人设,符合互联网世界“父权没落,兄权崛起”的大趋势。

雷军跟刘强东的一个共同点在于,价值观很正,而且一直都很接地气,有亲和力。

璩静为啥会翻车?原因之一是因为“爹味儿”太浓了,价值观少了那么一点点社会人文底色。而回归头来看,雷军造车的真诚,刘强东回馈乡亲的“不忘本”,恰恰就是冰冷的舆论场上所缺少的那种人文底色。

讲真,璩静事件,百度公关部的出发点一点没错,璩静本人“买课”也是为了适应短视频时代的变化。只是后来做内容方式不得当,没能意识到“霸总”的逻辑走不通了。

大厂做短视频,也许没有那么复杂,在正确的价值观下,找到情绪共鸣,凝聚共识,只要提供好的素材,现象级传播,就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而且是自发传播的。

老板亲自做短视频传播,该怎么“操刀”?

这年头儿,虽然品牌搞传播项目都意识到离不开短视频,但真正玩得转短视频传播的,真心不多。

短视频传播,能玩得转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雷军,一个是刘强东,半个是周鸿祎。

雷军在一次直播里也曾聊了做直播的心路历程,也经过很多挑战,学习了表情管理,习惯镜头感等。

最后,雷军找到“秘诀”:真诚。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SU7发布后雷总大火,北京车展上,雷总的热度达到了一个顶峰。

与雷军不同,东哥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流量”体质更多是在于“个人魅力”。

东哥的热度,往往是网友自发传播。

比如,网上一直流传的东哥关于“共同富裕”的演讲短视频切片,再比如这次回馈老乡,也是各大短视频平台网友广一传十十传百。实际上,刘强东大手笔给老乡们发钱这事儿也不是第一次了,宿迁老乡们说,每年都会发钱。

给乡亲们发钱,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魄力的事儿,放眼业界,也的确只有东哥这样的性情中人能做得出来。

雷军、刘强东的成功,实际上直播绝不是只靠“真诚”,以及东哥的个人魅力。还有以短视频、直播传播为核心,搭建起来的一整套体系。

这套体系的最顶层,是企业的文化内核,是价值观层面的东西。

比如,雷总之所以火,不仅仅是因为谦逊真诚的品格,更是因为他打造的小米汽车把中国汽车行业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小米SU7这个产品,从各项性能参数、设计水平、价格等等维度,都代表了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顶尖水准。

同样,东哥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火,也不仅仅是因为人格魅力,同样是因为京东一直以来带给用户的标杆级服务,以及作为一家以“技术为本,让生活更美好”为使命,始终践行回馈社会的价值观和“大格局”。

这表明:短视频传播,传播的不是一件事儿,而是一种带有品牌标签的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的顶层之下,第二层是组织架构。

技术层面讲,老板到前台做短视频传播,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架构来适配。

以前的图文传播,大多是由企业公关部来操刀,比如之前网易、杜蕾斯搞的事件营销,大部分是由公关部策划、实施的。

再直白点说,公关部门的一号位就能拍板。而老板出面做短视频,就不一样了。

以老板为核心的现象级传播,其实已经超出传统公关部的职责范畴了,更多时候涉及老板个人,或者品牌内涵等更深层的东西。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老板不懂传播,也不愿意抛头露面花时间。另一方面,老板顾忌的更多,比如个人形象方面估计,再比如,做得太成功会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毕竟雷军的粉丝也挺多的。

客观来说,现在的现象级的传播,跟以前对比,确实是不一样了,已经看到了分水岭。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短视频时代,老板个人的C端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另外,客观上来看,老板IP比较强的,在传播上天然就有优势。

因此,是不是适当提高公关一号位的话语权?或者内部专门成立一个高级别的传播小组?老板多听听公关部的意见?可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组织架构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把挂在墙上的价值观,落到地上。

从东哥发钱这个现象级的传播来看,相比刻意“谋篇布局”,价值观落地的“正道成功”更容易打动人心。

东哥相关的短视频自来水井喷,内核就是正道成功的落地、扎根、发芽,网友深深的共情了,没有营销、没有公关,看到的只有京东的正道成功。

这跟胖东来火起来的本质逻辑是一样的。

我平常刷短视频,也经常会刷到胖东来的一些“管理哲学”“爱与自由的企业文化”等内容。有时也会想,为什么人们对胖东来那么的“深信不疑”?

后来我想明白了。原因就在于,一般企业的价值观是“形而上”的,而于东来的那些价值观、文化理念是真正落地的。

这一点,是胖东来能够爆火的根源之一。

农夫山泉也是一样。

钟睒睒和农夫山泉的舆情为什么能够扭转?核心也在于农夫山泉的价值观是落地的,到赣南助农十多年,不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

最后,胖东来、农夫山泉也好、京东也罢,做这些事儿不是一天能做成的,需要长期积累。

只是,如今短视频平台流量模式变了,玩法跟过去不一样了,这些过去的积累,才有了一个“厚积薄发”过程。

这也跟舆论场的底层传播方式改变有关。

算法是有价值观的。

过去的舆论场,核心的传播逻辑是社交分发,现在算法分发。本质上算法迎合人,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人们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在这场传播的“游戏”中,谁更符合“算法价值观”,谁便能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里,游若蛟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