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战争中地道战术的三次尝试
——俄军对顿巴斯地下管网的初步利用
2024-08-02/1228
为了写这篇文章,还专门重看了拍摄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军事科教片《地道战》。这部影片拍摄的背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也正值中苏关系十分紧张、我国北部边境形势日趋严峻之际。
一、抗战时期冀中地道战的精髓
在老人家《论持久战》思想的指导下,冀中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在设计建设河北村落地道时,同时兼顾了打与藏的辩证关系,并确立以打为主,以藏为辅的方针。从刚开始时开挖的单一藏身地道,到建立起以村为单位、多村联动的多层地道体系,从而实现了保护群众、保存人民武装实力和主动出击相结合,攻防兼备的军政筑城体系。
在阿瓦迪夫卡战役中,俄第114摩步旅占领矿渣土山制高点后,俄军取得的最大突破是在位于城市东南翼守军110旅的“沙皇狩猎皇宫”要塞。此时俄军志愿部队的老兵发现了附近一条早已废弃的地下管道,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勘测疏通,引导突击部队通过这条长达800m管道突入乌军防线背后,出奇不意地攻占了乌军这个要塞,并顺利攻入南城的战争传奇。这是俄乌战争中“地道战术”的首次使用。
在随后的捷尔仁斯克(托列茨克)城市攻坚作战中,主要由平均年龄40岁原退役老兵组成的俄第60旅的部队,在基洛韦区成功利用这里煤矿的地下巷道,探明并疏通地下通道,突击队穿越长达3km的这段废弃输水管道,成功避开捷城东部5km*4km的既设坚固防御地带,出其不意出现在守军阵地背后,迅速瓦解当面乌军防线,攻入基罗韦市区。在阿瓦迪夫卡战役中利用同样战术,顺利突破了位于阿城“沙皇狩猎皇宫”要塞的也是他们。
在恰索夫亚尔战役中,俄伞兵突击队也是利用类似的战术,穿越北顿巴斯运河的地下灌溉管道成功突入位于西岸的洽城主城区。
三、一点感慨
当然,我们发现这三次地道战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还是极为有限的。
尽管在战斗突破中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由于俄军部队在保密措施方面的极度欠缺,本意是宣传自己部队战果,却过早暴露了自己具体使用的战术所发表的那些视频,却让乌军很快发现了自己防御中的弱点并很快封闭了矿井或管道出口,没能将战术突破进一步发展成为战役性胜利。
地道战术的最大优点就在于突然性,在找到敌人的防御弱点之后,出其不意发动奇袭,从而避开乌军地表既设防御阵地,在其防线背后突然发起进攻,实现战术突破并减少自身伤亡,从而实现作战目的。
不过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这种战术胜利能否进一步发展成战役胜利,尤其在基洛韦更是如此。顿巴斯拥有苏联时期建设的巨大煤田矿区,地下矿井星罗棋布,这是有效实施地道战术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对方也全面掌握这些矿区的图纸,如果不注意保密性的话,让守军发现了这一点,反而可能会对己方的突击部队造成致命威胁!
四、战术创新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
战争是人类智慧最高层次的竞争与较量。
在战争中,统帅部制定的战略战役计划、方面军或集团军制定的战役战术计划,最终都需要任务部队的基层官兵,通过血拼而最终实现的。如何在最终实现作战目标的同时,有效减少部队伤亡和装备损失,都取决于基础军官、军士和战士在战场上的战术技术创新。
如俄军第51集团军第9摩步旅,在进攻克拉斯诺罗戈夫卡城垣战斗中发明的“海龟坦克”就是一个最新实例。尽管外表丑陋,还存在许多的技术缺陷,然而这种加装了钢制外防护设施的“蛆”形坦克,率领数辆装甲运兵车组成的装甲突击队,在穿越城外宽阔田野地带接近城垣的战斗中,对实现完成作战任务。减少伤亡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就是技术创新与战术创新的有效结合。
战术创新取决于战场现实和双方的装备水平与官兵素质。
在当前战场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不断进行战术创新,如在顿巴斯煤矿地区使用的这种地道战术。
从而在消灭敌人的前提下,有效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顺利实现作战目标!
初稿写于2024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