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结束我们对外交往的“海雯娜”迷思了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互动,我们都喜欢或者说秉持这样一个原则: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现实中我们的确更喜欢这样实践,也在追求这样的目标。
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味地为了迎合某些外来的和尚,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会变成我们的朋友,而导致我们原本的交往变成了一种无限的自我贬低和PUA,会不会让所谓的“朋友”变得有名无实,或者说误入歧途了。
德国人海雯娜就是这样的例子。
这个人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因为曾经在国际舆论的场合中,她作为一个西方人,为中国进行过辩解。当时,知名反华媒体“德国之声”称海雯娜在为中国发声,是中国人的朋友。为此,海雯娜的新浪微博长期挂着这样的认证标示:为华发声的德国女孩。
但是,海雯娜无论是在海外社交媒体还是在国内互联网上,都强烈反对自己新浪微博上的这个标签,以至于专门发文称,自己不是“为华发声”的。所以,当时给她戴这么高的帽子是不是我们的互联网平台有点自作多情了?但奇怪的是,即便是如此不喜欢这个标签,海雯娜还是靠着这个标签所带来的被动人设,吃了不短时间的“中国友人”红利。
这一切都未能阻挡近一两年来海雯娜的多次翻车。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海雯娜最近的那些言论造成了其多次循环往复的人设崩塌。
除了之前海雯娜隐隐约约让中国网友骂到破防的涉及嫖娼合法化的言论,最出名的当属海雯娜在德国出台大麻合法化法案后,其在中国互联网上鼓吹的大麻合法化言论了。
当然,在被中国网友质疑后,海雯娜辩称自己并没有鼓吹大麻合法化。然而,在海雯娜的帖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我会建议中国民众把他视为一个政策试验,抱有耐心去长期观察。法案推行之后,我们要看它是否达成了法令推出者所主张以减少民众使用大麻的目标。至于中国地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这取决于中国社会的文化、医学进展以及其他地区先有实验结果。
这句话看上去的确没有明说建议中国学着德国搞大麻合法化,但是要说引导的嫌疑,那还是很明确的。什么叫医学进展以及其他地区先有实验结果?难道医学发展了,毒品就不成瘾了?这令人很费解。难道其他国家做了毒品的社会实验,中国也要做?
就这段话而言,网友怀疑海雯娜有鼓吹大麻合法化的嫌疑完全合情合理。首先情感上,中国从1840年开始遭受了100多年来自于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凌辱,入侵紫禁城的八国联军统帅恰恰是德国人瓦德西,海雯娜所居的青岛也曾被德国强占。当年,西方殖民者用于“打开”中国国门的恰恰也就是毒品,一个西方人在中国大谈某种毒品的危害还不如酒精,这本身就有问题。
第二,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上讲,我们经历了中国医疗环境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了解到越来越多麻醉品滥用的危害和案例,很多曾经被用作麻醉、止疼的化学品要么现在是被列管,要么就彻彻底底地被归类为毒品,至少我没见过哪种毒品因为医学水平的提高,突然就不是毒品了。
第三,在禁毒的问题上,中国有严格的法律和管理制度,无论是实践还是收效,都远比某些西方国家的实践来得立竿见影。中国已经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管。就这样,美国政府还天天嫌中国管得不够严,动不动就打芬太尼牌。
最后,谈到了社会实验。如果哪个国家纳粹主义复辟,还颁布了纳粹主义合法化的法案,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有人在德国的互联网上建议德国网友,特别是犹太人网友“抱有耐心去长期观察”?
所以,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网友会怀疑海雯娜在如此的舆论当口,发文带节奏的原因。有些鼓吹,不用明确提及某几个字,暗戳戳地来那么一下,就是那个意思了。
大麻事件后,海雯娜取消了“为华发声”的标签,开始认证旅游博主,扭扭捏捏说自己要退出中国互联网,但发了一段时间吃喝玩乐和Cosplay之后,又按捺不住自己那颗总想教中国人做事的心了。
前段时间,有位博主在叙利亚旅行,被当地的民众用喊“秦腔穷”(涉及华人的种族灭绝言论)的方式冒犯,该博主动手教训了喊“秦腔穷”的人。于是海雯娜坐不住了,她发布了一则视频,说用德国人的方式教中国人在海外怎样面对种族歧视。且不说海雯娜作为一个德国白种人,本身就站在种族歧视链条的顶端,她的同胞扮演的角色更多是种族歧视的施害者而非受害者,她站出来教受害者如何面对种族歧视就像一个日本右翼跑到中国和中国人说该怎么面对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政客。或者教犹太大屠杀幸存者,如何温文尔雅地面对纳粹。
果不其然,海雯娜在其“小妙招”的第四项中提到要仁慈,当人家对你喊“秦腔穷”的时候,你要善意地回应“需要帮忙吗?”
真的看得人一头雾水,对方在对你进行种族歧视,你还要礼貌地问人家“需要帮忙么?“
帮什么忙?帮人家拉平你的眼角?这是最好的结果?
于是,海雯娜又翻车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就在最近,海雯娜又开辟的新的战场。
海雯娜最近提到了自己的一位女性朋友因为第一学历的问题,遭遇了找工作过程中的重大挫折,由此海雯娜把问题的原因归咎在了中国男女不平等的制度上,归咎在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上。这些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也是值得中国网络探讨的热点话题,自然有不同意见和批评也属正常。
但海雯娜再次选择了和网友硬钢到底,并且最后上升到了“中国的治理其实比很多中国人认为的要简单”,她还给出了所谓4点理由。
其实海雯娜的所谓理由都不值得一驳,原因就在于她在中国的经验显然无法支撑她宋所谓中国治理简单的立论。而所谓中国群众的最大诉求基本上都很统一也是无根之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
正因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就说明不同地方的中国人民,仍然有不同的观念和对事情的看法和立场。以2019年开始的疫情为例,一以贯之的讨论便是应该清零还是躺平不管,这里面恰恰凸显了中国人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坚持和需求,也正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复杂性缩影。
再说,事实上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无论你怎样可以简单化其治理,其内部结构都不可能如你一个外国人所想的那样简单。不和德国比,德国也有其难念的一本经,但如果说德国的经不好念就说中国的经好念,就明显属于胡搅蛮缠的范畴了。这就像一个考0分的学渣是没资格对着考100分的学霸说,你的卷子很简单。而恰恰是学渣,反而会认为对学霸来说不难的卷子对自己很难,反而会觉得会做难题的学霸认为这卷子其实很难是错的。毕竟学霸是能做难题的。这其实才是海雯娜难易论的理论逻辑。
还有一个问题,海雯娜恰恰说错了,必须高度透明的欧洲,现在连北溪管道的爆炸调查都不能公布,这种透明是不是说明西方所谓的透明只是纸上谈兵?还是说本质是双标?
学着海雯娜的玩法,我认为海雯娜翻车有几个基本原因:
第一,每次面对网友质疑,她选择的并不是交流,而是给网友扣帽子,例如说批评她的网友是乌合之众,或者在被广泛质疑后,称中国的舆论环境和水平下沉。甚至,在其个人公开的粉丝群中,还有其拥趸给批评她的网友扣上小粉红的帽子,并称“小粉红都是脑残,他们缺的就是逻辑”。很明显,海雯娜既想树立一个所谓中立客观的人物形象,但在被批评后却选择撒泼打滚,或者和她的粉丝群进行“傻子共振”,只能进一步地让网友怀疑,这是不是一个留学生的水平,还是说她千疮百孔的文章,背后有人或者团队捉刀。
第二,海雯娜动不动就拿自己认识什么中国的高级官员、高级媒体人,写过内参当作自己可以在中国互联网上信口雌黄的“免罪金牌”。但其实,以海雯娜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文字表现,和内参的标准也相去甚远。她的文字,更像是一种情绪化骂街的产物,而不是能够提出真正建设性方法的建议。海雯娜遑论自己被邀请写过几次内参,倒更像是她那位中国伴侣才能做但做得并不好的事。另外,她在和网友较劲的时候,称自己的涉大麻言论得到了中国警察朋友的认可,但是北京警方在第二天就做出了明确的表态,未尝不是一种给她留了情面的打脸。
第三,种族主义的教师爷心态。虽然海雯娜没有明确的种族主义语句,但是其表达方式和对待网友的批评方面,完全是一种以上至下,以优等民族对其他民族,以西方优越制度教师爷的态度行事的。比如她在被网友批评后,要么扣“乌合之众”的帽子,要么就是说中国的互联网言论不够自由。而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给了她充分的话语空间和生存余地,对于其煽动起来的不良舆论,管理部门仍然给出了巨大的宽容。但海雯娜的帖文往往体现出一种“我认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的傲慢、“你质疑我你就是乌合之众”的恶意,以及“我都是为了你们中国好”的爹味。她批评胖东来爹味十足,但自己也是爹意满满。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外国友人”?
并不否认,对于外国人,我们应该秉持善意和开放的态度,平等交流,相互理解。但是,近些年来我们总能看到有那么一类洋垃圾,进入中国,就假模假样地打着喜欢中国、爱中国的旗号,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收割流量和关注。等到了境外的互联网,又竭力和中国划清界限,并且和反华势力暗通款曲。
从现在和境外邪教媒体深度绑定的Winston Sterzel,到美国之音御用反华肉喇叭乐乐法利,再到已经成为澳大利亚ASPI反华智库“研究员”的Fergus Ryan,这些人都曾打着某种幌子进入中国,但在中国混不下去之后均选择了成为造谣谩骂中国的主力军。国人一定给过他们足够的善意,但他们显然不知道尊重是相互的。
我们应该反思,有没有必要为了留住某些自称“境外互联网上仅有的为华发声”的外国人,而不断地自我阉割、自我证明、对自己做出无限循环的PUA。中国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没必要为了一张洋嘴的“OK”让自己已经做得不错的事情走向另一条邪路。为了一个名不副实的“坏朋友”,放弃未来的一群好朋友,是得不偿失的。
没有朋友的确让人感到孤立,所以我们要交朋友。但为了交朋友饥不择食交到一堆坏朋友,比没有朋友更可怕。这些所谓的朋友会在你做错的事情上疯狂点赞,明知道前面是个沟还引着你一路向沟渠。每天正经事不干,就是踹开你的家门,告诉你今天的披萨要放菠萝,明天的煎饼果子里要加火腿肠。如果你不接受,还要给你扣上一顶“乌合之众”的帽子,这真的是我们需要的朋友么?显然不是。
有的外国人,可以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选择在中国的战场上救助伤员,直至在工作岗位上殉职;有的外国人,选择脚踏实地地走遍中国的土地,留下《西行漫记》;有的外国人,为了返还侵华日军的罪证,无惧日本右翼对其骚扰,坚持公布相关信息,最终踏上中国的土地。这些人说过一句“为华发声”么?至少他们的社交媒体认证(如果有的话)上没有吧?
中国需要朋友,需要的是放下“海雯娜迷思”后的真朋友。中国的互联网上,多海雯娜一个不多,少海雯娜一个不少。她在中国我们欢迎,她喜欢讨论中国事务,我们也大可当作一种社会实验。但要是在中国的公序良俗以及底线上没边乱踩,我们也有拒绝的权利。
刚联系了一位中国海洋大学的朋友,问认识不认识海雯娜。对方说:这人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