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丑的成人动画,我哭死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15年前,一部“粗糙”灰暗的黏土电影问世,感动了许多人。

它是《玛丽与马克思》。

如今,导演亚当·艾略特又带着一部黏土动画回来了。

同样赚到了无数人的泪水——

蜗牛回忆录

memoir of a snail

500

这是部什么样的动画呢?

一个画面——

主角格蕾丝头上戴着个“蜗牛帽”,畏畏缩缩地站在那里。

她看起来很丧很i。

旁白说:

我的童年,挤满了人

500

没错,这个画面,让人不禁想起了《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其实不仅画面像,主角的经历也像。

总结起来,就是惨。

格蕾丝和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本该有个幸福家庭。

可,妈妈生他们时难产死了。

500

爸爸街头耍杂技谋生时,被车撞瘫痪了。

在一次睡觉中呼吸停止,也去世了。

500

成为了孤儿的他们,被儿童福利社送往寄养家庭。

可生活并没有因此顺遂。

两人被送去了不同的家庭,格蕾丝被迫与弟弟分别。

对于格蕾丝来说——

这是一个毫不负责的家庭。

养父母并不爱格蕾丝,可能他们觉得,养孩子,无非只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等体验腻后,就可以毫不顾忌地将格蕾丝丢弃。

500

孤独的格蕾丝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积极“自救”——

比如参加心理自助会。

一个男的对她抛着媚眼,好像对她有意思吧,但一转头却发现男的已经有对象,虚伪的人,在用这种方式,来释放无处安放的荷尔蒙。

500

或者曾尝试过改变形象。

但新烫的发型,却被路过的人嘲笑。

500

甚至,也“有幸”谈过恋爱。

男人肯突如其来地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对她照顾有加。

但,肯只是迷恋肥胖女人。

格蕾丝在那本笔记本上,发现他记录自己交往过多少肥胖女人的功勋战绩。

500

一直到最后,生活都没放过格蕾丝,她失去了一切,茕茕独立,躺在床上,足不出户,依赖垃圾小说和囤积物品来麻痹自我。

孤独感和绝望感,笼罩了整部影片。

然而,电影却设定了另一个角色的存在——

老人Pinky。

Pinky是谁?

她的生活堪称是一部老年Pinky的奇幻漂流——

她看见过北极光,也漂浮在死海之上。

她是异国的脱衣舞者,也赢过蜜蜂胡须比赛。

曾和雪猴一起在温泉里泡澡,和约翰·丹佛在直升机上做过爱。

生活总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500

但也别忘记,pinky被折叠起来的背面。

比如影片频频暗示她背后的苦难。

跳舞时被吊扇切掉的小拇指。

500

两个丈夫死得荒诞。

一个被厨房里的刀意外贯穿了身体。

另一个写得一手浪漫诗歌,却在野外拍照,被鳄鱼吞了。

500

500

pinky自己呢,也是一个阿兹海默症患者。

所以她其实比格蕾丝过得惨。

她在偶然间遇上了格蕾丝,并且在生命最后时刻到来前,一直陪伴着格蕾丝。

500

所以。

和《玛丽与马克思》一样,《蜗牛回忆录》也是讲两个背负苦难,而极度孤独之人的相互慰藉。

是她们身上的温暖,治愈了彼此。

500

然而,这部电影截止目前,评分才8.4分,比前作的9.0分,差了不少。

为什么?

先说优点。

很显然,导演亚当·艾略特,仍旧保持着超高的叙事水准,在前作上已展现出故事天分的他,这次仍旧用真实的生活细节,精准地打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泪腺上。

一个很动容的例子——

父亲。

在格蕾丝的爸爸瘫痪后,他开始酗酒,而玩刮刮乐成为了他人生唯一的乐事。

500

500

为什么?

因为一个彻底失去希望的人,才会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事情。

但影片是一直“卖惨”吗?

不。

哪怕是父亲这样一个失败的小角色,导演依然赋予他温暖和希望。

比如——

虽然爸爸瘫痪,但仍旧喜欢用装睡,然后悄悄吃下几颗糖果,来逗两个孩子玩。

或者——

当他第一次在格蕾丝和吉尔伯特的陪伴下,坐了过山车后,他从此极度欣喜和渴望,并希望自己死后的骨灰能洒在这座过山车上。

500

家庭成员之间的慰藉,在困苦生活中闪闪发光。

而这些情节的刻画,也让内核沉重的故事,变得轻盈。

不止如此。

这部电影的元素,也比以前丰富了不少——

比如,对人类心理恋物癖的刻画。

格蕾丝的囤积癖,她疯狂地收集关于蜗牛的一切。

为什么?

因为蜗牛,让格蕾丝能沉湎于过去。

就像她一直戴着瘫痪的爸爸为她织了一顶蜗牛帽。两颗眼球的材料还是以前他耍杂技用的小球。

其实这和我们一样。

我们也喜欢收藏各种潮玩手办,玩偶,碟片,书籍,企图用物品去填补自己空缺的内心。

又比如,盗窃癖。

格蕾丝还养成了一种盗窃的习惯。

什么是偷窃癖,是常年“缺乏关注”或“完全忽视”,而潜意识想引起别人的关注。

甚至是,在偷窃中,他能获取安全感。

就像是贾樟柯的《小武》,一个汾阳县小偷小摸的惯犯,当周边的环境急遽变化,无所适从,最终只能用最熟悉的盗窃,来获得自我确认。

500

而这些“癖好”,其实都源于内心的一种不安全感。

导演说,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不完美的,我的想法就是要为人们的不完美、不纯粹鼓掌。

这样说没错。

但。

Sir想说,影片的问题也正在于此——

对比《玛丽与马克思》。

新作是更加“猎奇”以及更注重“商业性”的。

一个例子。

在格蕾丝双胞胎弟弟吉尔伯特这条线中,我们能看到大量的元素堆叠。

吉尔伯特的养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纯粹的恶人。

一方面,他们强迫吉尔伯特在流水线上工作,以此给养父母赚取工钱。

另一方面,还逼迫他信教。

而当吉尔伯特和养父母的儿子发生了感情后,养父母又做了什么呢?

几乎把吉尔伯特电死。

甚至于到了最后,吉尔伯特反抗,放火烧教堂,但却被养母关在教堂里,活活“烧死”。

工厂流水线,LGBT话题,以及宗教元素,很难不说是导演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影射。

可这样的影射。

究竟是创作的初心,还是创作的便利?

而这其中。

最让Sir难以接受的,是其光明而突兀的结尾。

Pinky死后。

格蕾丝本想吞下毒药自杀,然而,她却回忆起了,pinky在临死前,喊出了那句“potato!”。

之后,格蕾丝找到了一封来自pinky的信。

Pinky,在信中讲述过往——

她生活在战争年代,在婴儿时就被“关”在一张小小的婴儿床上。记忆里是灰色的她,唯独能感受到温度的是,旁边床上一个小男孩的手掌。自此,她放弃那些灰色的过往,一直努力精彩的活着。

500

于是,格蕾丝在pinky的鼓舞下,勇敢地放下过去,开始了新生活,她开始学着做动画。

是不是转变得有点突然?

可更突然还在后面。

在动画放映会上,她遇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从熊熊烈火中有幸逃脱的双胞胎弟弟。

没错,弟弟没死。

两人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样的结尾让很多人感动流泪。

但sir却觉得。

这让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失真的童话,一锅冷掉的鸡汤。

500

为什么?

因为不仅仅是喝完鸡汤,没用,事情并没有任何变化。还因为我们越来越警惕鸡汤,很美好,很温情,足够赚眼泪,但之后呢,感觉一片荒芜,无法在内心产生回响。

其实,电影中吉尔伯特的故事线才更加具备力量。

吉尔伯特,永远在追逐自由,永远在反抗。

当他被作为教徒的家庭束缚时,他起初不听,后来当他和教徒家的小儿子亲吻被发现,身份终于暴露时,教徒们对他们施予了残酷的电刑。

吉尔伯特挣脱了绳子,并且纵火烧了教堂,但结果却被反手关入教堂。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来不及细想,就被抛入生活的漩涡。

你渴望自由,但你抬头望去,世界只是一个巨大的工厂,一个巨大的疯人院。

500

500

这时你就会发现无力,无常,是人生的主旋律。

在有限的空间里,做一点微小的反抗,而这点反抗却微不足道,甚至引火烧身。

所以怎么说呢。

其实对于一部动画来说,《蜗牛回忆录》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它超过了市面上大多数的竞品。

更不会“自己吓自己”。

但Sir却很警惕这种用蜜糖熬制的鸡汤。

毕竟这鸡汤太甜。

喝多了,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