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战争中地道战术的三次尝试
——俄军对顿巴斯地下管网的初步利用
2024-08-02/1228
为了写这篇文章,还专门重看了拍摄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军事科教片《地道战》。这部影片拍摄的背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也正值中苏关系十分紧张、我国北部边境形势日趋严峻之际。
一、抗战时期冀中地道战的精髓
在老人家《论持久战》思想的指导下,冀中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在设计建设河北村落地道时,同时解决了打与藏的辩证关系并确立以打为主,以藏为辅的方针。从刚开始时开挖的单一功能的藏身地道,到随后建设发展成为以村为单位、多村联动的多功能、多层次地道体系,从而有效实现了保护群众、保存人民武装实力和主动积极出击相结合,攻防兼备,不断完善升级的军民筑城联防体系。
(一)阿瓦迪夫卡战役
在俄第114摩步旅占领城西北焦化厂铁路对面的矿渣山制高点后,俄军随后取得的最大突破是在位于城市东南守军110旅的“沙皇狩猎皇宫”要塞。此时俄军志愿部队的老兵发现了附近一条早已废弃的地下废水输送管道,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勘测疏通与维护,引导突击部队穿过这条长约800m、直径仅0.8m地下通道突然出现在守军阵地背后,出奇不意地攻占了乌军这个要塞,创造出顺利攻入南城的战争传奇。这是俄军在这场战争中对“地道战术”的首次使用。
(二)捷尔仁斯克(托列茨克)城市攻坚作战
在随后在此进行的首次打进自2014年后乌东战场唯一没有出现过战斗的进攻中,主要由平均年龄40岁原退役老兵组成的俄第60旅的部队,在这座城市的基洛韦区成功利用这里煤矿的地下巷道,探明并找到了可供部队通行的地下通道,突击队穿越长达3km的这段已经废弃的复杂矿道,成功避开捷城东北5km*4km的既设坚固防御地带,再次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守军阵地背后未设防地带,迅速瓦解当面乌军防线,从而成功突入基罗韦市区,并很快对之完成了对之的实际控制。在阿瓦迪夫卡战役中利用同样战术,顺利突破位于阿城“沙皇狩猎皇宫”要塞的也是这些退役老兵!
(三)恰索夫亚尔战役
俄空降兵第98师在最终攻占运河微区(卫星城镇)之后,一支伞兵突击队也是利用类似的地道战术,穿过位于北顿巴斯运河附近,联接两岸的原有地下灌溉系统的横向管网,成功突入了位于西岸的恰城主城区。
三、一点感慨
当然,这三次地道战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还是极为有限的。
我们发现,尽管这一战术在战斗成功中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俄军部队在保密措施方面的极度欠缺,本意宣传自己部队在基洛韦作战中的战绩却过早暴露了具体使用的战术而很快发表的那些视频,却让乌军很快发现了自身防御部署中存在的弱点并很快封闭了这些矿井地下管网的主要出口,没能将战术突破进一步发展成为完美的战役性胜利。
运用地道战术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实现进攻的突然性。在找到敌人的防御弱点后出其不意地发动奇袭,从而避开乌军既设地表防御阵地,在其防线背后突然发起敌人意想不到的进攻,乘守军出现混乱、战斗意志动摇时实现战术突破并减少部队伤亡,从而实现预期作战目的。
不过,其中最大问题则是这种战术突破能否进一步发展为战役性胜利,在基洛韦就是如此。顿巴斯地区拥有苏联时期建设的庞大煤田矿区,矿井星罗棋布,这些地下巷道既是一座座巨大的地下迷宫,也为建立地下通道提供了某种现实可能性,这是有效运用地道战术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对方也全面掌握矿区的分布结构图纸,如果行动不注意保密而让守军过早发现了这一点的话,反而可能会对己方的突击部队造成致命威胁!
四、战术创新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
战争是人类智慧最高层次的竞争与较量。
在血与火的严酷战争中,统帅部制定的战略战役计划、方面军或集团军的战役战术计划,最终都需要任务部队的基层官兵通过他们的“血拼”来最终实现的。如何在最终实现作战目标的同时,有效减少部队伤亡和装备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基层军官、军士和战士在战场上进行的战术创新和技术创新。
如俄军第51集团军第9摩步旅,在进攻克拉斯诺罗戈夫卡城垣战斗中发明的“海龟坦克”就是一个最新实例。尽管外表丑陋还存在许多的技术缺陷,然而这种加装了钢制外防护设施的“蛆”形坦克,率领数辆装甲运兵车组成的装甲突击分队,在穿越城外宽阔田野地带接近城垣的战斗中,对完成作战任务,减少伤亡就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这就是技术创新与战术创新的有效结合!
战术创新取决于战场客观现实、双方的装备水平与官兵素质。
在当前战场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进行战术创新,如在顿巴斯煤矿地区使用的这种地道战术。从而在消灭敌人的前提下有效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顺利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实现战役战术目的!
初稿写于2024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