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美国为何对中国芯片发起301调查?

编者按: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了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相关行为、政策和实践的301调查。12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在“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这预示着美国对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起的“进攻”,其政策的潜在目标非常清晰。

近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启动了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相关行为、政策和实践的301调查。调查将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针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展开。美方认为,中国通过不公平竞争手段试图主导全球和国内半导体市场,可能对美国经济、供应链和产业安全构成威胁。调查涉及关键领域的老旧节点半导体制造及其组件的使用。这预示着美国对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起的“进攻”。其政策的潜在目标非常清晰:在半导体领域遏制中国扩张,通过选择性限制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重组供应链,部分或逐步实现在半导体领域与中国的脱钩,从而进一步巩固美国对全球市场的控制。

01美国为何选择老旧节点与硅碳基板作为目标?

老旧节点指的是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技术,与5nm、3nm这样的先进制程不同,这些芯片虽性能不算尖端,但需求巨大,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用电器、通讯设备、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现代社会中至少70%以上的芯片需求由成熟制程支持,它们是功能芯片(非计算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你家冰箱的温控芯片、工业设备中的逻辑控制器,以及汽车动力系统的控制芯片,基本都属于这一行列。

从生产供应来看,这类产品的制造成本较低,工艺相对成熟,全球代工厂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以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为代表的中国厂商近年来加速扩产,已在全球老旧节点芯片产能中占有了约20%-25%的市场份额。再考虑到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低成本优势,这一份额还在快速上升。这些芯片被广泛地应用于对美出口产品之中,包括韩国、日本、德国以及东南亚等众多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中都装有中国制造的这类芯片。相比之下,美国在成熟制程领域显得相对“疲软”。

美国的主要厂商(如GlobalFoundries)虽然专注于这一领域,产能却有限,导致美国企业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的老旧芯片,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机械设备、通信设施等各类商品中。硅碳基板是制造新一代碳化硅芯片的核心材料,在高功率转换、高频应用场景,比如电动汽车、新能源产业、5G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能源市场爆发式增长,全球对硅碳基板的需求大幅提升。

目前,全球硅碳基板市场主要被美国和日本控制。美国龙头企业Wolfspeed(前身为Cree)拥有接近60%-65%的市场份额,日本厂商如昭和电工紧跟其后。中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已有企业(如天岳先进、三安光电)开始在中低端基板市场上形成竞争力,占据了20%-30%的全球市场。

在短短六年内,中国在全球基础逻辑半导体产能中的份额几乎翻了一番。预计到2029年,中国的份额将达到世界产能的大约一半。由于中国企业在制造效率和价格上的优势,欧美企业已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份额冲击,特别是在消费品和低端工业市场。

02美国的政策目标:遏制与供应链重组

美国选择将老旧节点半导体和硅碳基板列为调查和可能限制的对象,逻辑非常清晰:这既是对美国国内技术产业的保护,也是对中国半导体生产能力的遏制,甚至为未来供应链的重组打开新路。

1. 遏制中国的扩展路径  老旧节点芯片和硅碳基板本质上是中国切入半导体行业、逐渐由低端向高端攀升的战略支点。如果中国在这两个领域达到足够的市场支配能力,便可以通过低成本竞争逐渐蚕食美国及其盟友的市场。尤其在全球电动车、新能源和通信领域,中国已经初步形成技术突破,进一步抢占市场只是时间问题。遏制中国在这两个领域的竞争力,等于从根源阻断中国下一个产业升级路径。

2.保护美国企业竞争力  美国在成熟制程半导体代工(如GlobalFoundries)以及碳化硅市场(如Wolfspeed)等领域虽然占有全球领先地位,但价格竞争上已经处于明显劣势。受到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冲击,美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的份额正被快速侵蚀。作为全球模拟芯片市场的长期领导者,德州仪器2022年的收入达到 200亿美元,同比增长 9%,但在2023年收入下降至 175.19亿美元,同比下降 12.53%。

3. 供应链重组  通过对中国老旧节点半导体和硅碳基板的限制,美国显然意在迫使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尤其是对于汽车、医疗设备和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美国希望重新构建以其自身及盟友为中心的供应链,从而实现供应链的可控性和独立性,巩固其在相关市场的地位。

03美国会采取什么限制策略,对哪些行业有影响?

虽然目标明确,但美国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老旧节点半导体和硅碳基板短时间内并不可行。广泛的依赖以及替代的高昂成本,迫使美国只有采取逐步推进限制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战略也会呈现出分阶段的递进特征,中国的不同行业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预见,属于高优先限制的主要是国家安全及战略行业。

比如,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链。  电动汽车是美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柱,而中国企业在车载控制单元、驱动系统和功率转换等领域已经建立了成本优势。这部分产品会成为主要限制对象。再如通信设备。包括基站设备、射频模块和信号处理器件,这些与美国的技术竞争高度相关。

中国在中低端通信设备芯片市场的扩展,已对Skyworks、Qorvo等美国企业产生威胁。限制这类产品进口将是重中之重。又如,工业控制与自动化。工业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单元、电机驱动器等常用老旧节点芯片。控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对保护美国高端制造技术尤为关键。

但是,对于一些可能会影响美国供应链的稳定与消费价格的行业,华盛顿可能会采取一步一步走的方式。比如,医疗与消费品行业。如超声影像设备、血压监测仪等,这类设备中广泛使用老旧节点芯片。短期内,美国或采取灵活的限制策略,以确保医疗设备领域供应链的连续性及物价稳定。还有消费级电子品与家用电器。如冰箱、洗衣机、音响设备等,这些产品大量依赖价格敏感的中国芯片。一旦实施过快的限制或加税,美国国内消费者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因此这些领域可能在限制政策的后期逐步推进。

04美国政策的难点:供应链的现实与替代困境

尽管美国选择性限制中国半导体有其战略合理性,但现实中的诸多难点使其不可能“一刀切”脱钩或断链。中国目前已经占据全球老旧节点芯片约20%-25%的市场份额,许多领域(家电、汽车、医疗设备)直接依赖中国供应。如果仅凭美国本土或其盟友的产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替代。即使找到替代来源,这些产品价格将显著提升。例如在硅碳基板领域,中国企业的加入已经大幅拉低了市场价格。若由Wolfspeed等企业独占供应链,价格可能上涨10%-20%,对美国消费者冲击巨大。

中美在半导体的联动并非只是双边问题。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都依赖中国作为产业链的一环,美国的限制将迫使这些盟友重新评估自身利益与替代可能性。美国的选择性限制本质上是在半导体领域发起“遏制与重组”并行的竞争。

然而,中美间的产业联系错综复杂,双方在脱钩与相互依赖间将展开长期博弈。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偏重先进工艺,未来可能会采取更具体的政策来扶植成熟制程的生产,包括引进外资,以避免美国企业进一步流失市场份额。这项调查可能导致对中国芯片及包含它们的产品施加关税或进口禁令等措施,但最终决策将由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做出。从目前看,美国政策在中短期内将更多以选择性限制为主,而非彻底中断经贸合作。

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中美在经贸关系中的摩擦将更加频繁,全球供应链也将走向更大的不确定性时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