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慧:放下自我执念,拥抱广阔天地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矜故长。——《道德经》

“不自见故明”,意思是不局限于自己的所见,才能明察秋毫。生活里,我们常常陷入主观视角的泥沼。比如,在工作讨论中,有人刚提出想法,就被不假思索地否定,只因与自己预设不符。若能跳脱 “我所见即全部” 的狭隘思维,耐心倾听他人观点,会发现不同视角下的新洞天。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唐太宗李世民广纳魏征等臣子谏言,不独断专行,才开创 “贞观之治” 的盛世,正是 “不自见” 的典范。

“不自是故彰”,即不固执己见,才能彰显自身。自以为是者,往往听不进逆耳忠言。像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便自认为天下无敌,长平之战中,他不顾实际情况,照搬兵书理论,拒绝采纳廉颇坚守的策略,最终导致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与之相反,孔子一生都在学习与反思,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正因孔子不固步自封,始终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他的儒家思想才得以流传千古、彰显于世。

“不自矜故长”,是说不自我夸耀,才能长久进步。自矜之人,如同装满水的杯子,难以再接纳新东西。西汉名将霍去病,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汉武帝要为他修建豪华府第,他拒绝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种不矜不伐的态度,不仅让他深受士兵爱戴,更使他的军事才能不断精进,成为一代名将,其功绩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500

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告诫我们,过度的自我中心会阻碍成长与发展。人一旦陷入 “自见”“自是”“自矜”,就如同戴上了有色眼镜,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听到自己想听到的,无法客观认识世界,也难以获得他人真诚的帮助与支持。

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急于展现自我,更容易陷入这些误区。比如在职场,为了突出自己而贬低他人,或是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四处炫耀,这不仅破坏团队和谐,还会使自己失去进步空间。从个人成长层面看,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我们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提升自我。在人际交往中,不固执己见、不自我夸耀,能赢得他人尊重与信任,拓展人脉资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