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福建漳浦,慷慨好义的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
成立于1840年的新加坡福建会馆,已有184年历史,今年也是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回想1929年陈嘉庚改革福建会馆之前,新加坡福建帮是在开山鼻祖薛佛记的领导下,薛佛记统辖新加坡华社长达一个世纪。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祖籍漳浦、慷慨好义的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之传奇故事吧!
开山鼻祖薛佛记统率新加坡“福建帮”一百年
新加坡福建会馆会长蔡其生
新加坡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它地处马六甲海峡,处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新加坡开埠于1819年,近代新加坡的发展和兴起,与中国福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换句话说,新加坡有今天的成就,与早期福建人对新加坡的建设及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不无关系。
19世纪的新加坡华人社会,若用方言划分,主要有五大方言社群,即以讲闽南语为主的福建社群、以潮州话为主的潮州社群、以讲广府话为主的广府社群、还有以讲海南话为主的海南社群、以讲客家话为主的客家社群,其中,福建社群是新加坡华族的最大方言社群,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主要以讲闽南话的漳州、泉州,还有泉州永春籍移民为代表。
新加坡福建会馆,创办于1840年,当年创设时附设于新加坡的天福宫之内,在1929年陈嘉庚改组福建会馆之前,在新加坡“福建帮”拥有领导地位,且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年的是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薛佛记对新加坡“福建帮”乃至华人社会最突出的贡献,最典型的是他于1828年创办恒山亭,还有于1840年创办的天福宫及福建会馆。
早年,薛佛记领导新加坡华人社会有两大组织,即天福宫及福建会馆,前者虽是宗教及民俗信仰的场所,后者是福建人的华人社团,但彼此之间在文化上有互补关系。至于恒山亭,里面虽是供奉着福德正神(俗称“大伯公”)、城隍爷、注生娘娘等,但恒山亭可说是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互助互济的典范,也是新加坡华族精神文化之本源,它主要处理的是丧葬祭尊等活动。
顺带一提的是,1916年5月,天福宫与福建会馆合并为一,在此前的75年,两边在文化上有着互补关系,且共同存在。其中,天福宫负责传统的迎神、普渡等宗教活动,而福建会馆除了处理及管理恒山亭与麟山亭的产业,以及处理丧葬祭尊等活动,还兴办华文教育,比如管理萃英书院等事宜。
新加坡晚晴园里的孙中山与陈嘉庚等侨领会面的图画(1909年)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陈嘉庚作为20世纪初新加坡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及社会活动家,他在新加坡华族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陈嘉庚成就事业最辉煌的那20年间,主要是在新加坡度过的,而且他也对新加坡华人社会产生了深刻且重要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从陈嘉庚再到其女婿、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从福建会馆再到南侨总会,陈嘉庚、李光前翁婿都是深受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华人社会、也为中国人民所敬重的一代侨贤。对于陈嘉庚先生的功绩,国内学界多侧重他对创办厦门大学、还有支援抗战等方面的表现,而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华人社会这边,可能很注重他对东南亚及海外华人社会的贡献及影响力。
陈嘉庚在新加坡期间,曾出任福建会馆主席,还两度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陈嘉庚凭着他的聪明才智、财力、组织能力及社会影响力,领导新加坡华社将近二十年之久。另外,由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其成员涵盖印尼、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知名侨领,那时的陈嘉庚,已经是事实上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公认的领导人物,也远超他作为新加坡福建帮领袖人物的地位。
从1928年到1929年3月16日,福建馆在陈嘉庚领导下,历经16个月,完成了对福建会馆的改组,不少研究新加坡华社的学者认为,这一改组不仅是一次组织结构的改革及调整,它也是一个重要时间线,预示着福建会馆新的篇章开启,也是新加坡华社新旧势力转换的重要分水岭。
在1929年新加坡福建会馆完成改组之前,新加坡福建帮是在开山鼻祖薛佛记及其家族的领导下,时间长达一百年。1828年,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创办恒山亭,再到1928年陈嘉庚向时任福建会馆主席薛中华发起挑战,改革福建会馆并成功掌握新加坡华社的领导权,完成新加坡华社新旧势力的交替,这中间整整是一百年的周期。
《一波说》强调一下,说薛佛记影响早期新加坡华社一百年,是一种概念,指的是以薛佛记为代表的十九世纪早期新加坡福建帮的旧势力(传统势力),他们与陈嘉庚处于不同的新马社会及时代。事实上,在早期的新加坡及马六甲一带,除了薛佛记家族,还有另外二个重要家族:一个是陈笃生、陈金钟、陈武烈祖孙三人,曾领导福建帮前后60年,也是创办天福宫的核心人物之一。另一个是梁美吉、梁壬癸兄弟,新加坡南安人社群的祖庙凤山寺就是他们所创办的。
《一波说》提醒一下,无论是陈笃生家族、还是梁美吉家族,他们通过婚姻关系,与薛佛记家族又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故此,学界会说薛佛记领导早期新加坡福建帮一百年。比如,薛佛记的女婿陈明水是陈金声的长子,而早期新加坡青云亭的首任亭主梁美吉,是薛佛记的妹婿,薛、陈、梁三大家族通过联姻方式,编织了一个牢固的关系网络,共同创办新加坡及马来亚两地的华社。
慷慨好义的早期新加坡闽帮领袖薛佛记
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1793-1847)
新加坡福建帮开山鼻祖——薛佛记(1793年—1847年),字文舟,祖籍福建漳州石榴东山上营社,即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石榴镇东山村上营自然村(注:也有祖源漳州长泰区之说),他的移居大马第二代。薛佛记虽出生于海外,但不忘本源,他常对人说自己是“漳浦邑东山上营社”的人,也喜欢在题词时注明祖地“漳郡浦邑”。
清乾隆年间,薛佛记的父亲薛中衍从漳浦渡海南下,移居马六甲(马来西亚),据《东山薛氏家谱》记载,薛中衍与妻子邱氏育有3子5女,其长子薛佛记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出生于马六甲。薛中衍除了经商,还在马来亚经营锡矿开采,可说是一名富商。
大约在1822年(《一波说》注:薛佛记到新加坡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但多数人认为不迟于1826年),即清道光初期,已有一定财力的薛佛记,从马六甲转到刚开埠不久的新加坡经商,数年后,他成了新加坡华人社会一位殷商。当时,薛佛记在新加坡好地段购置大量土地,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他是当年新加坡华人社会最大的“地主”。
有学界人士在搜集薛佛记在1826年-1827获得海峡英殖民当局颁发的多份地契发现,今天新加坡马吉街、马六甲街、菲立街一带,也包括大华银行大厦附近,均有薛佛记当年购置的地皮,他是当年新加坡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由薛佛记创建的恒山亭
1819年新加坡开埠之前,华人社会还只是雏形,此后,随着大量的华人移入,特别是来自闽南泉州、漳州的福建移民增多,就必须有人挑头解决华人“生老病死”,尤其是迫切需要处理的丧葬祭奠等事宜。
在新加坡发迹的薛佛记,慷慨好义,富而行其善,为了解决泉州、漳州乡侨的后顾之忧,于1828年与另一个闽南籍侨领、华人秘密会党头领的陈送,一起捐地,创办恒山亭。恒山亭创建之初,赠匾“福弥春秋”,可见其对福建籍乡侨的贡献。
其中,薛佛记除了捐地,还为恒山亭捐银764.2两,他是恒山亭的大董事。恒山亭表面上是处理福建籍乡侨丧葬祭奠的坟场,事实上,恒山亭除了管理福建塚山,也是新加坡开埠初期华人社会之最高领导机构。作为恒山亭大董事的薛佛记,即最高领导者,他也被视为十九世纪新加坡福建帮的“开山鼻祖”。
薛佛记创办恒山亭之时尚年轻,才35岁,就成为早期新加坡福建帮之领袖,堪称传奇!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薛佛记召集恒山亭管委会成员、以及一些炉主、漳泉籍商人,集体拟定“恒山亭重议规约”。许多人认为,该规约虽是对恒山亭祈神活动及坟山管理的规范及一些行为约束,事实上起着团结福建帮的作用,也令福建帮在财力、能力上超越其他华族各帮。
薛佛记
经过二年多的兴建,恒山亭大约于1830年落成,当时新加坡华人仅6千余人,但到了1845年,华人已达到2.5万人之众,为了满足更多乡侨的需求,薛佛记又于1840年在直落亚逸街一带另辟新冢山,增建天福宫,并在天福宫内设立福建会馆。相关碑文记载,薛佛记为此捐金2400元。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有“叶落归根”之信念的薛佛记,回到出生地马六甲,任马六甲“青云亭”第二任亭主(注:首任亭主梁美吉,祖籍福建南安,系薛佛记三妹薛世娘的丈夫。由于华人甲必丹制度废止,亭主类同于当地华人社会的领袖),即便如此,新加坡华族特别是福建帮仍视其为领袖人物,他也与新加坡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1847年,薛佛记在马六甲去世,终年54岁。值得一提的是,薛佛记第四子薛茂元在辞世之年,捐金800元率众重修恒山亭,并成为恒山亭的大董事。
1842年,天福宫落成,且取代以“慎终追远”为主要目的的恒山亭,成为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最高机构,福建帮的领导权虽由薛佛记家族和平移交到陈笃生家族,但如前文所提及的联姻关系,薛佛记家族对福建帮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
顺带提及,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报纸《叻报》的创办人,就是薛佛记的长孙薛有礼。薛佛记的幼孙薛有福,是中法马江海战唯一殉国的军官。
总之,无论是恒山亭,还是之后的天福宫、福建会馆,均为十九世纪新加坡福建帮的领导机构,薛佛记作为本地闽帮“开山鼻祖”,他对新加坡华社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此外,与薛佛记一道捐资、出力的还有陈笃生、还有许多成功的华侨人士,但不管怎么样,薛佛记是新加坡开埠初期华族社会的开拓功臣,提及新加坡华社历史,他是绕不开的重要历史人物。
慷慨好义,薛佛记为新加坡及马六甲两地乡侨谋福利的慈善精神,还有他团结族人所作所为,包括其对早期新加坡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值得后人敬仰与学习!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