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被挤到万亿牌桌角落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陈不白
编辑 | 苏淮
近日,博时基金(下称“博时”)发布公告,宣布旗下193只基金将改聘会计师事务所,再次引发行业对这家万亿公募基金的关注。
2024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万亿俱乐部”再扩容,管理规模破万亿的公募基金公司,由此前的6家扩展至8家。随着富国基金、嘉实基金的后来居上,压力再次给到博时。
作为曾经的公募“老五家”之一,博时先发优势明显,曾在2004年拿下行业一哥位置。然而,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博时的行业位置早已一落千丈。截至2024年9月末,博时的在管产品总规模10678.21亿元,而在管规模环比增幅已经出现下滑,是所有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唯一环比增幅出现下滑的头部公募。
式微的博时,仍未放弃努力。不过,在历经巅峰之后,博时的发展相当曲折。
此前,博时一度跌落至行业第二梯队,后来在招商证券入主之后,才通过发力债券基金,逐步坐稳了行业债券基金头部位置,将产品管理规模稳在了万亿量级。不过,最近一两年,招商证券旗下的嫡系招商基金,在债基业务上已经差不多能与博时平分秋色。长板并不是最长的,短板却是相当之短。由于主动权益“跛脚”严重,当下的博时,已经很难说是一家成色十足的头部公募基金公司。
规模下滑,业绩也不景气。2024年上半年,博时实现营收22.15亿元,同比减少5.61%;实现净利润7.62亿元,同比微增0.86%。
事实上,留给博时的基本牌面并不太好,主动权益市场难啃,人才梯队断档,仅靠固收业务撑门面,2024年以来产品清盘数量排在行业首位,向前一步不容易,退后一步压力更大。
01
曾靠主动权益登顶“公募一哥”
对比其他头部公募基金公司,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都是业务均衡型选手,而华夏基金、天弘基金、博时则是“长处”和“短处”都相当明显的头部基金公司。其中,华夏基金以管理ETF基金产品见长;依托支付宝的天弘基金主打货币基金;博时基金的强项则是债券基金。
上述三家偏科公募,都有一个共同的业务短板,就是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拉胯,拖累整体业绩表现。
2024年三季度末,博时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的规模为686.9亿元,在所有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在第17位,与行业一哥易方达基金的2600.8亿元规模形成鲜明对比,仅为易方达的1/4左右。
图为公募基金公司主动权益规模排名,国金证券相关研报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源媒汇,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的当下,虽然现在已经不再强调规模,但是产品在管规模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参考指标,达到一定量级的规模,意味着基金公司的人员配置、管理能力、企业文化、风险控制、行业投研等都得在线,达到比较均衡的水准。而规模一般的基金公司,则意味着上述各项指标相对落后,不被投资者看好。
博时各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也应证了这一点。
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募市场上,一共有94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其中,“公募一哥”易方达基金的百亿权益基金经理数量最多,一共有9位;紧随易方达之后的,分别是广发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二者百亿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数量分别为8位、6位。而同为头部公募,博时却无人入围,这种落差在行业内并不常见。
事实上,博时的主动权益业务,也并非天生就积贫积弱,其曾在主动权益方面为行业做出过重要贡献。
博时是国内首家提出并践行价值投资理念的公募基金公司。1998年,博时刚成立就提出“做价值投资的发现者”理念,3年之后博时发行了首只开放式基金——博时价值增长,将“价值”二字刻进产品,深刻影响了公募行业,使得“价值投资”成为行业主流投资理念。
在创始人肖风的运筹下,博时甫一出世就已站在行业最前沿,一度在主动权益方面人才济济,肖华、高阳、夏春、邓晓峰、归江等,业绩都可圈可点。其中,肖华和高阳管理的“博时价值增长混合”,抓住了2023年的大蓝筹行情,以34.35%的年收益,拿下当年度主动权益类基金冠军;高阳管理的基金“裕隆”产品,任职回报达到惊人的387.2%;后来的行业顶流刘彦春、陈亮,也曾在博时小试牛刀。
众星云集,想不好都难。2004年末,博时以247.03亿元的产品净资产规模,登上“公募一哥”的宝座。
然而,高光过后,随着肖风在2013年离任,多位主动权益核心骨干也因为各种原因相继出走,博时的初代高光时刻迅速黯淡下来。
此后,博时的权益表现一度相当萧条。一直到新一代核心王向阳的出现,对博时的主动权益业务架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重新引发行业的关注。
2017年,江向阳提出“5+3”计划,希望用8年时间重建博时投研体系,将全体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统一划分为不同产业研究小组,通过行业和公司基本面深入研究和对估值体系的研讨,为全公司权益投研贡献重点投资标的,并提供方法论支撑。当下,博时的主动权益业务部门架构,就是按照江向阳的布局进行的。
在上述培养体系之下,博时基金也诞生了一批后起之秀,包括沙炜、陈鹏扬、曾鹏等。不过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一辈,很大程度上是被博时通过产品加码的粗放方式强推上去的,质量可想而知。
以陈鹏扬为例,在博时的“造星”战略之下,2020年底陈鹏扬管理的基金产品数量只有5只,2021年底增加至9只,管理规模也从51.79亿元增长至208.2亿元,成为博时主动权益新一代基金经理。
但由于“一拖多”严重影响业绩,自2023年开始,陈鹏扬管理的产品大幅“瘦身”。目前其手上只有4只基金产品,管理规模只有70多亿元。即便如此精选,剩下来的产品市场表现也相当不堪,3只产品告负,其中“博时成长优势混合”、“成长优选混合”任职回报分别大幅告负超过20%、30%。
一地鸡毛之后,博时的主动权益正在出现人才荒,百亿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数量归零。对此,博时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沉下心来慢慢打磨技艺。
02
押宝固收,再造一个博时
在2004年登顶之后,博时的产品管理规模增长逐步趋缓,但是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不过,2013年博时的产品管理规模首次迎来大幅下滑;历经2年低谷期之后,在2015年又迎来爆发期。
2015年A股发生牛熊剧变。也正是在这一年,博时的领导班子出现重大调整,张光华接任洪小源出任博时董事长。同年,江向阳出任博时总经理。
张光华和江向阳都有着丰富的银行业背景,其中张光华曾出任央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广东发展银行行长、招商银行副董事长等职务;江向阳也有丰富的监管履历,历任证监会办公厅党办副主任等职务。
彼时,正值股市大震荡背景,银行理财资金开始谨慎入市,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原本用来投资股市的理财资金,委托给基金公司进行资产配置,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在张光华和江向阳的带领下,博时广泛拓展银行渠道,对外输出债券管理能力,俘获了一大批机构客户。
“我来博时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对银行业等机构都很熟悉,这也算是重要的资源。不过以前在银行,很多事情都是别人来求我们;现在反过来,得放下身段,去寻求银行合作了。”总结这一段经历的时候,张光华打趣地说道。
据Wind数据,2015年、2016年博时新发行基金数量分别为32只、79只,其中债券基金数量分别为15只、53只,占了新发基金的一大半。其中大部分还是纯债基金产品,仅在2016年博时新发行的纯债基金产品就包括“裕系列”、“聚系列”等多款产品。
作为业务长板,博时在债券基金领域不乏能人,包括过钧、陈凯杨、张李陵、邓欣雨、黄海峰、倪玉娟等。过均在博时内部人称“过大师”,在管规模超过350亿元。其代表作品为“博时信用债A/B”,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超过245%,大幅跑赢同类平均(114.79%)和沪深300(31.47%)收益水平。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博时债券型基金管理规模超过4000亿元,排在行业第二位。
除了在债券基金产品上高举高打,博时还在此前与支付宝合作存金宝业务(互联网黄金存取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码余额宝,与天弘基金等公司争夺万亿货币基金流量入口。目前,在余额宝的可选择货币基金产品中,已上架了2只博时的产品,分别为“博时现金收益货币A”、“博时天天增利货币A”。从产品规模上看,在接入余额宝平台之后,两只基金的规模均迎来一波高增长。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博时的货币基金规模为4844.94亿元,在148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在第7位,其中上述两只接入余额宝的货币基金就占了接近1/2的份额。
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的高增长,填补了博时权益类衰落的缺口,让博时从一家在主动权益业绩失灵之后日渐被头部公募边缘化的行业老人,又逐步回到舞台中心。不过,受主动权益大幅拖累,博时暂时与一哥易方达仍有较大差距。
03
后“五虎将”时代人才凋零
作为老五家之一,博时于1998年便成立,创立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创始人肖风的印记。公开资料显示,肖风先后就职于深圳康佳、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之后历任深圳市证券监管办公室处长、证管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1998年7月博时成立,肖风一直担任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
在肖风主导期间,博时良将辈出;随着肖风的出走,大家开始四散天涯。为了给博时留下后备军,肖风在卸任之前,大幅调整了博时的业务架构,一手提拔了5位副总——杨锐、董良泓、李志惠、李雪松和邵凯,被业内称作博时“五虎将”。五人分别分管公募资产投资、专户资产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机构业务和零售业务。
不过,随着肖风的出走,博时“五虎将”也各奔东西。其中,肖风离开博时次年,老部下杨锐也出走。市场传闻杨锐跟随肖风去了万向集团,不过之后再也没有关于杨锐的公开消息;同年,李雪松跳槽至道富基金出任总经理,几个月之后又去了私募领域。一直到2020年,李雪松在51岁因病去世,再次引发行业唏嘘。
后面离开的几位,目前仍旧活跃在资本市场上。其中李志惠加盟浙商基金,于2015年出任董事长一职;2019年董良泓离开博时,创办誉辉资本;2023年2月邵凯离任博时副总经理,宣布加入中欧基金,担任固收投资决策委员会领导。邵凯的离开,标志着博时“五虎将”时代的落幕。
事实上,在招商证券入主之后,博时的业绩并未迎来转机,仍在一直往下掉。真正让博时再次在行业稳住地位,是在招商证券入主之后的第三任董事长张光华,与时任总裁江向阳搭班子,二人公开表示要把博时带回来,开启了对博时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在债券基金和主动权益基金方面,直接重塑了博时当下的业务结构基本面。
张光华曾提出“资产管理行业最核心的资产是人”。而当下,博时最缺的就是人才,特别是能够带动其主动权益走出泥潭的人。2021年2月,曾经的权益老将高阳从鹏华基金回归博时,担任总经理一职,被视为博时再次向昔日的主动权益“黄金时代”发起冲锋。
然而,2021年,博时的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下滑至行业第19位,创下近十年来最差记录;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博时的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排在行业第16位,也创下近十年来最差记录。这也直接拖累2023年博时总规模掉出万亿红线。
2023年11月,高阳官宣离任,宣告博时又一次主动权益尝试的失败,这也成为当下博时权益人才凋零的一个注脚。
04
行业领军者合规问题频发
行业浮沉多年,博时可谓是老江湖,在行业内做了很多“吃螃蟹”的事情,包括发行了国内首只封闭式基金、首只货币市场基金、首只主题投资基金等。但就是这样一位行业引领者,屡屡“出圈”。
在基金行业开始试点两年多,2000年《财经》杂志刊登《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一文,直指包括博时在内的十大基金公司,在大宗股票交易中存在大量违规、违法操作的事实,涉及对倒制造虚假的成交量、利用倒仓操纵市场、基金独立性问题、玩弄净值游戏等,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
2000年10月中旬,十大基金公司集结,就“基金黑幕”发布严正声明,否认相关指控。证监会随后介入。2001年3月,证监会发布了对国内十大基金管理公司的检查报告,博时被通报批评并要求责令整改六个月;时任博时总经理肖风,被处罚暂停基金高级管理人员资格一年。
这件事导致博时挥师南下,将总部由北京搬到深圳。此后,博时一度相当注意业务合规问题。不过越怕错,越容易出错,博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行业里搞出一些“动静”。
2013年深交所在监控系统发现,有一个资金总量在10亿元的账户,通过小盘股先进先出获利丰厚,其仓位与博时前基金经理马乐管理的博时精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的仓位高度重合,均重仓美盈森、洽洽食品两只中小盘股票。经证监会调查,博时前经理马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涉及非法买卖76只股票,累计成交金额10.5亿元,非法获利1883.3万元。作为A股涉案金额最大的老鼠仓案,马乐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1913万元。
回归到当下,博时旗下基金产品被曝存在“风格漂移”、基金经理“一托多”等问题。其中,“博时互联网主题混合”涉及互联网主题投资非互联网领域;博时原基金经理陈凯杨,曾创下一人单管30只基金的记录,成为全市场管理基金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博时旗下军工主题基金,重仓多次因信披违规等事项引发交易所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长光华芯等。
一路走来,博时问题不少,潜力也相当大。
现任董事长江向阳最近公开喊话,看好公募市场的发展。不知道对博时的发展,江向阳有几分信心。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