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教育普及,影响到的是学校筛选,而不是学历筛选

【本文来自《梁建章建议取消中高考:工作或考研环节再做筛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观天落子
  • 人家是把学历筛选的环节和时机向后集中,而不是取消。你设想的前两条效应,都过于天真了。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什么机制能替代学历筛选,因为那样意味着用人单位自己要承担起一部分本来不需要自己承担的人才筛选成本和风险。也就是说,学历决定薪酬的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历筛选的说法不准确。大学教育普及后,本科学历遍地都是。所以,这不是学历筛选,而是学校筛选。

北大的本科生打败普通院校的本科生,从而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就属于“学校”筛选。

大学本科教育普及,影响到的是学校筛选,而不是学历筛选。因为不同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天差地别。正如网友回复的,如果大家都选择去上北大清华怎么办?如果谁想上北大清华,就能上北大清华,企业雇佣员工,岂不是失去了选拔标准?

从西方的教育实践来看,这种情况并未出现。因为另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取代了了高考,成为人才选拔的替代方式。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吾称之为“登山式选拔”。

在任何社会、时代,能够获得名牌大学学历的,都是少数精英人才。欧美虽然没有高考,但名牌大学的水平一点也不低,培养出的优秀人才,遍布全球。他们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欧美大学采取的,是登山式筛选,即“宽进严出”。入学容易,毕业难。能登到山顶的学生,才能拿到毕业证;而能登到山顶的学生,都是精英。中国的高等教学人才选拔方式,属于下坡式筛选。入学艰难象爬山,毕业容易象打滑梯;学生进了大学素质下降的现象非常突出。

宽进严出的登山式选拔方式,放大了教育风险。花钱受罪毕不了业的问题,让资质不高的学生望而却步,保证了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质量。所以,欧美国家资质不高的孩子,基本不会选择上大学,初中毕业后直接进职校;西方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

全世界的教育模式,据说有两种,一种是纽曼式的教育(美国为主),一种是洪堡式的教育(欧洲为主)。

有人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洪堡式的教育。但在我看来,哪种也不像。因为中国学生经历高考后,基本上对于知识的探索丧失了兴趣,更缺乏想象力。做题能力远超做学问的能力。所以,中国的大学,更像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但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地方,严格说,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才是大学最主要的任务。中国的大学正好反过来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高等教育投入,创造出的科学新思想和新知识少得可怜。

随着中国人口暴跌,总有一天,高校招生数量,会超过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大学会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这个时候,高考的意义越来越淡薄。即使采用了梁建章的建议,取消了高考,自以为水平高的学生,仍然可以冒点风险,选择去报中国的名牌大学,看看最后能否甩开同学,爬到山顶。那时候的北大、清华毕业生,水平一定不会低于当代的清北毕业生,仍旧会被中国最好的单位看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