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如何征服日本年轻人的?

日本人居然禁止自己说日语了?

最近,一款名叫“対多”(发音类似推特)的日产App,在网上爆火。

500

而这款App之所以如此出圈,主要是因为它是一款“由日本人发明的,在日本诞生的,却不许用户使用日语交流的”App。

用户只能在这里使用一种被称为“伪中国语”的“加密语言”发帖。

使用方式就是把正常日语中的假名摘除,仅保留汉字,并稍加修饰,即可输出“伪中国语”。

举例:

中文:“昨晚吃了牛丼饭”

日文:“昨夜は牛丼を食べました”

伪中国语:“昨夜牛丼食”。

对此,有网友大受震撼:“使用伪中国语,中国网友就能看懂日本话了?”

500

也有人难免不解:“日本人为何对伪中国语情有独钟?”

但不论如何,事实上日本人早已将“中国话”,内化成了他们网络流行语文化的一部分了。

01 一款不许说日语的App,被日本人挤爆了

全世界年轻人都喜欢玩抽象,显然日本年轻人也并不例外。

表面上,“対多”是个讨论社区,你发一个话题,其他人看到后可以在你的话题下方留言。

但事实上,它已经被当代日本年轻人打造成了一个“伪中国语”体系下的互联网加密广场。

“対多”App上架几天,直冲APP STORE日区免费榜第一名。

500

甚至因为App一上线就迅速挤入太多用户,导致服务器一度瘫痪。

为什么一个禁止日本人说日语的App,能被日本人玩得飞起?

500

开发者asa发布的停服声明

原因之一是“対多”的玩法,激发了日本年轻人对语言和文化的全新探索。

在“対多”上,无法使用母语,给了用户一种“禁忌的乐趣”。

让人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新鲜感的空间,而语言的限制反而成了创造力和幽默感的催化剂。

500

用户可以在“対多”上将过去很多日常用语,改造成一种新的网络语言。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日语里充斥假名的游戏名称的改造。

比如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日语:スーパーマリオブラザーズ,伪中国语则被译成:“超越配管工兄弟(修水管的师傅)”。

500

游戏《GTA5》,日语是:グランド・セフト・オートV,伪中国语则被译成:“自動車重窃盗五(汽车大盗5)”。

500

但不是所有用户都能达到“伪中国语”十级翻译的水平。

比如,一位楼主在“対多”上分享自己刚吃到的印度咖喱,却因为不知道“咖喱”如何用汉字表达,写下了“印度茶色液体”。

有网友因此将楼主所说的“印度茶色液体”调侃成“排泄物”,引发大家爆笑。

500

还有用户发帖说自己:“今天化妆失败,难受想哭。”网友纷纷给出安慰:“没关系,你素颜也很可爱。”

500

轻松的社交氛围,让用户在玩笑和关心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也正是这种社交和娱乐结合的互动形式,使“対多”在日本年轻群体中迅速引发热潮。

加之“対多”的匿名性,更是吸引了不少用户在没有任何社交压力的情况下“畅所欲言”。

比如,当用户在“対多”上袒露自己的身体秘闻时,评论区最喜闻乐见的就是网友机智而不失风趣的幽默。

500

500

哪怕是最有精神洁癖的互联网用户,也无法否定“対多”存在的意义。

你能在“対多”上洞察到“和风小生”的坦荡与诗意。

“3天前,我拉了一坨巨屎,把屎藏在了床底下。今天,我妈打扫我的房间,看到了黄金宝藏,大怒。夜空好美。”

500

也能看到日本年轻人对于真理的拥护和讨论。

他们在“伪中国语”形式下展开的不同寻常的思想碰撞,为“対多”营造了极具特色的网络氛围。

500

“対多”就像一个互联网黑洞。

在上面进修“伪中国语”的日本用户,最终极的境界就是开始下意识地说中文了。

500

这里“草”=“笑”

02“対多”App爆火,“伪中国语”翻红

対多App的爆火,使“伪中国语”又一次翻红。

作为平成时代的日式梦核,“伪中国语”最早出现在2009年,是一种诞生于日本社交媒体上的网络语言。

因其形式酷似中文,被日本网友戏称为“伪中国语”。

500

当时还有网站顺势推出了学习“伪中国语”的教材,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还没形成现象级的网络热潮。

直到2016年1月,一位日本大学生“ぎゃび森”发布推文:“冬季休暇実質月曜迄” (寒假实际就到周一为止)。

他的朋友“ささきあい”回复:“貴方偽中国語使用者??!!仲間?!!?” (你是伪中国语使用者?伙伴?!)

500

两人因此迅速结为同盟,对“伪中国语”展开讨论,而这条推文也成为了引发“伪中国语”爆红的导火索。

此后“伪中国语”正式进入大众视野,也逐渐在中国网络上频繁现身。

有热心网友搬运LINE上的“伪中国语”表情包到微信上。

500

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画师和日本艺人开始注册新浪微博,并使用“伪中国语”营业。

500

比如,日本画师 Mephisto 就表示自己用“伪中国语”比日语还熟练,简直要进化成伪中国人了。

500

还有日本同人志专卖店 Melonbooks,在微博上靠“伪中国语”实现与中国网友的互动。

500

网友们也积极用“伪中国语”进行了回复。

500

2017年,中国开发的网络游戏“碧蓝航线”出海日本大受欢迎。

500

当时日本玩家们为了获得关于游戏的更多信息,便使用“伪中国语”同中国玩家交流。

而这也成为了助推“伪中国语”在中日之间传播的主要动因。

比如,一位日本网友在札幌捡到一部iPhone6,拿起来一看手机操作界面是中文。

于是,不会说中文的他赶紧用“伪中国语”发了一条推文,希望失主能看懂并尽快联络他。

500

随着“伪中国语”的流行和普及,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场景和功能。

2019 年,日本前外长河野太郎多次访华,每次访华时或结束后,他都会在推特上用“伪中国语”分享日程。

500

自此,“伪中国语”的使用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虽说后来“伪中国语”稍显落寞了,但如今“対多”爆火,再一次点燃了日本年轻人对“伪中国语”的兴趣,更有不少中国网友也加入了这场“群聊”。

500

尽管“伪中国语”发源于日本,但将其运用最灵活的,恐怕还得是兼修日语的中国网友。

03 古风小生的风,还是吹到了日本

日本多年来都在推行日文的去汉字化,但以纯汉字组成的“伪中国语”“能够在日本网络流行,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

使用汉字,文本更精炼,信息传递效率更高。

要知道日语由汉字和假名组成,汉字表意,假名表音(本质是汉字的辅助手段,类似于汉语拼音)。

如果一句日语里汉字较少,假名很多,或者没有汉字全是假名,差不多可以相当于中文只写拼音du qi lai zhen de hen ma fan。

500

而且在日语中表示实际事物的实词大多是汉字。

据统计,完全由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占现代日语总词汇的 47.5%,若加上汉语与和语共同构成的词汇,则占有更高的比例。

汉字承担着日语内容表达的大部分功能,这也是为什么“伪中国语”作为一种将假名去掉的“日语”能成立的原因。

500

所以“伪中国语”最早流行于推特并非偶然。

推特的日文字符限制为280个字符,这意味着日本网友在发布状态时,信息容量是有限的。

当用户想要在一条动态中传递更多信息时,使用信息密度更大的汉字,就成了一种更为高效的选择。

500

此外,汉字书写方正,在现代日语中,越是正式场合,汉字出现的频率就越高。

因此当日常对话去掉日语中所有的假名,只保留汉字看起来有点像古代文言文,也显得更有文化。

而这种将日常琐事向正式书面古风转化的反差感,也成为了一众“和风小生”追随“伪中国语”的原因之一。

500

500

所以说,“伪中国语” 给日本网友带来的是一种超出日常的新鲜感。

并且,对于掌握着互联网话语权的日本年轻人来说,在面对去汉字化的趋势时,反而更加偏爱使用汉字纯享版,这也是他们彰显个性的方式。

这些热衷亚文化的年轻人通过运用“伪中国语”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偏好,同时在内部交流中不断对“伪中国语”的用法进行丰富与发展,进而推动了其广泛流行。

尾声

在日本,“伪中国语”不仅是一种网络语言,也代表着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社交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掌握和使用“伪中国语”来彰显自己的网络社交地位,以此来证明自己对网络文化的理解和融入程度。

正如前阵子中文互联网上流行的古风小生梗。

每一个读懂这段童脸狼的网友,都会一边脚趾抠地,一边忍不住点赞。

500

而当我查找“伪中国语”素材的时候,竟发现童脸狼也被中国网友译出了“伪中国语”的版本。

500

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东西总能莫名翻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何止是野草。

每一代年轻人都需要自己的归属与表达。而互联网时代的流行语文化,无疑是他们最直接的自我展示和社交工具。

当古风小生的风又一次在东洋掀起热潮。

500

我们意识到,抽象的网络文化无国界。

它既是当下年轻人创造娱乐的特权,也将成为日后某个中年人的时代梦核。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