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再是铁饭碗,是一件好事吗?
近日,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通知,明确202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工作将于1月7日开始。
1月2日,“当教师不是铁饭碗你还会卷教资吗”话题冲上热搜。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近日,教育部发文《清华大学大力推进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之一,就是提到“实行教师退出机制”。虽然这看起来只涉及思政课,但2024年2月,天津理工大学建立的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就面向所有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双弱型”教师须让出岗位,竞聘转岗。
不止高校老师如此,中小学也一样。在过去这一年里,北京市丰台区、天津市西青区都开始探索在中小学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打破“一聘定终身”,要让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浙江宁波、贵州贵阳、山东平阴县等多地前两年就已经悄悄开始试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一旦全面推开,哪怕是在编的一线教师,一觉醒来发现丢了饭碗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报道称,少子化趋势日渐明显、财政吃紧,中小学“现在不顺势而为精简机构,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同时,报道认为,大学教师的状况要更复杂一些,至少国内高校现在对教师的考核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老师能多发论文,比课堂上教得好更重要。不仅如此,国内大学这些年的竞争机制,与教育市场化不无关系——高等教育已经不是九年义务教育,而是面向学生提供的一项服务,甚至一些大学生也自视为购买了服务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逐渐变得像是“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要考核KPI(高校排名、论文数量等等)、要看效益产出,导师也因此成了“老板”,既然如此,那不合格的打工人还不能裁员就说不过去了。
但报道也指出,教师这份职业毕竟和打零工接单不一样,很多人之所以投身其中,确实是出于对孩子、对教育、对学术的热爱,而当他们发现自己被无情利用时,难免感到幻灭,因为他们所热爱的集体,并没有回应他们的深情。
“这并不是说不要改变,而是说教师像所有的劳动者一样需要尊严和权利保障,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需要健全的机制,否则‘打破铁饭碗’的结果,就有可能不是‘优胜劣汰’,而是这一行的劳动条件不再足以吸引到那些优秀的头脑,当他们有更好的选择时,不用等你清退,他们自己会走。关键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不能公平对待教师,就不能指望他们能教育好下一代。”报道最后写道。
有媒体认为,实施“教师退出机制”,打破“编制保护”,赋予学校和教育局一定的权力,通过制造流动和制造危机,激活教师队伍,拒绝教师躺平,重新为城乡学校配备合理的教师队伍,对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观网小伙伴,对于教师退出机制,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