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下降了这么多,上岸难度是不是变低了?

老师老师,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减少50万人,降幅11.42%,已连续第二年下降。那么,考研竞争程度会下降吗?

不管是研究生考试还是公务员等考试,有点考试经验的人都知道,“上岸难度”与报录比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假如某个岗位招1个人,那么报名人数从去年的500人下降到今年的50人,并不意味着“上岸”概率提升了10倍。因为选拔性的考试与买彩票、抽奖完全不同,在招N个人的前提下,只要你的排名是N名之后,那这些岗位依然与你没关系。

的确,每年考研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缺考的人,同时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于种种原因不会报名,导致考研人数的下降。然而,通常来说,缺考的人以及看到考研激烈就不想去报名的人,往往是本身竞争力就一般的人。一个自认为能考上研究生的人,即便实力达不到目标院校的要求,考个成绩出来调剂也是可以的。

只有在一种情况下,考研人数的下降会直接导致上岸难度的变低,就是大量有竞争力的人——比如985、211的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放弃考研,那样其他的人上岸的几率才会提升。而假如这些人报名的比例不变甚至还在上升,那么考研的难度显然是不会下降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判断考研竞争难度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国家分数线以及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一个学校的复试线是400分,那么不管考的人是100个还是1000个,能上400分都是最基本的前提。对于自己来说,有没有把握考到这个分数,才是决定竞争难度的关键。而现实情况就是,有把握考到400分甚至是380、390的人,大概率还想试试,而350都考不到的,则比较容易受各种信息的影响。

除非你报考的是那种较为冷门、每年报考人数差别极大的专业,否则无论报考人数多少,考研的录取分数线很少会出现今年400,明年350的情况。换言之,即便考研人数的下降意味着上岸难度的变低,那也是原本能考380、390的人“上岸”的概率增加了很多,而非是连国家线都没过的人上岸的概率也增加了。

最后,如果说本科阶段的学习,最终就业会受专业影响极大的话,那么研究生更是如此。因为研究生的专业比本科更为细化,且读研出来年龄又会大几岁,如果选择错了专业,难度反而还增加了。就以文学为例,一个汉语言文学的本科生出来,去企业当文员、做行政没啥问题,但如果他读了文献学、语言学、古文字等专业,想去企业当文员反而难度还变大了。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并不需要硕士干这个工作;另一方面,对于文员来讲,多学了两三年文献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工作也没什么直接帮助。这样一来,反倒有可能把路走窄了。

因此,与上岸难易相比,其实更重要的是先考虑清楚读研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大概是正的还是负的。如果对专业没有丝毫兴趣,也不是在职读研,最后想的也就是凭着一个学历学位证书找工作,那很可能连“年龄小、好转行”这个优势也失去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