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再去看一眼兴隆的星空
原创:牧夫天文
原作:徐鹏晖
编排:葛明红
后台:库特莉亚芙卡 李子琦
早晨7点,学校新校区图书馆西广场,我们正在等待来接我们的大巴车。
我作为本学期学校公选课宇宙探索课的助教,上周末(22、23号)随队前往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参加了两天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我这周暂停更新万有引力简易计算DIY系列的原因,拖更excuse+1诶嘿嘿)。这是我毕业前最后一次出远门,而且还正好是在国台兴隆基地,所以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次旅行。
直到中午12点,我们才到达位于山顶的兴隆基地。当地天气很好。下了车,我们先安排好住宿,然后吃了午饭。山上物资运输不便,但是午饭仍然有三菜一汤,已经算不错了。然后厨师师傅还给我们每个人加了一只鸡腿(作为小编最开心的当然就是加鸡腿啦)。
(兴隆基地的午餐)
(楼顶的小圆顶,不过可能已经不用了,远处是基地的水塔)
午休过后我们在基地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始参观中心楼展厅,这个地方我已经是第二次来了,所以比较熟悉。研究员老师先是介绍了国台的台址分布,结合沙盘讲解了基地的建筑分布。兴隆站的位置作为天文台址具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当地大气视宁度较好,全年晴天数有260多天,且该地位于山顶,周围没有更高的山头阻挡,视野开阔。此地原来叫连营寨,本来就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人工开发。建国后,首任台长程茂兰老先生在周总理的联系下从法国回国,经过非常辛苦的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台址。
(展厅里的台址分布展板)
(基地建筑沙盘模型)
(85厘米望远镜原来的导星镜(上)和60厘米望远镜原来的导星镜(下))
(LAMOST原理模型,从左到右:MB、光纤、MA)
(LAMOST 图源网络)
展厅里还存放着一些从望远镜上退下来的老设备,比如导星镜、显影相机等等,都是很有年代的东西了。展厅里还有一个LAMOST的原理模型。LAMOST是一架施密特望远镜,很多人光看LAMOST的外形以为观测点在圆顶里面,前面的建筑是一个长长的镜筒。但实际上圆顶里只是一架活动反射镜(MA),星光经过MA的反射,打在镜筒最前端的固定反射镜(MB)上,再反射到镜筒中间的焦点处。4000根光纤就在这里收集星光,并将它们送到各种分析仪器里。
展厅介绍结束后,我们前往公共天文台观测太阳。近期太阳正处在活动低谷期,所以我们并没有看见黑子、耀斑、暗条之类的结构,一个小日珥就算是我们的意外收获了。
(公共天文台)
(望远镜里看到的太阳,左上角有个很小的日珥 拍摄:裴天遥)
(从公共天文台看到的山上景色)
(掩映在树丛里的2.16米望远镜观测室)
接着我们就去2.16米望远镜参观。圆顶内部照片是不能公开的,所以就不能放出来了。2.16米望远镜是一台赤道式反射望远镜,主轴以40度倾角斜着放在圆顶里。望远镜口径为2.16米,故由此得名。圆顶内部有个升降机,用来搬运望远镜维护器材。在它建成的1989年,它是国内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国内第三大的光学望远镜。2.16米望远镜于1958年立项,至1989年建成时已历时30余年。而到如今,它又工作了30个年头。
关于2.16米望远镜的圆顶还有个趣闻。这个圆顶非常大,直径有22米,当时国内的建筑机构还没有能造出这个大家伙的。结果还是由原来专门负责制造船舶的江南造船厂接下并完成了这个工作。2.16米望远镜观测室也因圆顶的施工难度之大而获得了鲁班奖。
(观测室门前的立方碑)
(参观完2.16米望远镜后有一个光谱观测与手绘活动,左边是彩铅,右边是手持分光器,用彩铅涂方框的时候感觉自己变成了小朋友)
(暮光里的LAMOST)
(傍晚的木星和天蝎座映照着地面灯光 拍摄:曹思瀚)
8点以后开始入夜了。按照日程安排我们再次前往公共天文台观星。暮光渐渐结束,木星、一等星、二等星……渐渐地都冒了出来,就像电影院里电影放映前全场缓缓熄灯,静待银幕亮起一般。星座的样子开始逐渐显现,于是大家开始认起星座来。虽然地平线附近还是可以看见很远城市的光污染,但是夜空中的肉眼可见星等仍然达到了5等以上。这样繁星漫天的夜空,对于哪怕是在城市郊区的经常看星星的人来说,依旧是一种奇观。每当有流星经过时,人群里总能爆发一阵欢呼,随后就是没看见的人的追问和惋惜。除了流星,当晚也有两三个卫星过境,但它们总能在我对着手机辨识出它们的身份之前消失在夜空里。横亘在天上的银河越升越高,大家也开始谈天说地。公共天文台上没有开灯,一片黑的情况下凭视力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直到大家排队到望远镜前看木星、土星和M13时,我才发现这个公共天文台上还有另一个学校的参观队。但在此时此地,你是谁,你从哪来,要去何处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星空之下,人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它的神奇之处之一。
(树顶的北斗七星 拍摄:谢佳弘弋)
(北斗星 拍摄:张家玮)
(北斗、LAMOST和观星的人们 拍摄:裴天遥)
(正在望远镜前观星的我们 拍摄:曹思瀚)
(树梢后升起来的银河 拍摄:曹思瀚)
(星空下打开圆顶工作的2.16米望远镜 拍摄:饶永兴 庄博众)
(星空下的LAMOST望远镜 拍摄:饶永兴 庄博众)
别问为什么没有笔者自己拍的照片,因为我上到了公共天文台才反应过来自己此行居然一没带单反二没带手机三脚架三没带双筒,甚至连自拍杆都没带……(当事人: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jpg)
后来我们又去2.16米望远镜参观了研究员们平时是怎么进行科研观测的。从观测室出来已经是晚上11点半了。回到房间后,我看了看手机,然后向大家提议:“我们明天起个早去看金星怎么样?”
“好啊。”
结果这就是我们几个第二天早上4点揉着惺忪睡眼爬上屋顶挨冻的理由。
(曙光中的1米望远镜,这就是和“墨子”号进行天地量子通讯的那台望远镜)
(曙光中的LAMOST)
哪怕是在凌晨4点微弱的曙光里,-3等的金星在远处的山顶都还只是依稀可辨,不过这依然可以成为我们几个敢于在山顶的凌晨爬起来到室外挨冻的勇士接下来一天的谈资。二十来分钟以后金星越升越高,消失在了曙光里,我们于是也决定转换据点,去2.16米望远镜观测室前面看日出。
日出前的等待是最漫长的,因为你会看着曙光慢慢变亮但一直不见太阳本体。但就在你最焦急的时刻,一道金光从山间的缺口迸发出来,让人无法直视。随后,太阳将带着它红色的绚烂和金色的骄傲,向蓝灰色的天空和黑色的大地宣告自己的降临。
(日出前半个小时,还能依稀看到地影)
(日出前最后一刻)
(日出瞬间)
(兴隆的早晨)
然而我们几位勇士还是挡不住困意这头猛兽,只好向它投降,所以看完日出我们就又爬回去睡了。上午早饭过后我们参观了LAMOST的MA,光纤的位置貌似是在维护,所以我们没法进到另一个建筑里去参观。另外进到LAMOST内部是需要戴鞋套减少污染,LAMOST内部也是禁止拍照的。最后我们听了一个有关球状星团光谱研究的科学报告,这次活动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
这篇推送发出来的时候,我也许正在参加毕业典礼。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像毕业时候一样,走完了一段旅程,却不知道将来究竟会是如何。但我也相信,热爱星空的人身上有一种气质,让他们在面对未知的未来时心里仍旧有一种力量,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心高气傲,不会惶惶终日,不会听天由命。和我们一起仰望星空的你,我想也是一样的吧。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再一次见到兴隆的星空。
兴隆参观tips:
兴隆站平时会接待学校和机构组织的参观团队。之前中科院公众开放日兴隆站曾经试过对公众开放,结果一天就来了3万人次,远远超过了基地的接纳能力,基地后来就决定不参与公众开放日活动了。在兴隆站参观期间需注意夜间需要先拉窗帘再开灯,行走照明只能对着地面,以免干扰到科研观测。设施内部拍照需遵守相关规定。山上气温较低,须带比当季厚一些的衣物。夏季需防蚊虫叮咬。
『天文时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汇聚在太阳对面的反曙暮辉
影像来源: Juraj Patek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