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联酋王妃”到俄罗斯商品馆,消费者何时对“洋人”祛魅?

500

线上“阿联酋王妃”们在直播间疯狂卖货,线下俄罗斯商品馆“遍地开花”,中国消费者何时才能对“洋人”祛魅?

嫁给阿联酋王子也得直播带货

在近期的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群“阿联酋王妃”。视频里的“阿联酋王妃们”以豪车、豪宅为背景,配以浓眉大眼、络腮胡的“小王子”形象,营造出一种“中东老公有颜有权有钱”的梦幻氛围。更有甚者,编造出与“中东小王子”分别十年仍被深爱的情感故事,企图以情感共鸣吸引流量。

而这些所谓的“王妃”们的故事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似乎并不在意阿联酋老公能给出多少彩礼,而是紧跟互联网潮流,一旦有了流量,便迅速转战直播带货。她们在直播间里,或炫耀着脖子上的翡翠项链,或推销着各种看似昂贵实则便宜的商品,如法国香水、英国洗衣液等,售价大多不超过50元。这些商品被打上了“阿联酋王室甄选”的标签,仿佛因此就拥有了更高的价值,成为了广大消费者的首选。

随着这股风潮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质疑这些视频的真实性。毕竟,如果真的有这么多中国女子能够嫁给阿联酋王子,那这样的故事也未免太过离奇。事实上,早在风波初起之时,就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团队发现了这样的流量密码,开始大肆炒作。

如今,随着话题的持续发酵,大多数晒过“阿联酋老公”的账号及其内容已经悄然消失,但网友们的热情并未因此减退。一些营销号和博主也嗅到了流量机会,批评、“致敬”、模仿这些“阿联酋王妃”们也能带来不小的流量,从而从中获利。他们或深度总结这一现象,或请来所谓的专家发表评论,试图在这场流量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同时,也有一些团队开始模仿这一模式,如浙江某手表电商团队就蹭起了“阿联酋老公”的流量,虽然流量数据并不理想,但仍然在钟表赛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此外,还有团队尝试炒作“被假王子骗婚”的戏码,企图以更加戏剧化的情节吸引眼球。在直播间里,“受骗女主播”声嘶力竭地推销着各种便宜商品,呼吁家人们快来抢购,以免被“假王子”带走。

中国消费者何时对“洋人”祛魅?

“阿联酋王妃们”在线上直播间卖货,而俄罗斯商品馆则在线下门店割起了韭菜。

俄罗斯商品馆,顾名思义,应销售来自俄罗斯的商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俄罗斯商品馆店内的大部分商品产地标注为中国、越南、乌克兰等地,但店员却坚称90%的产品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

同样的误导也出现在电商平台上。一些打着“严选产品”、“源头直供”等旗号的俄罗斯特产店,其销售的奶粉、俄式纯猪肉肠、水果燕麦等商品,产地竟然都在中国东北地区。有在华的俄罗斯网红辟谣,“俄罗斯轻工业比中国落后很多,根本不可能出口食物。”

尽管如此,这些异域风情极为浓厚的俄罗斯商品馆仍然成为了新晋网红被消费者关注。有招商人员表示,“一家10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基本上可以实现日均营业额1万元左右。”“在我们现有的几十家门店中,快的三个月、慢的五六个月就能收回投资。如果遇到年底圣诞元旦等节日旺季,线下销售更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利可图,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想要分一杯羹,俄罗斯商品馆也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据媒体报道,多个运营俄罗斯商品馆的品牌都表示目前该赛道为蓝海市场,并发布加盟文章吸引有意者入局。也有招商人员坦言,加盟俄罗斯超市的风险相对较低,而回报则相当可观,整体利润率高达40%至60%。以一款供货价仅为5至6元的巧克力为例,建议零售价可以提升至15元左右,利润直接翻倍。

事实上,被“洋人”的身份吸引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在电视购物广告盛行的年代,一些品牌就热衷于请白皮肤老外充当专家,为自家产品卖力宣传。这些老外甚至被赋予了一个特定的称谓——“洋猴子”(或“白猴子”),他们频繁地出现在模特、广告或其他宣传活动中。

回顾那些年的电视广告,不难发现,许多品牌都热衷于邀请白皮肤老外作为产品代言人或专家,为其产品增添一份所谓的“国际范儿”。例如,国产床垫品牌慕思就曾长期邀请一位长相酷似乔布斯的老外,将其包装成“来自法国的睡眠专家”,为其产品背书长达十二年之久。直到证监会发函质询,这场“假专家真演员”的骗局才最终被揭穿。

同样地,在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有不少“洋人”身影活跃在各大楼盘的开业仪式上。他们身着宽松衬衫,头戴草帽,在舞台上尽情舞动,为楼盘营造出一种国际化的氛围。有业内人士坦言:“只要老外往那儿一站,那就变了,就不是某个偏远山区的房子,而是未来国际化的城市。”

那么,中国消费者何时能对“洋人”祛魅,摆脱这种盲目的追捧和崇拜呢?或许只有当消费者逐渐认识到,“洋人”身份并不等同于商品的质量和价值时,才能真正走出这一误区。然而,只要市场上还存在那么一小部分尚未对“洋人”祛魅的消费者,品牌和商家就仍然会抓住这一商机割韭菜,继续邀请“洋猴子”们为其产品代言或宣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