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半亏掉150亿,旷视科技要靠吉利系“续命”

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三年半亏掉近150亿元后,旷视科技(下称“旷视”)终究还是没能等来期盼已久的上市时刻。

12月3日,源媒汇查询上交所官网发现,昔日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IPO状态已显示为“终止注册”。此次IPO终止,是旷视及其主承销商中信证券主动要求撤回科创板上市注册申请,原因是“基于对技术趋势、行业环境和自身战略选择的全面考量”。

这意味着,自2019年冲刺港股到2021年转战科创板,旷视为期5年的冲刺上市之旅宣告结束。

500

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

回望过去三年多的科创板IPO之路,旷视走的相当坎坷。先是创始人印奇遭司机敲诈勒索300万元未遂,之后技术核心孙剑博士因突发疾病去世,加之业绩连年亏损,可谓连遭重锤。

源媒汇注意到,自2021年9月30日在科创板提交注册后,三年间旷视多番更新财务资料,却始终没能盼来好消息。

今年11月11日,印奇突然获得新任命,被选举为A股上市公司力帆科技董事长。约半个多月后,旷视从科创板撤回上市申请。此举也被外界视为“曲线救国”,欲通过押注智驾业务提高旷视的“造血”能力。

如今,市场风云变幻,不管是AI还是机器人市场,都早已换了一番天地。昔日资本宠儿旷视,该如何应对?

01

三年半累计亏掉近150亿元

旷视的诞生,恰好赶上全民创业热潮。

2013年1月30日,注册地选择开曼群岛、办公地点却放在北京海淀的旷视问世,印奇、唐文斌、杨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据招股书显示,印奇、唐文斌、杨沐三人是清华大学师兄弟,均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旷视成立后,三人分工明确:印出任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唐任执行董事和首席技术官;杨则担任执行董事和资深副总裁。

从业务层面来看,旷视是一家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人工智能公司,为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等核心场景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以此谋求商业化落地。

豪华创业班底加上时髦的人工智能前沿创业项目,自然不乏资本垂青。2013至2019年,旷视完成多轮融资,融资金额合计近90亿元,其中不乏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等知名机构。

500500

图片来源:旷视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及阿里巴巴分别通过旗下子公司API(Hong Kong)Investment Limited 和Taobao China Holding Limited ,间接持有旷视15.08%、14.33%股份,是第一大、第二大股东。

而印奇、唐文斌、杨沐分别控股的Gaga and Inch’s、Opxitan Holdings、Youmu Holdings,虽然持股比例仅为8.21%、5.9%、2.72%,远不及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但由于旷视采用同股不同权的AB股架构,加之三人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所以公司实际控股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创始团队手中。

500

图片来源:旷视招股书

出道即巅峰的旷视,2019年首度向港交所发起上市冲刺。彼时的招股书显示,2016至2018年,旷视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358.5%。

营收走高的同时,亏损却在持续拉大。wind数据显示,2016至2018年,旷视净利润亏损合计约45亿元。

亏损叠加其他外部环境等因素,旷视首次IPO冲击失利,之后由港交所转战科创板。只是,多年来旷视旗下部分业务虽已找到具体的规模化落地应用场景,但仍旧未能化解亏损难题。

2018至2021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旷视分别实现营收8.54亿元、12.6亿元、13.91亿元、6.7亿元;净利润-28亿元、-66.43亿元、-33.26亿元、-18.65亿元,累计亏损146.34亿元。截至2021年6月末,旷视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65.96亿元。

此外,天眼查显示,报告期内,旷视负债率分别高达208.54%、253.18%、318.37%、383.43%,且呈逐年走高态势。

500

图片来源:旷视招股书

02

新业务“生不逢时”

营收连年走高,亏损却迟迟未见扭转,不免令外界疑惑,是旷视选择的赛道出现问题,还是商业模式有问题?

要想解开个中谜团,或许还得从旷视的新业务说起。

前文已提及,旷视的业务主要分为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三大板块。

从增长情况来看,2018至2020年,旷视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营收从5.43亿元增至9.15亿元,相应收入占比从63.56%提升至65.82%;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营收从2.65亿元降至2.57亿元,相应收入占比从31.03%降至18.47%。

作为新业务的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营收则从2018年的0.46亿元涨至2.19亿元,相应收入占比从5.4%提升至15.71%。

500

图片来源:旷视招股书

表面上看,新业务的发展势头相对顺利,并有望取代排在第二的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成为增量黑马。

招股书显示,旷视的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是以AI技术赋能操作系统、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帮助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实现仓库、工厂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高供应链效率。

简单理解就是,旷视既自研AMR机器人、SLAM导航智能无人叉车、人工智能堆垛机、穿梭车等移动机器人产品,也集成第三方硬件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为企业提供各类智慧仓储等解决方案。

以托盘四向穿梭车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极度分散且高度依赖下游集成商的行业。

“穿梭车的应用场景还是比较丰富的,我们做了100多个行业,其中95%以上的项目订单,我们都是与集成商签的。”就穿梭车应用场景和获取订单渠道问题,哥伦布智能联合创始人胡公娄对源媒汇说道。

同时,胡公娄还表示,“我们是产品型的公司,我们的服务对象是集成商,集成商再去服务终端客户。”

依靠下游集成商获取终端订单,在穿梭车行业乃至是整个机器人领域,都是相对常见的做法。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游玩家还在依靠融资续命,中游集成商已经陆续跑出多家上市企业,如仓储物流集成商兰剑智能、井松智能等。

关于旷视及旗下子公司旷视机器人在穿梭车领域的角色定位,一位业内人士对源媒汇表示,“他们啥都算”。既做穿梭车产品,也做着集成商生意。

这本该是一门好生意,奈何却没赶上好时候。

近日,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2024托盘四向穿梭车产业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2017至2023年,中国托盘四向穿梭车市场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0.11%。

尽管穿梭车销量增速可观,可回到市场规模上,受宏观环境变化和市场价格竞争的日趋影响,其增速大不如前者,已有明显放缓趋势。GGII统计,2021年中国四向穿梭车市场规模为8.2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9.16%;然而到2022年,同比增速却暴跌至3.93%;到2023年,同比增长仅有1.66%。

GGII预计,2024年托盘四向穿梭车市场规模将有所下滑,预计同比下滑3.9%。

或许是洞悉到新业务难以扛起盈利大旗,旷视又瞄上“智驾”生意。

03

有意切入智驾赛道

11月11日,力帆科技(下称“力帆)”发布公告称,印奇当选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

500

图片来源:力帆科技公告

源媒汇注意到,在上述公告发出前四个月,由印奇担任法人的重庆江河顺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江河顺遂”)成立。通过天眼查股权穿透显示,江河顺遂由海南江河安澜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江河安澜”)持股100%,而江河安澜背后也站着印奇,其直接持股20%。

刚成立不久的江河顺遂,便接盘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转让重庆江河汇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江河汇”)100% 股权,转让价款合计为24.3亿元。其中,江河汇持有力帆9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9.91%,而江河顺遂也间接成为力帆第二大股东。

综上,接手力帆科技或许并非是印奇的“冲动”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资料显示,力帆是一家以新能源产业为战略发展方向,集汽车、摩托车和发动机、通机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同时,该公司还是吉利系的一员。

对于印奇加入力帆,外界多有议论,认为此举是为旷视进军智能汽车领域及押注智驾赛道铺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早在2021年初旷视便已布局智能汽车业务,并基于计算机视觉上的技术优势,切入到类似于特斯拉的以视觉为主的技术路线。

同时,旷视还在传感器、摄像头、面板机、物流机器人等领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硬件产品体系,积累了丰富的量产经验。这也为旷视押注智能汽车赛道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业内就有不少观点认为,智能汽车是AI大模型最大的交互应用场景。而10月29日,旷视太乙大模型正式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

旷视方面也曾向媒体表示,“旷视进入到智能汽车行业,是公司软硬件一体化战略的延伸”。

换言之,旷视或早已有意切入智能汽车赛道。

在急需提升造血能力和讲述新市场故事的情势下,旷视觊觎智驾业务并不难理解。首先是政策层面利好,其次是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2024-2029全球及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893亿元增至2023年的3301亿元。此外,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3832亿元。

只是,从当下市场来看,智驾赛道强者众多,例如特斯拉、小鹏、理想、蔚来、百度等均虎视眈眈。除此之外,智驾也是一个大量烧钱的行业。

如此一来,旷视能否扭亏为盈,以及能否在新赛道站稳脚跟,尚未可知。

针对撤回科创板IPO、创始人入主力帆是否有意布局智驾业务以及业绩亏损等问题,源媒汇向旷视发去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500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