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榜首,后有状元,状头更在榜首前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严格的考试制度,是中举后热闹景象和人间百态,是科举引发的弊案,还是有点花边的榜下捉婿。
一般来说,科举考试经过殿试后,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那你知道状元称呼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吗。
众所周知,隋朝开创了科举制,从此,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到了唐朝,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不断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唐代新科进士的第一名并不称为状元,而是称为状头,是一种荣誉。唐代仕途起步进士甲科而官居要职者较少,故而人们对于状头的关注与其他进士并无多大差别,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初。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有感于武将势力过大影响皇权,开始有意识地实行崇文抑武政策。随着宋代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到宋太宗时,进士第一名开始被称为状元。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宋登科记总目》中说:“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十九人,榜首杨砺。二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张去华。三年,进士十五人,榜首马适。四年,进士八人,榜首苏德祥。乾德二年,进士八人,榜首李景阳。三年进士七人,榜首刘察。四年,进士六人,榜首李肃……开宝六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宋准。八年,进士三十一人,省元王式,状元王嗣宗。九年停贡举。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一百九人,省元、状元吕蒙正。”
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可以映证:“太祖建隆元年庚申榜首杨砺,建隆二年辛酉榜首张去华,建隆三年壬戍榜首马适,建隆四年癸亥榜首苏德祥,乾德二年甲子榜首李景阳,乾德三年乙丑榜首刘察,乾德四年丙寅榜首李肃……开宝六年癸酉榜首宋准,开宝八年乙亥状元王嗣宗,太宗太平兴国二年状元吕蒙正。”
《文献通考》和《宋历科状元录》都认为殿试第一名才能称为状元,即宋太祖开宝六年(973 年)宋准榜以后才能称为状元,在此之前只能称为榜首,所以官方使用状元的称谓始于宋代毫无疑问,具体来说应该是起源于宋太祖开宝八年王嗣宗科。在此之后进士及第第一人称为状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几乎历朝都有关于状元的记载。
宋太宗即位后,状元受到追捧,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宋太宗对辽用兵失败,迫切需要用文治来彰显自己的政绩。他大量增加进士录取人数,且对进士前几人“宠章殊异,历代所未有”。中进士甲科的人起授官职高,升迁比别人快,而且可以就试馆职,从而获得多次拔擢的机会。
“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二名的名称。“榜眼”之名要晚于“状元”,终唐一代,没发现有人使用这个称谓。实际上,榜眼这一名称与状元、探花一样,最早都是民间的习惯用语,并非官方用语。在朝廷正式发放的金榜上,只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探花专指进士中的第三名,一般认为是在北宋末年确立,在明朝正式形成定式。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统称为“三鼎甲”。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实际上,我们现在了解的关于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大多都是明朝的,比如状元、榜眼、探花的正式名称,府(县、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流程,考试使用的教材四书五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