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何以中国”?如何坐实“何以中国”?如何扎根“何以中国”?
前几天去山东济宁参加了一场活动,名曰“何以中国,弦歌不辍”。济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标志性历史记忆,最被人熟知的是曲阜的三孔和邹城的三孟(庙、府、林)以及颜回等儒家人物,京杭大运河贯穿济宁,中国江湖文化的代表“水泊梁山”也在济宁。此外,很多人可能记得一首歌:“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它描述的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也在济宁境内的微山县。从孔子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也许是活动主办方取名“弦歌不辍”的原因。
举办这个活动显然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如何在现代化背景下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是一个重大命题。今天,我们不能再将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定义为封建糟粕而扫入垃圾堆,也不能毫无分辨地将传统文化全部奉为圭臬。这一复杂的宏大命题当然可以用“何以中国”的短句来概括,重要问题说三遍:何以中国?何以中国?何以中国?
唱歌跳舞虽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花式传播,但对于回答“何以中国”并不具有融会贯通的核心解释能力。以中国传统为内容的文化旅游虽然有助于中外游客与传统的偶尔相遇,但并不能保证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一个文化旅游项目要想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树立价值观的高地。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最成功的文化旅游毫无疑问是宗教圣地旅游,例如耶路撒冷、梵蒂冈、麦加等,它们每一个都是某种价值观的崇高旗帜,它们甚至不需要任何唱歌跳舞就能使信徒们趋之若鹜,因为它们的价值观贯穿于信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以及从生到死的每一个重大时刻。
那么,我们如何回答“何以中国”?如何坐实“何以中国”?如何扎根“何以中国”?
今天的中国人面对生老病死时,传统文化能提供什么帮助?今天的中国人恋爱、结婚、生子时,传统文化能提供怎样的祝福和喜悦?当今天的中国人面对生活压力、亲友不合、同事纠葛、陌生人邂逅……,传统文化能提供什么有效的教诲?当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学习、就业、内卷、躺平、不婚不育、贫富差距……,传统文化能提供什么解决方案?当今天的中国社会需要发展经济、研发科技、保家卫国、反腐倡廉、民族团结……,传统文化能提供什么有益的经验?当今国内外依然有人不断丑化抹黑中国历史、贬低歪曲中华文明、崇洋媚外从古代西方极乐世界1.0版本不断升级到米利坚山巅之城5.0版本……传统文化能提供怎样的文化自信,再次吟唱千年前的《水调歌头》:“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以体现“弦歌不辍”不只是轻歌曼舞、抒情婉约,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洪钟大吕、狂飙一曲。
济宁拥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我们发出“何以中国”的询问时,答案并非只是孔孟,即便孔孟也并非完美无缺的万世良方。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和光同尘,在人头攒动的游客猎奇中深藏不露。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还在等待,它需要现在的、未来的中国人重新认识、重新理解、重新阐述,以回答“何以中国”。但千万不要让“弦歌不辍”绊住我们的脚步,让我们流连陶醉于当下的美妙旋律,淡忘了在伟大复兴的路途上仍需负重前行。
“何以中国”不只是等待历史回答,还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