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的二十世纪30年代人的历史印记--一个60年代人的视角
社会发展变迁是阶段性演进的。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使命,时代召唤、追求也不同。一个阶段的人群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位置和环境,结果发展的历程和结局有阶段性差异。在历史长河中,十年可能是一个最小的相对合适分析的时间跨度。从这样的角度看,二十世纪30年代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人没有赶上、或没参加革命战争;多数人在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成年;开始建设新中国的大军中年轻力量;他们60岁时已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大力推进时,多数人已离休、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
当代人的经历,留下历史印记主要有几种途径。一是主流社会的档案、编写的历史著作;二是回忆录、传记及纪念文集等;三是报告文学、演义类小说;四是电影、电视;五是收录各类课本、教材和通俗读物(如连环画等);六是进入各种纪念馆、博物馆;七是地方史志;八是血缘代际等的小范围的口口相传。
党政领域。生于30年代的政治局委员有15人:李瑞环、尉健行、李岚清、吴官正、罗干、黄菊、曾庆红、李铁映、姜春云、谢非、吴仪(女)、曹刚川、张立昌、曾培炎、陈希同。李瑞环、尉健行、李岚清、吴官正、罗干、黄菊、曾庆红是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担任两届全国政协主席。但不同于2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没有人担任过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人大委员长。
军事领域。1993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4年7次授上将军衔,30年代的上将共有46人。(1993)于永波、傅全有、张连忠;(1994)徐惠滋、李景、王瑞林、丁衡高、戴学江、李文卿、王克、李来柱、谷善庆、刘精松、曹芃生、张太恒、固辉、李希林、史玉孝;(1996)周子玉、于振武、丁文昌、隋永举; (1998)曹刚川、杨国梁、张工、邢世忠、王茂润、李新良、方祖岐、陶伯钧、张志坚、杨国屏; (2000)隗福临、吴铨叙、钱树根、熊光楷、袁守芳、张树田、周坤仁、杨怀庆、刘顺尧、王祖训、杜铁环、徐永清; 2002年空军司令员乔清晨,2004年由喜贵总参警卫局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曹刚川出任过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于永波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傅全有出任总参谋长。他们中有些人在1979年作为师、团级指挥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还有一些人指挥了两山作战。在长期的和平年代,没有辉煌的战绩和功勋。
科技领域。2000年到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有37人,30年代的有13人。他们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王永志(航天技术)、李振声(农业遗传学)、王小谟(雷达技术)、屠呦呦(药学)、王泽山(火炸药技术)、刘永坦(雷达技术)、钱七虎(防护工程)、曾庆存(气象学)、顾诵芬(飞机设计)、王大中(核能科学)和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两弹一星”23位功勋科学家中年龄最小的是孙家栋,周光召,都是1929年出生的。30年代的人不在其列。
经济产业领域。30年代的人,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下,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时基本都离开工作岗位了。90年代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空调)、黑色家电(电视)兴起,取代老三大件。主导的企业家四川长虹倪润峰、青岛海尔张瑞敏、格力电器朱江洪、美的电器何享健等都是40年代的人。任正非、曹德旺、宗庆后、鲁冠球也都是40年代的人。
一个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普通劳动人民,能在地方史志留名的都是凤毛麟角。如湖南里耶秦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现,让当年的基层社会民众的情况得以显露。“喜”是秦国一名基层官吏,虽然只是小吏,但他曾先后担任令史、狱史、御史,出土竹简是“喜”在日常工作中抄录的,也记录了他家里的一些演变情况。就个人来说,小时候在家乡熟识本地的一些30年代的人;后来上学断续认识、接触很少的30年代的人,老师和长者,也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工作几年后工作单位的30年代的人都退休了。后来看《从战争中走来》,算是张爱萍将军的传记,是他儿子张胜写的,和一般传记的写法有很大不一样,穿插了一些事件的有关问题的父子对话和评述。书中提到当年华东海军文工团成员,仰慕、思念华东海军老司令张爱萍将军,组织集会。后来华东海军文工团老战友出了一套《半个世纪情》丛书,共六册。读了这套丛书,从30年代一般干部投身革命、几十年奋斗和风雨的鲜活经历中,才有了比较全面、详实的认识,犹如看长征将帅写的星火燎原。
中国传统上倡导立功、立德、立言,为社会建立功勋,从而彪炳史册,照耀、激励后人。社会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多数人民群众是靠立艺(技艺)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