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冷淡”后,歌手们都不再碰“渣男歌”了?

500

不知道大家在听歌时还有没有看歌词的习惯。

没有的话不妨去看一看20几年前的情歌歌词。

以前的人,真是大胆奔放。

500

情歌千千万,渣男最难办

有些歌词真的不能细看。

情歌就是重灾区。

现代人对感情向来要求忠一不二,碰上渣男更是要集体讨伐。

但大家对渣男情歌却非常宽容。

不仅不反感,还越听越沉醉。

500

陶喆就有不少这样的歌,比如《心乱飞》。

整首歌有一种雅痞的感觉,但是细看歌词,却有点不对劲。

假如酷哥就该爱上辣妹

也许就是你和我最相配

Tell me do I do I do I my baby

我就是管不住了心会乱飞

Tell me do I do I do I my baby

我是否真要放弃为所欲为

这不就是渣男的自我辩解吗?

先承认错误,再强行狡辩。

末了这一句“最相配”更是暴露渣男属性。

一个是我喜欢你,一个是我最喜欢你,但前者是单选题,后者是多选题啊。

500

这种渣男自白歌在华语乐坛非常流行,而且多数都很火。

比如林宥嘉的《说谎》。

别说我说谎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

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我没有说谎 是爱情说谎

它带你来 骗我说 渴望的有可能有希望

好家伙,脚踩几条船还理直气壮。

还有郑中基的《无赖》。

怕结婚只会守 三分钟诺言

曾话过要戒烟 但讲了就算

从歌词看,这不就是一个好逸恶劳,不干正事的废柴吗?

500

但现在的情歌明显内敛多了。

渣男没有了,多的是爱而不得或初恋悸动。

初恋是《晴天》为你翘课,是《七里香》秋刀鱼的滋味。

500

打动我们的不再是刀郎那种“用你那火火的嘴唇,让我在午夜里无尽销魂”,而是下楼买炒饭在小摊上看到的灯光。

500

华语乐坛为何日渐保守?

这和社会心态分不开。

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价值和自我空间越来越重要,即便要唱感情的裂痕与分别,个体的心理感受也会大过爱情本身

比如刘若英和黄立行的《分开旅行》。

一个要去洛杉矶,一个要去巴黎,最后是计划分开旅行。

年轻人鼓吹的是一种基于关系平等的“政治正确的爱”,两人之间没有摇摆、进退的空间。

即使存在浪漫,也要你来我往。

既然爱情神话已经打动不了我们,那就更无需在音乐中寄托。

所以,比起唱爱情,当代歌手更喜欢唱成长、辛酸、羁绊等等。

500

比如毛不易和华晨宇。

前者喜欢讲小人物的故事,通过触摸时代的情绪让大众产生共鸣。

后者则是从生物学唱到心理学,叩问宇宙,担忧人类。

就算偶然流露了对人的情感,也不是小情小爱,而是作为世界公民的地球大爱。

500

而且,新千年之后,对音乐审美也从情感迸发转向画面营造。

这就不得不提到周杰伦、林俊杰这些“活样本”。

周杰伦的歌曲就吸收了大量中国、欧美、日本等文化元素,而且将古典、说唱、R&B、爵士等风格融会贯通。

500

而方文山又是一个非常注重以词“构图”的人。

他喜欢选择静物,用白描的手法抓住意象的特点,从而还原画面。

当时恰逢华语乐坛的低迷期,两个人的合作无疑给当时的乐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种周氏审美也影响了日后的歌曲创作。

500

但2000年之后,则是以对爱情纯粹的浪漫文学想为主象为主,注重营造歌曲的画面感。

比如周杰伦和梁心颐合唱的《珊瑚海》,以两个不同的物种来对比,规避现实的同时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加之由于受到日本的影响,千禧年后,以city pop为代表的轻薄感音乐广受欢迎。

这种音乐的律动吸收了美国南方的R&B、FUNK、JAZZ,以及DISCO多种风格,以清晰的4/4拍为主,相较其它歌曲会轻快很多。

和声上,又会采用一些小调的和声进行。

所以,即便是哀怨也是淡淡的。

500

可能正是因为处于新世纪,每个人对未来都充满憧憬,这种轻佻而精致的气质,迅速满足了都市男女们的审美需求。

词曲不分家,这种律动形式注定不适合写情感激烈的歌词。

500

对情歌说“不”?

其实,不仅是歌词变淡了,就连情歌本身也越来越少了

看看新生代歌手们。

陈粒最重视的是“世界” “快乐”和“家人”,李荣浩偏爱“太”和“后羿”,毛不易喜欢用“我会”“慢慢”和“有钱”……

触及的词汇显得随机和分散,即便爱的主题还在,也在被慢慢隐去。

500

就连那些爆火的单曲也大都和爱情无关。

《少年》讲的是青春成长,《孤勇者》讲的是坚忍不拔的精神,《APT》则直接就是一个游戏。

但曾几何时,华语乐坛是情歌泛滥。

21世纪初,不论是单恋、失恋、痴恋,还是动心、关心、扎心,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歌。

情歌时代的巨头们,周杰伦、潘玮柏、王力宏、张震岳、蔡健雅、伍佰的常用词汇中,“爱”都以绝对优势独占鳌头。

此外李健的歌词中“永远”和“爱”受到更多偏爱,徐佳莹的最爱是“翻滚”“爱”和“宝贝”。

这些歌手的成名曲也基本都是情歌。

不过二十年,国外歌手尚且还靠情感经历带来创作灵感,怎么国内反而对爱避之不及?

500

从大环境看,这是时代变化导致的心态转变。

华语乐坛之所以情歌遍地,是因为情歌被认为是获得大众共鸣的捷径

艺术的起点是记录人的情绪,越是激烈的情绪,越能激发音乐创作的灵感。

而爱情,又是所有情感之中情绪变化最多元的。

所以,一直到上世纪末,华语乐坛最流行的都是苦情歌。

500

无论是张国荣、梅艳芳、四大天王,还是王菲、莫文蔚,都在苦情歌的浪潮里,表达着现代化都市的情情爱爱和五光十色。

而千禧年后,新世纪的希望带来的及时行乐观念,让大家不想再对感情遮遮掩掩,要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500

但现在,这种财富密码被舍弃了。

原因无他,爱情折价了。

原子化社会,个体利益至上。

恋爱脑是当代最不可饶恕的顽疾,“人间清醒”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500

从歌手本身来看,他们也希望追求更多元的形象。

被单纯定义为某一类歌手是会受到限制的。

就像张信哲,情歌王子是他低迷后的机遇,但也限制了音乐人在作品中的其他想法。

500

所以,现在不管是歌手、词曲作者还是投资人,都在追求风格化,构建更丰富的形象。

典型代表就是周深,音乐题材的不设限以及对演唱方式的多元化追求,让他从“默默无闻”到被大众熟知。

500

时尚是个圈,音乐也是如此。

不同的曲风反映的是听众的选择。

与其说是情歌没落,不如说是当下的听众不喜欢情情爱爱。

但作为永恒的主题类型,说不定哪天又回来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