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复仇者联盟》之后,再看《三体》的影视化问题(之二)

原文太长,后半部分

第三节

回过头来我们发现,中国科幻片的进程,跟经济发展与民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自信的提升高度相关。

另一方面,科幻片,尤其是好莱坞科幻的大投入、高视效、重工业特质,又带有明显的“理工科”气质。如大导演卡梅隆就是理工科出身,好莱坞的各大影视公司,以及视效公司里,也有大量的理工科人才。

加上科幻文学的爱好者中本来就有着大量的理工科学生,同时,由于影视行业长期以来以“文艺”为主,这也让观众对“硬核”的重工业科幻电影有了更深的渴求和期待。

从2014年起,资本热钱大量涌入影视行业,催生了以流量明星为代表的一批“烂片烂剧”,这些作品充斥着银幕和荧屏,让观众倒胃口的同时,也伤害了整个行业。

而从2017年夏天《战狼2》引爆了大众的观影热情,到2018年《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优秀作品让观众对国产影片重拾信心,影视行业正处在一个缓慢的自我恢复中。事实上,虽然有各种好的迹象,但目前的形势仍不容乐观。2018年的全年电影票房堪堪过了600亿,而今年直到6月底整个大盘刚过300亿,比去年晚了一周,同时观影人次足足少了一亿。形势仍是严峻的。

因此,《流浪地球》的成功显得非常地及时和关键。不仅爱好科幻的观众有“久旱逢甘霖”的酣畅,连部分从业者都期盼着这样作品的出现。电影《流浪地球》接受过不少影视同行的帮助,比如连竞争对手宁浩等,也无私地将宇航服借给剧组使用。

而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成功更有着某种“拨乱反正”的示范意义。因此,对豆瓣等的评分“斤斤计较”甚至以进攻的姿态向“情怀党”、“小清新”、“跪舔族”等宣战就部分可以理解了。

而从本世纪初关于武侠剧的争议开始,到当下《流浪地球》的舆论战,体现出越来越深的“文化民族主义”色彩,和理工科人才试图在文化领域夺得话语权的迫切渴望,这背后还是由于经济基础的发展,让国人有了更深刻的自我认同需要,以及在世界的上层建筑领域重新定位和重建文化自信的诉求。

第四节 细剖电影

对于电影文本本身,我们需要分析的就是它与原著的区别,它的核心支持点,它的意义。

关于电影和原著的差异,制片人兼编剧龚格尔说的很清楚:

三声:大家觉得你们把大刘的核心精神保留的特别好。龚格尔:这点其实不是从《流浪地球》出来的,我和郭帆对大刘的全部小说都很熟悉,我们是从全局把握的。我在知乎上说过,我和郭帆当时犹豫了很久,要不要把大刘请过来直接参与剧本,后来我和郭帆一起商量说,两个创作者在不同领域,最终要完成的是在作品上的握手,而不是现实生活中。我第一次见大刘,应该是2018年。当时我带着家人一起去阳泉度假,我去找大刘。他早就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但是我们双方都没什么信心,我们项目也没有任何人和他有任何接触。直到我当时第一次拿笔记本给他看剧照,他第一反应就是,好,好,成了。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刘慈欣对于改编的想法,他在一个报道里说,影视改编小说,尤其是改编他的小说,决不能照搬,一定要再创作。所以我们不和他接触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要保证,这是一部电影,必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小说看完给观众的心情,和看完电影的心情,这两者应该是一致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应该是完全借鉴的。(《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科幻电影最难的问题不是钱)
“我们最后选择的故事段落其实就是大刘原文两万字当中的一两百字(两个自然段):地球经过木星。我们知道其他一些科幻项目在改编小说的问题上,大多数都希望一次性能完成一个小说的改编,但我们认为不管是《流浪地球》还是大刘的其他作品,都存在题材过于宏大,作者视角过于超脱人类个体,甚至超脱人类的问题。而就小说来说,只有这么写才能满足大刘有关从宇宙角度去观看人类的需求,但这个不利于观众观看电影。电影观众最终要看的银幕上的人其实是他自己。所以我们必须聚焦于某一段连续的时间、连续的事情,才能使观众有投入感。”(制片人、编剧龚格尔)(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

关于科技性(硬核科幻)和人文性的把握,主创人员也十分明确:

郭帆、龚格尔在剧本创作伊始,就对“科幻”有着明确的克制,不论是视效还是美术都不是最想表现的——基于最普世的情感,以及朴素却又因为时空特殊性而形成的人物关系,才是他们一直着力甚至有野心要去完成的。(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
编剧帮: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对于科幻剧本的创作,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一下?郭帆: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摁在科幻里面,首先要把“科幻”这个东西拿掉,就把它当成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去讲,先找到最核心要表达的东西,载体只是外部的依附,找到故事核后,再以它为基础建立故事。一上来就直接说科幻,这事不成立,因为电影最核心的是人文情感。人文情感是一个无敌的说法。当你们聊剧本聊不下去的时候,你说剧作一定要做到人身上,这句话谁都反驳不了。有一次我们跟王老师开剧本会,开着开着王老师说了一句别的,我们有一个编剧说:“王老师,我们剧作一定要放在人身上。”王老师点了一根烟,抽了半根也没想出反驳的话。(专访郭帆:《流浪地球》从剪辑就开始反思剧本)

要分析这部电影的具体情节点,需要将其做剧本还原。网络上已经有很多从专业角度来分析《流浪地球》剧本的文章,我们不重复造轮子,直接引用相关的成果。

无论是悉德菲尔德的三幕剧理论,还是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理论,还是布莱克斯奈德的剧本节拍理论,还是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的“千面英雄”理论(《我不是药神》就套用了这一理论),它们无一不是符合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基本艺术规律,从我们在小学课堂上学习写作文开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及前段时间《乐队的夏天》上邓柯所说的“起承转合”等,都是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

这里,我们使用网络总结的15个节拍表:

1、开场画面:基调,情绪,风格,类型,主角,钩子。与终场互为对立

2、主题呈现,人物(10分钟)铺垫:主角,赏金,目标.主角需要或缺少什么的展示,在第5分钟展示主题流浪地球要回家,父子分离后要团聚,展示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出场刘启、韩朵朵,韩子昂,刘培强,其中刘启属于第一人物,故事叙述视角

3、意外事件(11分钟,刘启被一哥发现后,选择逃跑),第一幕的转折点

4、争论(12-24分钟,展现刘启遇到刘培强阻挠,韩子昂解救,3人出逃),第一幕高潮部分(20分钟),地震后的出逃

5、情节点1(25分钟),刘启决定开车去上海跟韩朵朵寻找坐标上的亲人位置,韩子昂找到,却被截停

6、B故事(30-50分钟),韩子昂等人遇到救援队,被迫去杭州运送火石,遭遇困难,逃出

7、中点(55分钟左右,刘启找到火石,并与王磊会和,伪胜利,感觉计划正常)

8、坏事来了(56分钟到74分钟,moss阻挠,马卡洛夫死亡,刘培强失败,但是这里刘启并未遇到阻挠)

9、一无所有(75分钟,刘启,刘培强团队都失败了,即使发动机重启也没有拯救地球,人类失败了!)

10、灵魂黑夜(76-84分钟,展示刘启和刘培强的和解,隔空对话,刘启剖析内在问题)

11、情节点2,由B故事韩子昂、A故事刘培强留下的线索,发现可以通过发动机点燃火星,助推地球,惊人意外,第二幕高潮(84分钟),刘启找到解救方案,点燃木星

12、决战(86-109分钟),展示点燃木星三步走计划,人员分为5个小分队,分别展开行动,通过倒计时手法,将情绪提升起来,5个分队分别为空间站刘培强、王磊撞针分队、李一一何连科分队、周倩韩朵朵分队、刘启tim分队

13、第三幕高潮(100分钟),刘培强撞向木星,回家主题呈现

14.下降动作,展示地球的后果

15、最后1分钟,结尾

(《流浪地球》剧本分析报告: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A3KLSCE0511A96S.html)

这里需要先分析的是,由于成片删除了刘启韩朵朵到地面寻找韩父母葬身地这条线(事实上的“平等线”),而保留了刘培强和刘启的“父子心结”线,因此刘启在片中有些行为和立场是会让观众感到费解的,这也是很多人批评这个人物“单薄”、“中二”的原因所在。

而事实上,反而是刘培强这个人物从动机到行为都更为丰满、合理(至少是逻辑自洽的)。由于空间站大多为后期拍摄(吴京所谓“带资进组”就是指这部分),而空间站部分很多的实际口型和台词对不上,可以推测,该片的剧本在吴京进入后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根据报道,原本主创团队打算将空间站部分全部删除,仅保留地面部分。

以下资料转载自知乎ID“苏老板”:

作者:苏老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288281/answer/5910873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时间不等人,虽然一直找不到主演,不过没关系,因为刘培强基本没有和其他主要角色的同屏戏份,所以可以先拍别人。于是流浪地球开始了拍摄。但是直到拍摄结束这个角色依然没有定下来到底是谁演。万达今天发出声明说没有撤资的事,既然如此那就把这段删了。但剧组资金短缺和主演仍未找到应是事实。此时最可能的选择就是干脆砍掉“空间站”这一条线,也不需要继续找大牌明星了,也不需要再做空间站制景等各种前期和后期的特效。但是看过片子的各位应该都知道如果彻底砍掉“空间站”这条线,那这片子就会变成先天残疾。而且整部片子将没有一个足够有分量的演员来挑起大梁。这也不单单是影片结构上的残疾,根据中影工作人员 @朔方(就是写制作手记的那位)相关回答下的一位后期制作人员的评论(此时时间点为2018年4月)“泼点冷水吧。看了拍回来的素材,质量是相当可以的,完全可以感受到剧组的诚意。然而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把后期制作周期压缩成现在这个样子。以素材的级别来说,相同水平的科幻片在好莱坞拍一年做几年并不过分。说实话,现在这种制作周期出来,一定不会是一个happy ending。对我而言,看着一部很有可能是里程碑式的国产科幻片渐行渐凉,能做的却十分有限,真的是一件特别难受的事。但反正不管怎样,上映后票房里都会有我一份贡献。”而此时的宣发信息可以搜到,当时流浪地球定档于2018年暑假,后期人员表示时间严重不足,注定无法按质量完成特效(其实即使现在也还有余地,MoreVFX的一位后期人员在1月13日的时候在NGA某个帖子里回复过,再加钱加时间效果可以更好)。由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如果没有吴京的加入的话,《流浪地球》应是以砍掉“空间站”线,且后期特效质量严重打折的状态于去年暑假档上映。可以说这样的《流浪地球》注定是一个“身有残疾的早产儿”。而去年暑假档有什么呢?《我不是药神》!先天不足的《流浪地球》必然会成为炮灰,而不是现在有望填补40亿票房空白甚至冲击50亿的电影。

而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流浪地球》就只能是一个展现全球救援的灾难片,“父子心结”线消失,而最后刘培强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高潮戏也将不复存在,可以说,这部影片最精华的部分就荡然无存了。

当然,也许有观众认为,宏大的故事背景、细致的世界观呈现、饱和式救援的集体主义才是这部片子最大的特色。但是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一点,就是观众在进入影院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获得“情感满足”,而就像龚格尔说的,这必须让观众有“代入感”。

而所有的好莱坞商业片都深谙此道,所有制片商都知道,电影首先是商品,是要卖钱的,那么能打动最多观众的,自然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

再来分析,从影片的情节构建来说,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以及能抓住观众情绪的,无疑是主人公所做的选择。那么,刘培强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选择,就是全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情节点。

请看片中的台词:

联合政府:这里是联合政府,请立刻表明你的身份,听到请回答。

刘:联合政府,我是中国航天员刘培强,请立刻下达全球指令,命令苏拉威西附近的救援队驰援。

联合政府:刘培强中校,在地球坠入木星的最后时刻,让所有撤离的人为一个成功几率为零的计划放弃跟自己亲人团聚的最后机会,这种命令我们无法下达。

刘:今天,是中国新年的第一天,这本该是一个团聚的日子,作为一名父亲,我不想这次团聚是最后一次,我不甘心。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了,为了我们的孩子,请求你们。

刘:联合政府,领航员空间站还有三十万吨燃料,申请冲击发动机火焰。

联合政府:刘培强中校,“流浪地球”计划的核心是要更多的人活下来,“火种”计划的核心是让人类文明延续,我们需要一些时间!

刘:我们没时间了!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这两段台词,第一段是刘培强说服联合政府让救援队回来助推引燃发动机,第二段是牺牲自我点燃木星。这里刘培强已经明确表达了他的动机就是亲情和文明的延续。问题在于,对于“文明”的理解,联合政府、刘培强和人工智能MOSS之间出现了分歧。

有些观众指责片中刘培强为了小小的概率而冒着让整个人类文明覆亡的危险,是“一己之私”。可是在观看影片时,我们却无法不被这一段情节所感动。而编导也做出了合适的处理,这一段剧情拍得非常克制、唯美,催人泪下。

我曾在观后感中说,全片最燃的一句台词就是刘培强的“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这句台词该怎么理解?显然,刘培强这里所说的“文明”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如果没有了那些我们所关爱的人和事物,失去了活生生的情感和记忆,仅剩下一堆受精卵和数字文件的“文明”不过是行尸走肉。

因此,刘培强对“文明”的理解是非常人文主义的,与MOSS的“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的工具理性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在这一点上,《流浪地球》电影与原著体现出了鲜明的差别。

当然,刘慈欣对于理性和感性的关系,也并不是单纯的“工具理性”,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是彻底的技术主义者。在刘慈欣的文本中,关于科技和人文、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结构,我会在第二章节中着重分析。

这里再补充一下,很多人说刘培强开着空间站自我牺牲这个情节沿袭自《全频带阻塞干扰》。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事实上,刘培强并没有“撞击木星”,他冲击的是木星和地球之间的“脐带”,也就是发动机发射火焰末端的那个点,因为火焰距离不够,刘培强用空间站燃料的火焰补足了那段距离,相当于把鞭炮的“引信”加长了。

而如果他撞击木星就能够点燃火焰的话,那么地球上刘启王磊李一一的努力就变得可有可无了。而镜头中我们也很清楚地看见,刘培强牺牲那一刻火焰是从侧面燃起的。这一幕,可以说从形神两方面都更接近好莱坞的《天地大冲撞》、《世界末日》。

500

《天地大冲撞》

500

《世界末日》

500

《流浪地球》

不过,要说跟《全频带阻塞干扰》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准确,事实上这两个情节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影片的伦理基线“父子心结”。

而这,是全人类都能看懂的戏剧冲突。美国流行文化作家康纳·利纳恩在他的评论文章里说:

片中最吸引我的角色要数由吴京饰演的宇航员刘培强。说吴京是本片的主角某种程度上有点儿“欺骗性”,但他在片中感人的表演明显已经超越了语言。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一种嘈杂的环境中呈现的,而刘培强所处的环境却是静谧和与世隔绝的,这是一个非常震撼的对比。不知为何,在一部全球大城市都被千里冰封掩埋的电影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却是刘培强脸上那种痛苦的表情——当他意识到那个他离开地球时还是小男孩的儿子如今已经长成一个男人,却仍然像个孩子一样为父母弃他而去而愤怒。这种伤心和悔恨导致了刘做出影片中最后的牺牲:拯救自己的儿子和整个世界。我不知道吴京的英语怎么样,我想如果他愿意尝试进军美国市场,那他在这里可以立刻成为一个明星——像他在中国那样。不论如何,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明星,虽然刘启可能会对他成为“星星”的承诺表示抗议。

第五节 总结

说了这么多,再来说说自己对于《流浪地球》的认识和定位。

先说我支持《流浪地球》的理由:

1.这是中国人第一部自己制作的重工业科幻大片,最重要的是它是学习了西方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时是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和文化制作出来的。若干年来,我们谈工业化,谈工业强国,但在文化领域这一点始终贯彻得不够。正如郭帆所说:

“我们在工业化上缺的东西太多了。之前一提到工业化,就觉得是硬东西,是大机器,但想要用大机器批量化生产,你需要前提条件,得先理解工业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要标准化,要可量化,之后才能被分配,被分配才能分工,分了工才能够提高效率,这是工业化的底层逻辑。”(《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拍成现在这样没有遗憾

同时郭帆也说到:

好莱坞电影工业没有办法直接拿过来用,因为它的管理方式,分工的方式,包括使用的工具,他们的设计逻辑跟我们是不一样的。美国是更基于一个契约性社会,而我们是人情社会。如果拿美国那套电影工业的东西过来,有很多事根本推行不下去。

我们是个人情社会,在管理的过程中,太尖锐就会受到抵制,必须在推动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柔性、人性化的东西,才可能动员起所有人。”

2.这是以郭帆为代表的八零后导演至今为止交出的最好的答卷。我在《打造这些爆款的,原来都是80后》中说过,近几年,以郭帆、文牧野、饶晓志、苏伦、韩延、忻钰坤、路阳等为代表的八零后导演崛起已经是不可遏制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这是在上世纪末“80后作家”为代表的80后崛起后,在文艺领域新一批80后逐渐掌握话语权。这中间竟相隔了有近二十年,可见电影是一个需要更多技术和历史沉淀的行业。

尤为让人关注的是,这一批80后导演,几乎都以自己的方式穿越了“艺术与商业”、“精英与大众”、“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等传统的范畴和桎梏。在坚持作者属性的同时,又能以专业化、类型化的方式切入市场,取得个人表达和商业回报的双重成功,这证明80后已经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能够更好地在多重矛盾和价值之间把握平衡性和未来性。

3.这是中国影视行业第一次在国产科幻IP影视化上取得瞩目成就。《三体》电影的折戟沉沙殷鉴不远,也沉重打击了国产科幻影视化的进程。不料郭帆团队却异军突起,数年磨一剑,笨人用笨招,硬是扛起了国产科幻大片这一杆大旗,其突破意义和社会价值不言而喻。

并且,这是在刘慈欣的小说基础上改编的。这里不妨把我下一章节的观点提前亮出来:整体上,我认为刘慈欣大多数科幻小说IP都是难于影视化的,如果要体现“原汁原味”要做出的改动难度非常大,要坚持市场和作者属性的双重成功则在目前全球领域都没有成功的案例。因此这必然是一个曲折、艰难、长期的过程。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显然已经走出了坚实的第一部。

4.《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再一次给过去几年影视行业泡沫化、IP思维泛滥敲响了警钟。实际上,从2017年《战狼2》大爆开始,这股风潮败坏的趋势就已浮现。去年,国家法律体系和广电总局连续发布多项政策、规章、制度,遏制影视行业的泡沫化和不规范现象。

而之后,《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影片的连续火爆,已经让影视行业重新审视过去几年被视为金科玉律的那些“成功公式”,比如“大IP+小鲜肉”等。《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再一次印证了品质化是获得专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不二法门。

说完了优点,再来说说我认为的这部影片的不足之处:

1. 这部影片并没有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美学风格。

这是《流浪地球》最让人遗憾的一点。从总体上,虽然在一些细节和具体实现上主创人员还是有心地进行了中国化的设计,但这部电影使用的整体美学风格和美学语言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比较成熟的,主创人员称之为“前苏联重工业美学”。之所以用这种风格,根据主创人员所述,一是比较容易实现,二是中国人对这种风格有感情。我想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下,也不太可能独创出一种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美学风格。

但是这一点却是未来最主要的发力点所在。从视觉效果上,《流浪地球》与好莱坞顶级科幻片已经没有太大的差距,但历史上每一部伟大的科幻片,无一不是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美学风格,无论是“星战”系列,“异形”系列,“黑客帝国”或“银翼杀手”等,均是如此。我想未来中国科幻影视的创作者们,都应以此为志。

2.这部影片并没有真正突破“好莱坞范式”

这点也许很多人不同意,但正如我之前所总结和引用的,无论是集体主义、还是“地球在宇宙中流浪”,还是其他的中国元素、中国气质等,这些都服务于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人文情感。而科幻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近几十年好莱坞的“主旋律”,加上科幻电影本身强烈的商业属性,使得这种“范式”下存在大量的框架和套路,无论从《流浪地球》本身还是目前观众的欣赏习惯来说,都没有体现出突破这种框架的能力和可能性。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近些年也有一些好莱坞影片试图突破这种“范式”,不过效果见仁见智。我们会在第三、四章节重点分析这些作品。

3.关于什么是中国元素,中国气质,中国价值,电影做出了一些尝试性的表述,但整体而言,还是显得单薄,浅尝辄止,缺少内在的梳理和贯通。

在大变革的当下,我们讨论在新的形势下建立文化自信和输出文化软实力,需要长期、细致、坚定的努力和构建,如何处理那些经典的二元对立难题,如何满足各方面层次观众的需求,如何与世界乃至历史维度的人类价值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整个产业升级和文化转型期的中心问题。

在这一点上,《流浪地球》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万里长征才走出了第一部,今后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章完)

更多分析请关注公众号:粽眼观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