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注定无法成功,该不该继续努力?

    第11届新国辩决赛“如果注定无法成功,该(正:清华大学)vs不该(反:天津大学)继续努力”之辩中,清华大学队以2:13大比分告负。

    诚如赛后陈铭等几位评委指出的,清华的一大败因是他们自己都不太坚信自己的立场。所以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试图论证“注定无法成功”是很难绝对肯定的,所以还是应该努力,万一就做成了呢?然而,这立即就被反方解释为“所以你方去努力还是因为并没有完全注定”。

    然后正方就不太好办了。

    评委们为正方支的招,可归为三类:

    一是说正方要坚持把价值往高了打,不要打了一半又犹豫动摇,而且要想清楚除了为成功我还会为哪些原因而努力,如承诺、责任、爱好等等。为了正义,我就是要知其不可而为之。比如我是当年的印地安人,白人殖民者侵略我的家园。我拿长矛对他们的枪炮肯定输,但我能不打吗?

     二是正方要指出“注定无法成功≠马上失败”,我继续努力到这个失败的结果来临,心里仍然会好受些。比如一个马航MH370乘客的家属,知道亲人找不回了,但她就是要努力到那个结果比如亲人的遗骸摆在面前,这样才无憾,这有什么错?

     三是正方要指出一个人为一件注定无法成功的事继续努力并不等于他就只做这件事而不做别的。比如马航MH370的家属一直在努力寻亲,但他们同时也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在过好自己的生活,只是他们一直关注、打听有关信息,一直呼吁督促有关部门去想办法找。

   这些建议当然都很好,但思路还可以打得更开,而且也需要更具象的呈现。

   其实我在准备辩论时有一个下意识的习惯,就是先找一个例子佐证我方的核心观点,然后再预判对方对这个例子的反应而准备攻防。

   在听这场辩论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回忆的钱玄同请他为《新青年》写稿时,两人的一段著名的对话。

    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被钱玄同打动了,转而想到:“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正方可以拿这个例子问反方:“当年鲁迅说曾说铁屋万难破毁,再怎么呐喊也是白费。钱玄同告诉他只要努力呐喊,你怎么知道一定没有希望呢?结果鲁迅被他说服了去呐喊,去为《新青年》写文章唤起国人。请问这是不是说明即使在成功希望渺茫时,我们也应该继续努力?”

    当然,反方的回应肯定是:“钱玄同这明明是认为有破毁铁屋的希望啊。这怎么能论证你方注定无法成功也该继续努力呢?”

    这样一来,正方不还是陷入了清华在实战中所陷入的困境了吗?正方该如何回应呢?

    我认为正方的回应口径应该是:“但这种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与将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完全不成比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一个根本不在乎成功的希望只想尽心尽责的人更会去努力,还是一个必须要被成功的希望所鼓励的人更会去努力呢?这就好比在报酬极低的时候,是一个根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还是一个必须为钱工作的人,更有可能努力工作呢?”

    这样一来,就很清晰地呈现了正方立场在价值观倡导上相对于反方的优势:

     “我方提倡即使没有胜算也要为正义事业而努力,那么在胜算很小看上去不值得努力的情况下,我们也一定是永葆初心毫不动摇的;而你方的努力一定要与胜算挂钩,那就一定会计较胜算的大小,在胜算渺茫时就会患得患失,很难做到排除杂念全力以赴。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能创造奇迹,就是因为他们“虽千万人吾往矣”,不计成败,义无反顾——而这样的人很显然是属于我方的。”

    清华大学是以理工见长的,一定能看出以上的回应口径中包含了数学中的“极限”思想(他们在备赛时没有想到这一点,是很可惜的):

    1.胜算为零是胜算渺茫的极限情况;

    2.我在这个极限上都仍然努力,那么在接近这个极限时,也一定会努力;

    3.而你在这个极限时放弃努力,也就意味着越是接近这个极限,你越有可能不努力。

    其实我们生活中极少碰到“毫无胜算”的情况,更多的是“胜算渺茫”的情况,那么我们将前者看成后者的“极限情况”,就更能看出:倡导在前者情况下义无反顾坚持努力,是我们在后者情况下全力以赴创造奇迹的一个有力保证;而对方既然在“毫无胜算”时一定放弃,谁又能保证对方在“胜算渺茫”时一定不放弃?毕竟对方的底层逻辑是要把胜算与努力挂钩,那到头来岂不是只能打顺风仗打不了逆风局了吗?

    推而广之,辩论赛打的很多“脑洞题”,比如洞穴奇案、愚人井,等等,都可以用这种“极限”思想来处理:它们都是生活中不大会出现的极限场景,但如果我们在这种极限场景下都能坚持正确的原则(“不伤害别人”,“保持理智”),在那些相对困难但没那么极端的情况下当然也一定会坚持原则。所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就是讲的极端情况下也要严守军规。没人希望发生这种极端情况,但正因为岳家军有这个一以贯之不打折扣的境界或者说底蕴,他们才赢得了百姓的彻底拥护,才令金兵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总之,这个思路的要领,是将极限情况与非极限情况捆绑,着力呈现前者对后者的巩固与引导作用,并指出对方存了一个“无胜算就可以放弃”的念头,在非极限情况下也容易形成对原则的腐蚀与动摇。

   我想到的另一个例子是1997年的影片《鸦片战争》中,英军把清朝的定海知县姚怀祥请到军舰上,让他亲眼看着英军的舰炮如何降维打击定海守军的炮台,而守军的炮根本打不到英舰(之前的广州虎门之战中,关天培部下的炮手阵亡之前也是对他哭喊:“大人!大人!咱们的炮够不着他们哪!”),以此威逼他投降。姚怀祥看得心如刀绞,知道此战必败,但他却回答:“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船,也从没见过这么狠的炮。但我必须抵抗——我大清官兵,有死无降!”

   影片这时打出字幕: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文官武将数百人殉国,无一人投降。”

  这样的例子就可以用来质问反方:“照对方逻辑,这些明知必败而血战到底壮烈殉国的将士都是不识时务,不足为法吗?”

   反方还有一个口径叫“换赛道”,意思是说朝着同一目标并且按原路径原方法努力才叫“继续努力”,那么:

   1.目标变了,肯定不是继续努力;

   2.目标不变但是换了赛道,也不能叫“继续努力”。

   其实打这种辩论,正方事先(在破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对方限缩我方核心概念定义以切割掉我方优势战场的可能。

    正方如果不接受对方限缩,就要准备定义战。定义战可以:

    1.诉诸权威:我方查《辞海》,“继续”是“接下去,不间断”的意思,可并没有“原封不动,不准改变方法”的意思;

    2.诉诸常识:今天我一道题做不出,换个方法来做,为什么不叫“继续努力做这个题”?

    3.诉诸讨论意义:今天如果对方把我方的“继续努力”限定为“毫无改进、原样重复”,那今天的讨论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你考试没考好,老师让你继续努力学习,就是让你原样照搬之前的学习方法?

    4.打平:你方说我方的“注定无法成功”是主观认定,那你方的“有可能成功”不也要主观认定吗?所以我方的“注定不成功也要努力”和您方的“有可能成功才努力”都带有主观认定的前提,对不对?

    如果接受对方限缩,就要准备后续的攻防。比如可以两层攻击对方的2:

    1.指出对方破坏前提:换赛道的前提是要有赛道可换。但有赛道可换,还叫“注定不能成功”吗?我们举的鸦片战争那个例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清军不是死守就是投降,哪儿有什么其它方法或赛道可换?所以才说注定失败啊——难不成您能穿越回去,教他们像八路军那样发动群众打游击战?那样的话,还有什么“注定不能成功”?所以您方破坏了讨论前提。

    2.进一步指明我方独特利好:在注定失败时,按原方法原路径去继续努力至少一段时间,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段时间的努力可以让我们“败个明白”,更清楚地看到:这条路到底为什么行不通?我们和对手的差距到底在哪儿?有多大?比如中国男足2002年世界杯和巴西队踢对攻,肯定是踢不过的,但我们还是全力这么去踢,这就看清了我们的传控、攻击能力与巴西相比到底差在哪儿。所以有句话叫“弄斧必到班门”,输是肯定输,但你还是得努力去拼去争,才能看清差距,才能有长进。而对方主张一旦没有胜算就立即放弃或者“换赛道”,那就不会有这层利好。

    当然,反方在这里会说这时你的目的变成了“捍卫荣誉”“看清差距”,而这些目的你是可以达到的,所以这时你并不是注定无法成功,你为之而努力也并不是“为了注定无法成功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对此,正方可作三层回应:

    1.对方这是已经承认原目标注定无法成功了。

    2.如果可以靠“改变目标”来让成功的可能性从无变有的话,那任何失败都可以被定义为成功,也就不存在“注定不能成功”的情况了——所以反方又在破坏讨论前提。

    3.事实上“捍卫荣誉”“看清差距”,都是需要你继续为了原来的目标全力拼搏才能达到的效果。我们和巴西队踢注定会输,但是我们仍然是为了击败他们而全力以赴:我们还是要拼命防守不让巴西进球;我们还是会尽一切可能把球往巴西队半场推进;我们还是努力创造机会去威胁巴西的球门,所以才有肇俊哲一脚射门击中了巴西门柱。如果我们都不想赢,不为赢而努力了,又何谈捍卫荣誉,看清差距?

    另外,正方可以质询反方:

    1.即使在有可能成功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意义难道就仅仅在于获得成功吗?比如今天我们的辩论赛双方都可能会赢,那么我们今天打这场辩论的意义就只在于决出一个胜者吗?

    2.如果不是的话,那么那些成功之外的意义,是不是在你注定不能成功之时也依然存在于这件事情之中呢?比如今天的比赛注定有一方会输(或者在God或超级AI看来有一方注定会输),这场比赛对他来说是不是仍然有意义比如尽到责任、享受乐趣、经受磨练、见了世面等等呢?

    3.所以你在注定不能成功之时继续全力以赴去打得更好争取成功,是不是仍然会打开这些意义让你享受呢?比如对着墙壁打乒乓球一定是以接不起球而失败告终的,但你全力去打就没有意义吗?你和阿尔法狗下围棋一定输的,但全力去下就没有意义吗?

    4.所以在注定不能成功时全力以赴,是不是让你在有可能成功的时候也更能注意到成功之外的意义呢?你和阿尔法狗下围棋被它虐得那么惨,都能有乐趣有收获,那你在和人下棋时,不是更能发现这些超乎胜负的乐趣与收获吗?

    5.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不就达到了王阳明说的“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的圣贤境界了吗?而这不就是我方的价值倡导高于您方功利主义价值倡导之处吗?

    正方缺乏对“有成功可能”这一论域的考虑,而一味按照题目去打“注定不能成功”这一论域。然而正如之前所指出的,“注定不能成功”的情形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它更应被理解为一种极限情况或思想实验,更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讨论“注定不能成功”时当如何,而在于启发我们在“有可能成功”时怎样摆正心态、提高认识、升华境界。

      结尾,我想说今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诞辰131周年。这个辩题也让我想到了毛泽东同志对人民军队战斗精神的论述: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正反双方都应该深度阐发这样的精神。

     我们的辩论赛应该向这样的精神致敬。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