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昨天在社区里看到有人发了一个关于影院的帖子,内容是讲述在“后疫情时代”,在影院已经无法靠管商场“躺赢”的现在,电影院该如何继续发展。

500

相关帖子:《影城会倒在明年春节前吗?

按照这个帖子中一个受访者的说法,原先的时候大家逛商城的时候,而且电影票也很给力,那时候看一场电影跟逛一趟街没什么区别。但现在就算是周末假期大家都出来逛街了,真正买东西的人却没有几个,商城拉不动消费,自然也没有人原因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有时候我感觉干影城就像以前看天吃饭的农民,档期就是秋天,大家努力排片争取在档期内保住基本收益,剩下的时间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北京某影城经理说。

相较于2019年至今的“寒冬”,他更怀念影城最风光时的“躺赚”:

“以前放什么(电影)都有人看,谁来逛商场都想顺便去看场电影,那时片商票补也给力,看一场电影跟逛一趟街相比花不了多少钱。现在商场即便到了周末都是逛的人多,买的人少。这些年光是周围品牌店就换了好几家,商圈拉不动整体消费,影城也只是‘池鱼’中的一员。”

该帖子中还提到,现在许多影院为了吸引顾客光临,都开始靠一些线下社交活动的举办,来吸引更多的顾客来影院消费。

剧本杀、脱口秀、亲子教育讲座、大师授课、类型片观影团,甚至还有相亲类活动,能承接的活动基本都接。

他觉得上述活动中常年保持稳定收益的是脱口秀,“一张演出票也不便宜,均价都在80-120元左右,但因为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脱口秀在上海还是很有市场的。何况与观影模式相比,无论什么活动,受众都没有随意性,消费也固定。来一场赚一场,而且我们和演出公司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很大程度上能够分担影城的运营成本。”

成都地区某影城继两年前推出12.9元和18.9元午睡套餐之后,竞相“开窍者”纷纷涌现。

如四川某院线和餐饮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在全国不少于100家影院的基础上打造“电影+文创+游戏+茶咖”的联合品牌新空间。

在此基础上,很多品牌商也愿意参与进来分一杯羹,包括广告营销和线下产品体验等,也都可以植入到以上活动中。比如某化妆品,见缝插针地出现在各种剧本杀和脱口秀活动中,努力挖掘女性受众的“最后一桶金”——

大环境使然,异业合作、动态发展才是主流趋势。

但很多地方影院工作者也提到,像这样的经营手段,一些一线大城市中的影院或许可以考自身独特的资源渠道来维持,而另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影院,基本没有办法复制类似的方法。

如果本身所处位置(包括城市、地段)和硬件设施条件过硬,依然可以吸纳周边资源为己所用,如果是以前“大踏步”时期的盲进产物,那么就会面对市场受众小、资源整合无力的窘境,比如坐落在三线城市周边甚至县城的一些影城——

在缺乏文化氛围和消费习惯的支撑下,这些影城的消亡是必然的。

“包括一些经济本就不发达的地区,当年盲进中完全无视当地人群的消费习惯,仅凭一个行业的周期性火爆进行投资,待热潮退去后,就会面临无人观影或产出票房无法支撑运营成本的困境,让这些地区的影城再去拓展新业务的时候,他们就要面对当地消费者的冷脸了。”

我赞同这种观点,在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一定存在同一二线城市消费习惯迥异的现象。比如同样是“去影城看世界杯”,北上广深影城尚有空间可以操作,落实到三四线城市几乎无法执行:

抛开“幅员辽阔、发展不均衡”这些术语来看,“县城经济”所纳范畴不止是县城,还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阻滞,一些地方完全凭靠地产业支撑实体业循环,当支柱产业消失之后,包括影城在内的诸多“三产”都会面临尴尬境地。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人们看电影的形式早已不拘泥于去影院线下观影这一个选择,也是一大原因。

像最近著名导演张艺谋也曾吐槽过网上流行的电影解说短视频,他认为电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沉浸感是线上无法替代的,观众们应该走进电影院,亲身体验大屏幕带来的视听盛宴,而非仅通过手机快速浏览电影解说。

他还表示,身为一个电影导演,看到这种电影解说短视频就感到很难过。

对于张艺谋的观点,部分网友表示支持,但也有很多网友表示,现如今很多人观影的节奏都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普遍都喜欢倍速观看影片,那些几分钟结束电影的短视频,也只是因为符合当下大众的观看习惯而诞生的。

500

500

也有人表示,现如今优质的电影越来越少,而影院的电影票价格也相对的变贵了,大家身上钱就那么多,实在是不想为了一些不值得看的电影,走进电影院花冤枉钱。

500

500

500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