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即政治”是一个全球普遍的双标问题

外媒报道西藏地震:何以不见拼音“Xizang”?_风闻

俄语里(也包括受俄语严重影响的中亚各国语言)今天称呼中国,仍然是“契丹”,但翻译上约定俗成自动转换为中国。我从来没听说过中国人要求俄语系统纠正这一问题。

——你不能只在想要暗搓搓黑昂撒人的时候才说存在什么“语言即政治”之类的暴论。

对了,昂撒人这个说法也是典型的生造概念,昂撒人的说法不是昂撒人自己发明的,而是法国人。这个概念被制造出来后,法国人是明确承认这就是一个“蔑称”的。

也就是说哪怕中国人处于无关第三方角色的时候,也是根本懒得站在对方本位来决定采用什么合适的官方称谓的。

是否“特别重视被称呼国家的本国意见”,完全取决于中文首翻者是否具有此类自我认知。

一旦首次中文译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后续的官方意见是不会再考虑到这一点,举正反两个例子。

正面例子:希腊,中文来自希腊人的自称Hellas,而非西方对希腊的称呼Greece。

反面例子:18年3月,白俄罗斯大使馆给中国政府发出外交照会,要求中国将白俄罗斯的中文官方名称改成“白罗斯”。

人家明确说,这么改的原因是“不想让白俄罗斯这个名字让大多数人与俄罗斯产生无端联想。”

那么24年的今天执行成果是怎样的呢?外交部网站24年的内容,全部都还是顶着“白俄罗斯”的称谓,而你进入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网页,网站的不变框架部分都是“白罗斯”,更新部分都都回到“白俄罗斯”了,显然是网站创立时候本土雇员把了关,后续更新就外包给中国雇员捉刀所致的。这都还是极端友好国家呢。

同样的问题还有“荷兰”,荷兰只是7联省的其中一个,以一代七,是和“契丹”称呼一样的问题。荷兰人对自己的称呼是“尼德兰”。

中国有注意到这一点么?完全没有啊。对中国人来说,还不是“穷什么讲究,关爷屁事,懒得改了。”但相反,西方就比较注意这个问题。

说什么“语言即政治”,无非就是找个由头黑你一下,因为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全世界都有非常显著的双标问题。

要不要注意,看两国关系的成分远远超过客观原则,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连两国关系都不看,没有沟通问题(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还真可能有一点混淆问题)的话一律萧规曹随,直接向路径依赖低头,里面没有一丝丝所谓的“政治考量”因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