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试卷既有难为学生的成分,又有难为老师的成分

【本文来自《大家觉得深圳市南山区这份小学四年级期末考的数学卷,出得怎么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从整份试卷的题目来看,并没有脱离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所学的教材内容,基本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多位数的组成、多位数的读写、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及估算、三、四位数除以两位数及算理、解决问题的策略、数与位置的关系、直线射线及线段、角的名称角的大小角的度量等。

从题型来看,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比如出现了深圳地铁、深圳无人机表演、快递驿站等;跨学科整合题型较多,有与“语文”联动的题型、有与“科学”联动的题型、有与“信息科技”的题型等,体现了2022版课程标准的跨学科教育的理念。但许多题型给人一种为跨学科而跨学科的刻意行为,并不是为了检测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本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

从卷面来看,脱离了学生日常答卷的模式:口算题、笔算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操作题、解决问题这些大框框,假如学生初次接触这种试卷,可能大多数学生会比较茫然!

从内容上来看,(1)题目过多。虽然只标了33题,加上题目中的小题,大概超过了50题。而且很多题目需要学生用文字表达的方式去解答,包括乘除的算理,既增加了学生的答题时间,也增加了教师改卷的时间,因为这种题目每个人表述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样,是对还是半对还是半错还是错?如何给分?(2)绕的弯子过多。很多题目就是故意设置各种转换,比如蚂蚁那题、比如滑梯那题、比如深圳地铁那题。(3)文字过多。一份数学试卷文字占了主要内容(99%?),语文好歹120分钟,数学只有90分钟,6页16开的试卷基本都是文字,单是阅读与理解就要消耗好长时间(我通读试卷下来花了10分钟以上),再加上思考、计算等,我估计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小学生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大约20%(乐观估计)。(4)形式过多。为了迎合跨学科整合、为了迎合实践应用出现了很多为形式而形式的题型!比如深圳地铁那题,80*8问学生能提出啥问题?谁一天会坐8个小时地铁?如果有个学生写道:地铁上的座椅一天跑了多少公里?你说给分还是不给分?(5)不切实际过多。比如那个滑梯那题,那个建造商敢如此设计滑梯?学生也没见过那种滑梯啊!

从课标来看,试卷并有脱离课标,但有些题目刻意而为,为了“某某而某某”的痕迹太重。

整份试卷通读下来,既有难为学生的成分,又有难为老师的成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