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俄乌冲突“终局”:回不去的“美欧携手”,可期待的“南南联盟”
Club提要:本期“多极视角”全面呈现了俄乌战争的最新动态,展望了多种可能的终局,揭示了欧美立场纠结的机理,以及战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难以修复的原因。本期还介绍了西方制裁后俄罗斯市场出现的新机遇。
近期,虽然拜登增加了对乌军援,但这并不足以改变战局,只是延缓俄罗斯的进攻并增加后续谈判筹码。面对特朗普和共和党的选举胜利,虽然美国内部关于援乌问题分歧严重,但“乌克兰靠自己打不回去”的共识基本已形成,而媒体也在为后续谈判吹风造势:必要时可以放弃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
面对特朗普政府可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撤退”,欧洲内部焦虑又混乱。选举前的德国似乎有些内外交困,既不愿意在乌克兰问题上松口放手,又担心美国削减援助欧洲扛不住。其他主要国家立场相对清晰,法国希望顺势推动“战略自主”,英国敦促欧洲和北约积极作为以填补美国“软撤离”后的空缺,而波兰则强调强硬抵抗并拒绝基于“削弱乌克兰主权”的和谈协议。
但从俄、美、欧各方立场来看,无论冲突结局如何,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都难修复。俄罗斯强调要抵御“西方侵略”,战略应转向欧亚地区和全球南方,积极建设“多极世界”;对特朗普回归谨慎乐观,认为其受内外制约,在核军控等重大问题取得进展的可能性极低。候任欧盟外长等主要领导人坚定反俄,俄欧关系恐难修复。美对俄已失去信任,遏制战略将延续,双边关系难有实质性转变。
本周,美国加大对俄金融制裁,试图进一步扰乱俄欧能源关系,但西方对俄经济战整体基本失效,并为新兴国家留下了巨大市场机会。如今,中国、印度和土耳其快速“占领”俄罗斯贸易空缺,并推动中俄经济地位对比发生转变,印俄经济合作升至新高度:出口方面,俄能源产品以“折扣价格”迅速找到新市场;进口方面,“受制裁”的电子、机械和交通等产品需求也在被新的供应商满足。
这是北京对话新栏目“多极视角”的第2篇内容。该栏目聚焦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议题,梳理最新的域外报告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迅速掌握“第一手”信息和研究资料。
“多极视角”将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本土视角,选取不限于“主流”英文媒体和智库的评论和资讯,还包含“小语种”报道和研究,以期展现一个更加多元和真实的全球图景。
如下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01 美国加大对乌军援,但难以改变战局最终走向
英文舆论开始为“俄乌问题”新一轮谈判吹风造势
(一)拜登增加对乌军援,但依然力度有限且为时已晚
美国最近提供远程导弹和地雷支持乌克兰,但这些措施被视为渐进性的,旨在增强谈判筹码,却无法改变战局走向。战争可能通过谈判结束,乌克兰可能保留大部分领土,而俄罗斯控制克里米亚和顿巴斯;若要“持久的和平”,北约式安全保障对持久停火至关重要。特朗普上台后,很可能会减少援助,而欧洲将面临更大压力。无论面对谁,普京似乎都能在谈判中更占优势,因此特朗普也可能为了“面子”而加大援乌。在拉锯战中,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可为乌克兰提供财政支持,但德国依然犹豫不决。
(来源: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二)乌克兰公众“厌战情绪”上升,美国为谈判积极造势
盖洛普(Gallup)和其他民调数据显示,超过50%的乌克兰人,特别是在饱受战争蹂躏的地区,更加“支持以领土让步为条件的和平谈判”,这标志着坚决战斗的决心已发生了转变。“厌战情绪”也存在地区和人群差异,如基辅依然保持着更高的亲战情绪;乌克兰官员越来越开放于停火,群众更倾向于由欧洲领导的和平努力。同时,人口损失和出生率下降加剧了危机,强调了停火的紧迫性。当前,美国媒体正在积极吹风造势,旨在推动乌克兰领导层在美国和欧盟的影响下进行谈判。
(来源:Kyiv Independent)
(三)如何结束战争,美国各派依然分歧严重
虽然特朗普和共和党取得了大选胜利,但各党派在援乌问题上的争议依然明显。一些重要的共和党人士认为应该减少援乌以推动谈判,尤其是MAGA
支持者将援乌视为全球主义的过度扩张,主张尽快将焦点转回国内问题。与此同时,民主党人等则担心退出会损害美国的全球信誉和战略利益,可能会助长伊朗等对手的气焰,并削弱西方国家的联盟关系,而像鲍里斯·约翰逊这样的欧洲保守派领导人也警告特朗普,不要重蹈阿富汗仓促撤军的覆辙。
(来源:Washington Post)
(四)回顾25个版本的“和平方案”,或都指向乌克兰的主权“不完整”
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官方和“战略专家”已经提出了将近30个不同的和平计划,覆盖了从全力支持乌克兰取得胜利的理想方案,到务实折中的外交谈判方案。2022年谈判失败的教训是:由于涉及的利益错综复杂,应该分阶段推动和谈,比如先实现停火并冻结当前战线,然后逐步就领土划分等问题达成协议。无论选择哪种方案,都需要以西方对乌克兰的坚定安全承诺做支撑。要实现持久和平,欧美需要在“乌克兰的主权完整”和“俄罗斯的有限妥协”找到利益交叉点。
(来源:Russia Matters)
02 面对填补美国“撤退”的风险,欧洲尚未做好准备
“帮助乌克兰现在是欧洲自己的事儿了”;图源:The Atlantic
(一)分化的德国:选举前暴露出内部分歧
德国总理朔尔茨的单方面行动标志着欧洲外交方向的转变,结束了近两年的西方领导人对普京的孤立政策。德国担心特朗普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可能会削弱乌克兰乃至欧洲的稳定。然而,德国内部政治的不稳定,包括联合政府的崩溃和选举前的不确定性,使得德国在对外政策上难以形成统一立场。当前,一些保守派力量和民粹主义政党如德国选择党(AfD)倾向于对普京采取更为温和的政策,而主流政党则更倾向于支持乌克兰。德国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复杂立场,恰恰是欧洲与北约的典型体现。
(来源:NZZone)
(二)进取的法国:马克龙在危机中推动“战略自主”
法国已承诺对乌克兰提供持续的军事支持,包括计划在明年初交付幻影战斗机。包括马克龙在内的法国官员强调了对抗俄罗斯和加强欧盟-北约合作的必要性。然而,预算限制和统一欧洲军事战略的需求等内部挑战阻碍了进展。法国还寻求利用外交手段,鼓励欧洲国家在特朗普政府可能重塑全球格局之前采取主动立场。由于特朗普和普京可能会就乌克兰的未来进行谈判,法国普遍担心欧洲可能会被边缘化。对此,马克龙希望借势推动战略自主,强调了欧洲主动承担加强乌克兰防御和遏制俄罗斯的责任。
(来源:Le Figaro)
(三)游走的英国:敦促欧洲填补美国空缺
随着特朗普倡导通过调解解决方案迅速解决问题,英国强调欧洲需要填补美国影响力减弱留下的空缺——持续资助乌克兰的防御需求,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战略以保护其剩余领土。英国承认乌克兰完全恢复领土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强调要巩固当前阵地以对抗俄罗斯将冲突升级。合作防御倡议和持续的军事援助被视为塑造“后特朗普时代”欧洲安全秩序的关键。作为北约成员国的英国还将继续投入资源,确保乌克兰在后续谈判中不会显得太过脆弱。
(来源:The Conversation)
(四)坚定的波兰:拒绝基于“乌克兰放弃领土”的和谈协议
波兰政策制定者和媒体对特朗普促成持久和平的能力表示深度怀疑,强调克里姆林宫利用外交活动获得战略利益的历史。波兰的保守声音强调绥靖政策的危险,警告不要为了安抚俄罗斯而牺牲克里米亚或顿巴斯等地区。他们认为,这样的让步会鼓励进一步的侵略并破坏乌克兰的民主愿望。波兰仍然是增加北约国防开支的坚定倡导者,并敦促其他欧洲国家与其贡献相匹配。辩论扩展到波兰内部政治,政府和总统之间的凝聚力对于制定有效的外交政策至关重要。
(来源:Wprost)
03 无论冲突结局如何,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都难修复
普京在2024年“瓦尔代年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介绍俄罗斯的对外基本立场并展望未来多极世界格局;图源:Valdai Discussion Club
(一)俄罗斯强调抵御西方侵略,战略应转向欧亚地区
俄罗斯批判西方依赖单极主导地位,并且认定其持续尝试对俄“侵略”。对此,俄罗斯应增强抵御制裁的能力、加强军事与核威慑,与全球南方国家建立联盟,并作为支柱力量加快推动多极秩序形成。俄罗斯需要避免与西方发生全面战争,但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军事与意识形态手段捍卫国家利益,在乌克兰取得决定性胜利是遏制未来冲突的关键,并且还要继续加强欧亚大陆的战略投入。
(来源: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
(二)特朗普重回白宫,俄对美态度谨慎乐观
俄罗斯对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可能出现有限的美俄对话,但不一定导致立场趋同。俄罗斯对特朗普的期待主要基于其避免“民主与专制”二元对立的倾向,以及对普京的相对尊重,但尚无法确定这是否会带来政策转变。美国对乌政策可能在特朗普任期内逐步调整,但不会迅速改变,且重点可能从无条件支持转向更高效的援助管理和欧洲盟友分担责任。俄美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后,其续约或替代协议的可能性极低,更多可能是采取降低核风险的非正式措施;双方在核武器控制优先事项上存在分歧,短期内更可能通过协商减少核冲突风险,而非签署新的正式条约。
(来源: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 RIAC)
(三)候任欧盟外长坚定反俄,俄欧关系短期难修复
作为坚定反俄派的Kaja Kallas 即将上任欧盟外长,让俄欧关系的修复困难重重。她曾呼吁欧盟为乌克兰提供明确的成员资格路径,不接受妥协的“和平”。Kallas 计划推动欧盟在制裁问题上保持团结,她批评部分公司通过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损害了整体努力,赞扬欧盟新措施将制裁规避行为定为犯罪;她尤其建议欧盟与国际海事组织(IMO)合作,打击俄罗斯的“影子舰队”石油运输。此外,Kallas 批评欧洲长期以来的防务投入不足,呼吁成员国兑现2% GDP的国防支出承诺,而北约应继续在防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欧盟则应专注于经济和制造领域。
(来源:Moscow Times)
(四)无论对乌政策如何演变,美对俄遏制战略都将延续
美欧战略届的共识是:俄罗斯不仅威胁邻国主权,还试图通过支持所谓“极权主义”政权(如朝鲜、伊朗)削弱其主导的全球秩序。俄乌冲突被视为其挑战国际秩序的典型案例,而俄罗斯提出的如北约东扩等安全关切也被美国及其盟友认定为其扩张政策的借口,因此若强迫乌克兰中立也无法结束战争,还将进一步削弱乌克兰的主权和安全。无论俄乌冲突结果如何,美国都会坚持对俄罗斯的遏制战略,即便特朗普上台,美俄关系也难有实质性转变。
(来源:Atlantic Council)
04 被迫与西方“脱钩”后,俄罗斯1.4亿人口市场为何仍充满活力?
俄罗斯与主要对象的贸易顺差:蓝线为整体情况,红线为矿产和能源产品,黄线为其他产品(左上:中国;右上:印度;左下:欧盟27国;右下:土耳其);图源:Bruegel
(一)美国加大对俄金融制裁,进一步扰乱俄欧能源关系
近日,美国对俄罗斯最后一家免于处罚的主要金融机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Gazprombank)实施制裁,进一步扼杀俄罗斯与西方的经济联系。Gazprombank 此前一直免于制裁,以避免破坏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新的制裁可能会使俄欧天然气贸易变得复杂,一直通过Gazprombank 进行支付的国家(如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可能面临能源供应中断,并加剧欧洲剩余天然气供应的竞争,推高能源价格。美国希望“一举两得”:让俄罗斯更难从能源出口中获利,同时增加美国液化天然气的全球市场份额。
(来源:Bloomberg)
(二)西方对经济战基本宣告失败,难指望俄被迫“经济崩盘”
西方对俄经济战总体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有:1)自2008年格鲁吉亚危机以来,西方制裁往往是宣传大于实际,总体力度有限且推动非常缓慢;2)俄罗斯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制裁规避体系,有完善的国内市场经济以承担有限的经济痛苦,同时“寡头/精英”及其家人早已融入西方(如拥有欧美护照)而不会真的受影响;3)在执行层面,西方当局的办案工具有限且一线人员能力不足,甚至还有大量“内鬼帮凶”。
(来源: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
(三)西方退出后的俄罗斯贸易空缺,已被新兴国家快速“占领”
以中国、印度和土耳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正在迅速填补俄罗斯因西方制裁而产生的贸易缺口。尽管如此,俄罗斯依然维持了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
在俄罗斯的进口领域,大量证据表明,受制裁商品的需求正通过贸易转移和第三国逃避制裁等替代途径得到满足,以机械和运输设备为例,俄罗斯从实施制裁国家之间的进口下降,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规模快速上升;与此同时,未受制裁的药品和农产品则继续从西方国家直接流向俄罗斯。在出口方向,俄罗斯能源产品也在通过公开和“秘密”的渠道持续流向世界,甚至包括“敌对的”欧洲。
(来源:Bruegel)
(四)贸易和投资显著增长,中俄经济地位对比发生转变
过去3年,中俄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经济和财政对华依赖程度明显上升,也为中国带来更多谈判筹码。有分析指出,中国现在购买俄罗斯原油的价格比其他市场低16-17%,到2025年,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价格也比其他国家低30%。与此同时,中国对俄罗斯投资也在迅速增加,2024年在俄罗斯的中资企业数量比前一年增长了32%,中国公司也成为俄罗斯市场的头号外国参与者,超过了白俄罗斯。
(来源:Jamestown Foundation)
(五)从军售到贸易,印俄经济合作升至新高度
印俄关系传统上以军事技术合作为主,但近年来经济合作更加重要。2022年,双边贸易额增至490亿美元,2023年进一步增至650亿美元,其中能源尤其是石油占主要部分,超过80%。俄罗斯对印出口还包括化肥、宝石和动物脂肪,而印度对俄出口增长的领域有机械、消费电子和制药产品——很大程度是因为西方公司受制裁退出俄罗斯市场。尽管如此,印度商业精英在俄罗斯并非主流,且印俄贸易受西方制裁的一定限制(印度已建立起替代贸易和金融机制规避部分制裁)。当前,美国财政部对印度可能向俄罗斯供应双用途商品表示担忧,但缺乏确凿证据。
(来源: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