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多风雨 南方起壮图
2024年,国际舞台风云变幻,复杂多元、动荡与变革交织的新画卷逐步展开。国际形势总体呈现国际秩序过渡期、转型期的鲜明特征:各类矛盾和多重风险积蓄升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持续挑战;但新的变革力量和稳定因素也在积聚动能,给人类命运和前途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矛盾与动荡折射世界变局
国际形势的动荡源于各类矛盾的持续发酵和共振。2024年,以“两场冲突”为代表的地缘矛盾,由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经济矛盾,“超级大选年”反映的政治思潮对立,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治理难题,全方位折射世界变局。
一是“两场冲突”延宕升级,地缘矛盾的联动性和危险性凸显。作为影响国际形势的突出矛盾,“两场冲突”在2024年呈现不同程度的升级外溢,刺激地缘政治联动,大国博弈的阵营化、对抗性更趋突出。乌克兰危机持续超过千天,美国对乌军援总额累计高达635亿美元,还解除了对乌使用西方武器攻击俄境内目标的限制,俄罗斯针锋相对批准新版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核战风险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四处出击,与伊朗矛盾极端尖锐乃至导弹互袭,中东在数十年后再次面临区域性战争风险。
更危险的是,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升级外溢,引发欧洲、中东、东北亚三大地缘板块的连锁反应,不稳定性显著上升。俄西长期对峙对朝鲜半岛形势带来外溢影响,俄朝强化军事合作、战略协同,韩国更为倚赖美国保护,东北亚地区陷入更严重的安全困境。“两场冲突”引发相关国家力量此消彼长,带来更为深远的地缘政治涟漪,诸如叙利亚政局突变的地区格局重塑正在展开。
“两场冲突”持续升级、外溢,反映出既有国际安全架构日趋失效,大规模冲突升级的风险上升。在此背景下,有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论调不时出现,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两场冲突”亦引发各国对军备建设、军力运用乃至战略威慑理论的重新思考,相关地区国家不断增加军费投入,北约多国国防开支所占GDP比例历史性突破2%,区域性军备竞赛开始出现。上述种种态势,无不昭示持续多年的地缘政治竞争或正趋向新的危险阶段。
二是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与分化并存,运行逻辑发生深刻转变。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消费支出放缓、劳动力市场疲软、债务恶化、通胀压力等多重问题突出。同时,各国经济增速差异进一步扩大。亚洲、非洲等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但拉美、中东和中亚等部分经济体经济增速则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同一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也有明显差别,全球经济格局更加复杂。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因素对经济运行逻辑的影响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阻力高度胶着。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粹主义、资源民族主义等思潮在全球广泛抬头、蔓延,贸易摩擦不断。一些国家出于政治或安全考虑加强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加大产业干预,人为推进制造业回流,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和高效运行带来明显冲击。此外,低碳转型和新兴技术发展应用开辟了经济增长的新赛道,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剧各国竞争,与之相关的关键能源资源、数据算料争夺尤其激烈。
三是“超级大选年”叠加世界之变,社会思潮激荡、对立加剧。2024年被称为“超级大选年”,全球举行70多场重要选举,包括美国、印尼、墨西哥、南非等重要国家。各国国情虽千差万别,但如此众多选举汇聚年内,仍呈现出一定共性特征。比如,执政力量普遍在选举中遭遇较大挑战,要么执政党更迭,要么无法赢得多数支持只能选择联合执政,更有赢得选举的政党短时间内便面临下台风险。
从2024年的多场选举看,社会政治思潮向“右”转成为重要特征。在美国,“新右翼”裹挟民众不满助推共和党实现“红色浪潮”;欧洲议会选举几乎成为各种右翼甚至极右势力的造势舞台,法国、意大利等国均出现极右政党持续做大的局面;日本政坛的政治光谱加快右移,左翼政党势力进一步削弱;拉美地区右翼民粹势力、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等派别纷纷成势,塑造各国政治生态。此外,选举过程充斥着种种极端与仇恨言论,欧美屡现政治人物被袭击等极端事件,显示出西方内部各派思潮互搏及政治衰败发展到新阶段。
思潮问题隐于历史发展、时代变迁之后,虽然肉眼难辨,却是影响国际形势的“底色”和“暗流”。“超级大选年”进一步强化了当前国际社会思潮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基本特征,使得全球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愈发复杂的发展态势,进而影响利益、权力、资源的再分配。
四是科技之变面临十字路口,如何平衡发展和治理成为新难题。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变革正在全球引发全方位影响。科技革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类福祉得以拓展,但新的治理赤字和发展鸿沟也在出现。
从国际层面看,2024年全球主要国家均就人工智能治理提出自身主张和国际合作方案,但各方治理思路尚无共识,“发展优先”抑或“治理优先”差异明显,“国家各自为战”还是“多边治理为主”分歧更大。基于政治逻辑和集团对抗思维,部分国家试图形成人工智能治理的“小圈子”,以自身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塑造新规则。技术快速发展与治理缺失的巨大错差不仅使虚假信息、算法偏见、智能鸿沟等全球性风险显现,更引发国际社会对于人工智能导致人类面临“末日威胁”的巨大担忧。
从各国国内看,科技发展带动新一轮的造富效应,欧美国家的科技新贵不仅身家陡增,更意图获取更大政治影响力甚至塑造国家内外政策走向,成为搅动国际形势的新变量。与之相对,科技发展也使部分行业产业出现摩擦性失业问题,美国好莱坞编剧、港口工人大罢工皆因人工智能应用导致就业岗位减少、福利待遇遭冲击。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加剧收入不平等。科技发展能否向善、国际治理会否趋向“碎片化”,将是影响中长期国际形势的潜在变量。
新兴力量积聚稳定新动能
“动荡”似已成为国际形势的常态化特征,但国际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和稳定性力量在2024年也有新的发展。面对大变局,“全球南方”国家依托不断增强的影响力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谋发展、求稳定的动力更强劲。联合国寻求通过未来峰会改造全球治理机制,重振多边主义。中国作为引领向善的核心角色,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全球南方”卓然成势,有力推动国际多极化趋向平等有序。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自立自强、团结共进的态势更为突出。过去20年,全球南方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过去4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全球占比从24%增至40%以上。
面对部分国家搞阵营对抗、“脱钩断链”,全球南方力求战略自主,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全球南方展现了不盲从西方国家的姿态,巴西、印度、南非、印尼等重要发展中国家拒绝加入美国主导的对俄制裁。2024年,金砖合作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上海合作组织取得新发展,时隔近20年未举办的南方首脑会议再度召开。“全球南方”作为国际社会独立、新兴、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注入了新动力。
在国际秩序加速转型的进程中,“全球南方”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有助于平衡西方国家对于国际事务和国际机制的传统主导,减少对西方体系的依赖性,代表了“非西方”力量正在新秩序的重构中发挥关键作用。
未来峰会酝酿全球治理重大变革,多边主义迎来新曙光。过去几年,随着地缘政治因素重新回归甚至主导国际大变局,全球治理进程遭遇显著逆风,联合国等核心国际机制的治理效能大打折扣,单边主义、“伪多边主义”“小圈子多边主义”的盛行加剧了国际体系动荡性。
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在2024年举行未来峰会,发表《未来契约》,就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科技创新、青年和后代、全球治理改革等五大领域提出56项行动计划,就加快改革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就人工智能等新域全球治理建章立制达成重要共识,为动荡时期的全球治理带来机遇。
随着2025年将召开联合国海洋大会、发展筹资会议,以及社会发展问题、裁军及和平利用外空等领域一系列高层级会议,联合国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发挥有效作用、真正的多边主义全面回归迎来新的契机,这将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引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也是真正多边主义的长期践行者。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2024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作用进一步提升,各国对中国发挥积极作用的期待更是前所未有。这一年,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国家中长期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中国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就经济社会发展推出系列重磅政策,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以自身之稳奠定世界稳定之基。
就中国外交而言,2024年恰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发表70周年。习近平主席从“坚持主权平等的原则”“夯实相互尊重的基础”“实现和平安全的愿景”“汇聚共筑繁荣的动力”“秉持公道正义的理念”“展现开放包容的胸襟”六个方面深刻阐述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年内,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中亚、俄罗斯和拉美,邀请数十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领导人来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等重要多边会议,为双多边关系新发展增添动力,为中国与世界携手前行提供战略引领。
中国还成功主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标注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南方时刻”。面对动荡与变革的世界,中国以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