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本科主要是稀缺性资源!

【本文由“观察者网让我好好改名字行不行”推荐,来自《为什么本科不是北大不算北大毕业生?》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让我好好改名字行不行添加】

清北大约半数是纯高考分数入学,另外半数主要是竞赛渠道,校长渠道这类进入,也看高考分,不过会降低一些分数线。

清北或者说是顶尖高校为什么热衷细分,主要因为校友资源丰富,这种丰富不仅仅是物质上,还有组织上,信息上的丰富,这种资源的类型大部分是排他性资源,从资源类型上,自然就是丰富程度越高越好,圈子越小越好。

另外一个原因是顶尖高校需要一种特权背书,好比老师,医生这类职业,在我国客观上就是有声望加成,这种加成是因为职业性质,即为服务消费者的决策权(患者到底患什么病,学生到底教什么)和使用权(具体的医疗方案,学生具体应该怎么教)都是由服务提供者决定,因此唯一的选择决策就是职业声望,而顶尖高校的声望加成主要来源于其稀缺性,因此强调稀缺性本身对自身是一种有利的舆论强化。

因此一个省状元很少提自己是清北,反而喜欢提自己是某省文理状元,高考优秀,无加分的学子会提自己考试发挥不好,只考了xxx分,超过清北xx分云云。这种稀缺本身就是有利的。

至于楼主说的例子,更多的是交流方式和习惯的不同,这种交流方式绝大部分是成长环境和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文化,教育工作者这种比较多,不管是不是顶尖大学的学子,很多都像刘震云的表达方式。而工科,大部分都没有这么委婉,可能刘震云表达的主体是人。工科的劳动,组织,观察主体都是客观的自然,人只是参与者,高效直白坦诚的表达虽然减少了表达的艺术性,但提高了表达的准确性和加密解密损耗。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