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这么选是有道理的
每年中国主流电影节的岁末片单,都出自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昨晚(12月10日),由评审主席吕克·贝松带队的评审团,递给大家2024年最后一份荐片表。
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神来电》
评委会大奖:《78天》
最佳导演:利蒂希亚·多施《狗的审判》
最佳编剧:鲁思·贝卡尔特、莱昂纳多·范·迪杰尔《保持沉默的茱莉》
最佳男演员:阿尔贝特·梅尔马《穿岩破云》
最佳女演员:普丽提·帕尼格拉希《女孩终究是女孩》
最佳华语贡献:《我的朋友安德烈》
最佳视效:《我的朋友安德烈》
最佳纪录片:《摇曳的影子》
最佳短片:《人类之声》
五个核心奖项里,至少有三部电影是值得细说的。
最佳影片《神来电》,曾在今年洛迦诺电影节上斩获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影片金豹奖,讲述一对表兄弟在废物站捡到一个装满十字架形状铁壳的箱子,二人将这些废物装上灯,通上电,改装成各种颜色的霓虹十字架,挨家挨户推销这款神物,第比利斯的郊区都是一群失落与古怪的人,随着“神来电”的游走,他们迷茫消沉的精神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神来电》海报
导演塔图·科特迪什维利的故事灵感来自于他真的看到有人贩卖这种灯光十字架,在这个宗教国家里,“神来电”也可以成为一种上帝周边,而第比利斯的“周边”显然就是这群不曾被任何人看到,却又从没有放弃寻找人生浪漫的郊区居民。剧作上的延展,就是来自导演塔图去寻找一个个有趣居民的经历,通过攀谈,发现这群人身上怪诞的特征,问问你都有什么能耐,有的话就展示一下,于是获得用鼻子吹乐器的可爱且荒凉的表演。在这种纪录片式的探索中,逐渐构成了这部电影,大量的固定镜头,带领观众跳出一切戏剧性,全神聚焦在这每一个人物瑰宝。
《神来电》的独立气质非常浓郁,但电影也在最后给观众下了一剂“反转”猛药,原来核心主演之一,竟然是一名跨性别者,“她”精心制作的霓虹灯信仰神器,也在颠覆着信仰本身——上帝不曾眷顾过这里。当然了,《神来电》一点也不苦大仇恨,它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精致、悠远,而这种一个人的孤独分散到每个人身上的感受,吕克·贝松自年少就深有体会,盲猜这或许是他力推本片的原因之一吧。
相比最佳影片,获得评审团奖的《78天》更加独立,却也几何倍地携带着一种“极致类型”的体验。因为如果你在没有得知影片的类型属性前,肯定会对这部全程家庭私影的完成度深感震惊,简单说,作为一套家庭生活的DV影像,它捕捉到的人物关系和单一事件的时刻感都精准到不可思议,但怎么看都不像是预先设计好的故事,如果这都是真实的,那至少得是几百盘卡带积累的成就。
但是,如果你知道这整部电影都是伪纪录片,你会被“当头一棒”,震惊程度再上一个台阶,因为你被“骗”得透透的,你会开始倒带,回想,这几位演员,从小学生到白发老人,她们是如何建立如此逼真的自然主义表演关系,导演是如何做到的,如何调教出这个结果,想想也是匪夷所思。
《78天》剧照
不过,和《78天》这种创作形式相比,整体故事的深度并没有得到过于丰富的挖掘,有趣的是,这也是一个郊区故事,在和城里人发生冲突的背后,是上世纪末整个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的隔绝与矛盾,是对国际侵犯者的愤怒与惊骇,在这段历史中,我们也曾被卷入其中,酿成大事件,甚至在郭帆导演的《同桌的你》里也曾间接呈现过这个时期的某种样貌,但在《78天》里,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精英下的政治判断,而是单纯的反战本身,这么美好的哪怕是演绎出来的家庭快乐,经不起一点点的战争波澜,远离一切政治暴力,是我们这个世纪最大的祈愿。
我去年采访评委主席吕克·贝松时,就聊起过当前战争的苦难与纷扰,他的看法则是战争已经在人类世界里存在很久了,它在今天不同之处是在于我们确实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于是对战争产生了不适。那这部《78天》就太对他味口了。
那就更不用提《狗的审判》这部电影了,该片获得本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不单单在于导演本人对叙事节奏、喜剧的技巧还有人物掌控力,更在于,这是一部彻底的关于狗与女性的议题,要知道,吕克·贝松的童年就是被狗“拯救”的。
当然了,这都是玩笑话。但不用开玩笑的是,但凡有点剧作先觉意识的观众,都猜得出《狗的审判》顾名思义不是在审判狗,而是审判当今的我们。我们今天到底是走在进步主义的优质思潮里,还是默默地不自知地践行着法西斯的复苏。我们连彼此之间的了解都够不上,我们如何了解一条狗的意愿?
电影通篇都很荒诞,但故事却来源真实事件,就算我们不把视点全部集中在女主角为狗辩护的节拍上,就看她身为辩护律师,出门一路招惹是非直到情绪失控把三件事(客服电话投诉、配合路上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做调查、解决交通纠纷)完全办砸的,这很好地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所有人都只能关注自己,而无法去真正理解他人。而《狗的审判》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恰恰就是,当故事在探寻“作恶之犬”的所谓犯罪真相时,导演用了大量的拟人化表达方式,一种豆瓣高分“狗狗电影”的类型习惯,来传递狗的状态。
《狗的审判》剧照
最后想说的是《女孩终究是女孩》这部电影,这绝对是主竞赛单元里最危险的冒险了,怎么说呢,还好导演是为女性,否则在舆论大潮里,尤其是连当前国内电影市场上的女性表达者先锋都迅速被网络倒戈的时刻,这部电影所做的洞察力非常可观。因为在电影的叙述孤寂里,女主角看似积极主动掌控自己的自由意志,但其实她一直处在男主角的PUA性格之中,甚至连女主角的母亲也被这股悬疑张力裹挟进来,变成了青春期中少见的因为一名少年而引发的母女情仇,甚至几度发展到情色类型的地步,直到电影最后时刻的人格揭秘,情节反转,人物关系才回到我们传统的普世认知上来。
女主角普里蒂·帕尼格拉希的表演老道又不失她自身年龄的要素,在这样一个大胆命题中做出了最完整、清晰的阐释,没有过激也不掉链子,她此前已在今年圣丹斯拿到表演奖,这次实至名归,而也是因为她在全片表达位置的中心地带,给她颁奖,也是给《女孩终究是女孩》这部电影一个核心表达奖。
《女孩终究是女孩》剧照
从获奖名单来看,这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又回到第四届的情况,西片统治核心奖项,这也给我们认知世界当前完整面貌提供一个更大的机会,毕竟从一开始,这里的定位就是国际电影节,我们不要轻易从这个星球上脱离出去,别人的苦难,也可能是我们正在观摩揣测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