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业绩增长背后的挑战
文丨bi
恒瑞医药近期公布的三季报数据看似十分耀眼。前三季度公司收入达 201.89 亿元,同比增长 18.67%;归母净利润 46.20 亿元,同比增长 32.98%;扣非净利润 46.16 亿元,同比增长 37.38%。然而,当深入剖析单季度数据时,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三季度,恒瑞医药营业收入 65.89 亿元,同比增长 12.72%;归母净利润 11.88 亿元,同比仅增长 1.91%;扣非净利润 11.26 亿元,同比增长 0.84%。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季度,其营业收入 76.03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33.95%;归母净利润 20.63 亿元,同比增长 92.94%;扣非净利润 20.50 亿元,同比增长 100.32%。
两个连续季度数据的巨大差异,并非源于经营状况的实质性转机,而是二季度有一笔 12.26 亿元的对外授权收入入账,这一收入极大地拉高了当季乃至本年度的业绩表现。实际上,若剔除该授权收入部分,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反而略有下降。
自 2023 年起,恒瑞医药显著加快了 license out 的步伐。去年 10 月与德国默克达成的授权协议,涉及 PARP1 抑制剂 HRS - 1167 独家许可以及 Claudin - 18.2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HR - A1904 独家选择权,恒瑞获得 1.6 亿欧元(约 12.26 亿元人民币)首付款。
今年 5 月 16 日,又与美国 Hercules 公司签署授权协议,将三款 GLP - 1 类创新药物的全球(除大中华区外)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权利授权出去,收获 1.1 亿美元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项等诸多收益,并取得 Hercules 公司 19.9% 的股权。
从 2023 年至今短短两年内,恒瑞已完成 6 笔总授权交易,合同总金额超 40 亿美元,这与 2015 - 2022 年 7 年间仅 6 笔且交易金额仅 1 亿美元上下且多局限于韩国单一市场的 BD 交易风格截然不同。加速 license out 策略的背后,是向海外出售技术能获取更高收益且更为迅速,有望成为业绩增长的 “第二引擎”,为国内市场这一 “第一引擎” 缓解增长压力。
恒瑞医药在国内市场面临诸多困境。自 2020 年起,集采冲击、高管丑闻等事件致使其业绩大幅下滑、股价腰斩。尽管孙飘扬再次出山后在 2023 年控制住了业绩下滑势头,但国内市场增长动能依旧孱弱。
在仿制药领域,受集采压力影响,若无突出独家仿制药,业务持续下滑趋势难以扭转。如第九批国家集采涉及的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以及地方集采涉及的碘佛醇注射液等产品销售额均同比大幅减少。
创新药方面,虽拥有 17 个 1 类创新药,但缺乏绝对领先的大单品稳定业绩基本盘,且多数为 fast follow 类型,易受后来者挑战,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艰难前行。国内市场经营虽不再恶化,却也未恢复至巅峰状态。
在此背景下,将手中在研管线授权海外以促进业绩增长成为一种选择,毕竟恒瑞医药的研发管线多达 147 条,位列全球前列,若能快速变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业绩。
众多中国药企都怀揣 “国际梦”,高举 “创新 + 国际化” 旗帜。中国创新药在研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药品研发管线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在全球 TOP25 管线规模制药公司及全球制药 50 强企业中均有中国药企身影,在创新维度已进入国际 “第二梯队”。
然而,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药企却面临重重困难。国内药企的国际化多侧重于人才、研发及海外授权等方面,产品销售的国际化程度极低。以恒瑞医药为例,其产品虽已进入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美日也有近 20 个注册批件,但海外营收占比长期处于低位,从未超过 5%。
反观国际大型药企,如强生、阿斯利康、辉瑞等,它们在美国以外的国际业务营收占比可观,且通过在世界各地搭建销售团队、建造制药工厂等方式,将创新药品推向全球市场。国际化药企的养成,关键在于强大的研发 / BD 能力与专业的推广能力,而非单纯的 license out。持续的海外授权虽能回笼资金获取国际化收入,但也意味着放弃产品海外市场及在该领域成为国际化企业的机会,对于中国医药行业长远发展而言,这其中的得失仍有待时间检验。
恒瑞医药在这条国际化道路上的探索,也为整个中国医药行业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借鉴。未来,恒瑞医药能否在国际化征程中找到平衡,突破产品销售国际化的瓶颈,真正成为国际化大药企,还需拭目以待,而中国医药行业在追求国际化的道路上,也需重新审视战略布局,探索出一条更为坚实可行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