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已死,有事烧纸?
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年电影总票房数约425亿元,不仅远远比不上巅峰时期,甚至还不如2015年的总票房。考虑到电影银幕数现今已突破8万多块,而十年前的银幕数,差不多只有如今的1/4,电影市场可以用崩盘来形容。
很多人分析了一堆原因,包括现在结婚率下降了,不断丧失付费观影的基本盘——情侣。但问题是,电影市场的崩盘并不是只单单出现在中国,很多国家都有相同的趋势;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电影票房今年约80亿美金,差不多只相当于美国2001年左右的票房水平,而美国的结婚率近20几年来趋于稳定。
电影票房不行,怪不了结婚率之后,很多人又把原因归为短视频的涌现。
2016年,字节跳动在中国推出抖音;2018年在美国推出TikTok。这两款APP上线之后,几乎就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APP。几乎全球观众在同一时间都开始沉湎上了刷短视频。尤其是短剧的推出,无论中国美国,女人们几乎同时上头“霸道总裁爱上我”“闪婚豪门”的桥段。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是短视频、短剧抢占了大家去看电影的时间。
可问题是,看短视频、短剧属于个人的独自休闲方式,可随时随地进行或停止,成本较小且趋于没有;而看电影,除了电影从业人员以外,很少有人单独一个人去看电影。看电影是小规模群体的休闲方式,带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且除了电影从业人员以外,往往成本较大。这两种休闲方式满足的是人们不同的诉求,好比喝水和吃饭,并不能互相取代。
而伴随着短视频、短剧的兴起,有两种事物几乎在平常生活中已然悄声匿迹:报纸和杂志。短视频取代了原先报纸的各种资讯,短剧则取代了以《某音》为代表的都市传说,且让人更爽。
所以,短视频、短剧明明抢占的是大家读报纸、看杂志的时间。
因而,回到电影票房崩盘,其原因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电影越来越难看了。
而且电影不好看,已是全球性的问题。当然,所谓全球,主要还是好莱坞。
欧洲电影早已衰落得厉害,三大电影节,以戛纳电影节为例,其早就沦为国内网红拍写真的场地,明码标价,给钱是人都能去。以前,嘲笑艺人蹭戛纳电影节的热度,去做“毯星”;而今戛纳电影节都在蹭各国网红热度,企图通过网红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有这么个电影节。
而且,除了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的电影可以与好莱坞电影在本土市场一较高低之外,大多数的国家连自己的电影工业都没有。
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同时不好看,连原因都相似。
首先,电影的投资越来越高。不仅前期的制作成本高昂,宣发的成本也逐年升高。但不在宣发上投入不可能,吆喝不到位,电影就不卖座。甚至宣发,决定了电影是否成为爆款的关键。于是,电影出品人只选择大牌明星或者已被验证过成功的IP。这么做的初心是为了控制风险,基于的逻辑是,大牌明星能制造噱头和保证票房,而被验证过的成功IP会一直成功下去。
但这导致,在好莱坞,只有成熟的明星才能参演电影,同一个系列的影片12345部地接着拍;在国内,只有以流量艺人为代表的PPT 明星和大牌导演才能说动投资方投钱。当然,不管在哪里,资本家的丑孩子和大导演的孩子都会得到攒局力捧。
因而,无论在好莱坞还是国内,电影界已与老贵族界无异,老贵族界内部通婚,电影界内部形成闭环,总之都不再对外界开放。
老贵族界亲上加亲的内部通婚,导致后代身体愈加羸弱;电影界内部永远那么几个人的攒局拍摄,导致创意枯竭、再无新意。
而且电影风控基于的逻辑,原本就漏洞百出:一、永远先有演出机会才有明星;二、没有永远的明星;三、电影行业本质是在造梦,观众永远需要新梦境、新花样。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学生片、作业片水平的小成本电影《瞬息全宇宙》能获得众多奥斯卡奖的原因:因为电影界也明白,再继续故步自封,电影界迟早完蛋。于是借着奥斯卡奖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电影界必须开放,向小成本开放,向少数族裔开放,向新人开放。即使若干年后一定会对《瞬息全宇宙》的艺术性有个说明,一定会如《瞬息全宇宙》的导演所言,“这个奖项是非常特殊的,将来不会再有”;但是,通过奥斯卡奖让这群非传统的电影人被全世界看见,这届奥斯卡奖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在好莱坞开始反思的时候,国内电影界貌似仍未有明显动作。第37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的得主,最被广泛讨论是其家庭背景,是其与某京圈老公主的交情和关系。甚至在颁奖典礼的时候,台下直接喊出“黑幕”。
要知道,上一位通过电影作品,让观众广为熟知的明星,还是沈腾和马丽。据同时捧红他俩的电影《夏洛特烦恼》上映,已过去近十年。从2015年至今,国产电影已失去造星能力。不仅电影失去造星能力,整个娱乐圈都快失去造星能力。著名经纪人杨天真曾和杜华感叹,现在新人就是很难出头。新人几乎不能出头已是圈内共识。电影界早成为资本家、文艺世家、关系户的交情场、项目局。
再次,短视频、短剧虽然未抢占观众去电影院的时间,但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
这个习惯包括,第一,拉高了观众的口味。不知大众是否周知,电影一直以来被视为文艺界的塔尖。即电影导演、电影演员等电影从业人员都被认为是最高咖位。所以,这才有电影演员,所谓“电影咖”,一般是不演电视剧、网剧之说。但是,被拔高到顶尖也有反噬作用。在已是2025年的当下,任何的购物都可退货退款;即使在饭店,若菜品不佳,都可免单;只有电影票,售后不能退。如果让观众觉得所看无法值回票价,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所谓电影拍得比短视频和短剧都难看,那电影所面临的局面就是崩盘。
这也延伸到第二点,视频付费习惯的改变。看完整部短剧的费用与一张电影票大致相当。但是,短剧采用的是极为谦卑的付费方式,前若干集全免费,如果上头了,开始付费;一旦下头,随时可以弃剧,不再付费。但电影,到现在没有哪一部电影敢先让观众试看10分钟,若不行,则全额退款。于观众而言,购票看电影不啻于一种赌博。
第三,视频的观看节奏已彻底改变。看视频,无聊的部分可以2倍速以上的快进,有趣的可以停下,并反复看。甚至很多电影,自己单独看的体验也远远高过去电影院。
电影多年深根市场,观众对待电影的视角较之短视频短剧往往带有某种仰视,尤其对于很多年轻的观众,看电影等同于接受某种艺术的熏陶;这一点电影与话剧高度相似。但与话剧相似的恐怕还有电影将来的命运。
当电影出现的时候,戏剧不可避免地衰落;尽管所有演员都承认,戏剧是演员的艺术,戏剧演员通常演技最好、功底最深。但是,与电影声光电的场景再现相比,戏剧就是极为单薄。同样,与个体极为自由的观影操作相比,去电影院就是极为不自由。另一个观看极为不自由的物种,电视,曾经的第一强势媒体,早就以光速下滑:多少电视台入不敷出,多少电视台降薪裁员,多少电视台竟然是靠电视台大楼的物业收费苦苦支撑。
而电影,这个文艺界的第一塔尖,它的命运是如同戏剧一样,高雅却小众,还是峰回路转,再度柳暗花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