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十多年公众认知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被扭转了?

微博@深夜一只猫:

有人说,某APP扭转了最近四十多年公众认知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

客观看,有几个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1、受众和创作者结构转变,随着能上网的人越来越多,采样总量也不断扩大,过去不纳入互联网采样范围的人,如今不仅成了受众,也成了内容创作者,发声人群的学历、知识结构向下看齐,这是正常的。

2、热点筛选机制转变,在过去热点经过权威媒体的筛选,被门户网站放大,再经过社交媒体传播,存在一定的精英化信息放大机制,现在是扁平化的热点信息生成机制,一个传播属性强的观点能无厘头变成爆款,而传播属性强的东西,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尤其是截取最短逻辑链,主张种群撕裂,“敌我划分”的观点能变成热度最高作品,由于收益与热度成正比,很多人为了追求收益,就会降低受众理解难度,加大仇恨叙述,提高观点传播力。

3、算法催生了观点和群体的自我强化,新互联网平台,依靠算法对受众进行定点投喂,导致每个人的获得的资讯,都是自我增幅和强化的,一旦一个人,被一个观点俘获5分钟,下一次系统就自动投喂类似观点的5小时给你,并将其他观点屏蔽了,令不同群体之间在多种观点之中进行选择的可能越来越少,不同观点互相驳斥和澄清的可能越来越少,自我强化,自我封闭的可能越来越大。

增补:

@抖音集团李亮
老师观点:“推荐算法实际运作,是匹配用户的兴趣点,而不是观点,目前做不到按观点推荐,高估了。举个例子,系统可能会觉得你对某个节目感兴趣,但对里面各个角色是什么态度,算法不会去理解。另外,抖音的推荐算法里有兴趣探索机制,会刻意分配一些流量把全新的内容推给用户,开阔大家的视野,无论是从用户体验还是平台收益都有很好的反馈。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时候遇到相反观点,大家并不是反思、修正,而是加强了原有观点,比如在一些老谣言上的科普效率是比较低的,人的认知改变是非常难的。但这跟推荐算法没什么关系了。”

4、对持有差异化观点群体的淘汰机制,不展开了。

5、“突然所有人都能说话了,这是最神奇的,从秦始皇焚坑以来最伟大的进步。”

我很同意上面这句话。

应该说,所有人都能说话,无论如何都是正面的,所有人都划分阵营,以截取最短逻辑链,提高对立和仇恨来不断自我强化,是负面的。问题是,更多的人的参与,既可以参与诸子百家,也可以参与罢黜百家,或焚书坑儒。

总之,公众认知水平下降,不是一个APP能带来的,不过确实是不可逆的,未来是什么,取决于每一个人的自我选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