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名崇洋媚外?巴黎最需要整改!
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因为洋大怪重、宣扬封建、崇洋媚外,许多地名要整改。
我听到的一种意见是,这跟文化自信大有关系。
既然文化自信可以通过改地名来立竿见影地提高,我当然很是高兴。比如,我有位四川同学,父亲是从商的,很讲名字吉利不吉利。结果她从小到大,名字换了四次——虽然她自己很不乐意,还说那个起名字的先生是“歪(第二声)先生”,但似乎她爸爸的生意一路顺风顺水,我想,一定是改了名字起了巨大作用吧?
所以,大概,整改地名也确实能提高文化自信吧?
这里,我就要举一个典型反面教材了:
像法国巴黎,虽然是法国首都,但地名就乌七八糟,很值得吐槽一番。
至于整改不整改,就看他们自己的了。当然,法国人自己没有文化自信,那自然是他们自己活该,我们也犯不着提携他们。
首先,封建色彩。
比如协和广场到马德莱娜大教堂之间那条路,就叫Rue Royale,皇家路。这是公然宣扬封建,当然要不得。
香街上面还有家店,叫Royal Hotel,皇家酒店,那自然是更加不行的。
巴黎1区,有一处叫Palais-Royal,皇家宫殿,这名字不但封建,还有吹嘘之嫌——这地方最早,不过是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官邸,后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也住过。所以这里其实该是宰相府更对——当然也要整改。
还有歌剧院旁的旺多姆广场,肖邦就在那里逝世的——旺多姆是个什么人?旺多姆公爵嘛。虽然18世纪初那一代旺多姆公爵曾为法国建功立业,跟英国史上最好的陆军将领之一马尔波罗公爵大战过,但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将军了。特意用他起个地名,这算什么呢?我们也没有搞个戚继光广场、常遇春广场,来纪念他们的战绩嘛。巴黎凭什么这样呢?整改!
当然,有一说一,有些地方,也不是他们刻意搞封建。比如在香街旁面对面的大皇宫和小皇宫Grand Palais et Petit Palais,其实法语原文里没有皇字,就是大宫和小宫——都是为了1900年世博会建的。不算封建。
但大小宫旁边的亚历山大三世桥,自然要批判一番了:虽然是巴黎最华美的桥,但当时起这个名字,是图什么呢?是致敬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那时他跟法国缔结了同盟。
一个法国首都,在荣军院和总统府之间,建个俄罗斯沙皇命名的桥。这真是既封建,又媚外,当然很不合适了,特别需要整改一番。
好,既然从封建说到媚外了,那就得说一句:
巴黎的地名,媚外问题也很严重,亟需整改。
比如,巴黎13区府所在地的广场,叫做Place d'Italie:意大利广场——一个巴黎的广场,叫啥子意大利广场呢?说出来特别惹人误会。这是媚外。
而且还涉嫌刻意夸大,一个区府所在地,叫什么意大利广场,真是吹没边了。亟需整改。
意大利广场旁边有个地铁站,叫Maison Blanche站,因为那地方有个酒店就叫这名字,白楼酒店——而Maison Blanche的英语意思是:白宫。
您看,一个法国地铁站,叫白宫。这既媚外,又夸大,两罪并罚,一定要改。
刚才说到大小宫,就在香街边上。大小宫两边,有法国自家总理克里蒙梭和自家总统戴高乐的雕像,也还罢了;旁边却还有尊玻利瓦尔的雕像——人玻利瓦尔解放拉美,跟你有啥关系?立他雕像干嘛?
哪位会说,拉美解放者除了玻利瓦尔,还有个圣马丁呢?没事,他也跑不了。南边大学城花园里,也立了他的雕像。法国人在自己国家搞许多拉美英雄雕像?典型的媚外嘛。
最媚外的,还得是香街。香街上有一个地铁站,叫富兰克林·D·罗斯福站;旁边一站,那就是乔治五世。香街也算个凑合的购物街,结果一个地铁站是美国总统,一个地铁站是英国国王。那真是连媚外带封建,毛病占齐了。怎么可以不整改呢?
还有地铁站叫圣彼得堡站,叫斯大林格勒站——英美苏都不放过,媚外媚得没有边际了。
您大概也发现了,法国人给街起名字,爱拿人名说事。
如果只是拿自己家的名字,搞点拉格朗日路、列维·施特劳斯路,那就算了。
但光平时跑步,我就看得到卡萨尔斯路(西班牙大提琴家)、爱迪生路(我们都知道他)、但丁路(我们都知道他)、居里夫人路(我们都知道她)……就差把外国名人都拿来拉全了。
一个法国首都,却拉一大堆外国名人做路名。这就显得巴黎人毫无文化自信,非常崇洋媚外了吧?
自然要好好整改一番,把这些外国人名都拿走了,巴黎才能清净,才能拿回文化自信。
当然,巴黎这么把全世界都拉过来、献媚全世界,也不是完全没好处。
比如,20区有个街叫Rue de la Chine,中国街。
有条巷叫Passage de Pékin,北京胡同。
这时候,我就稍微有点犯难。
该说巴黎人是没有文化自信呢,还是该说他们识相呢?
刚才说到那个亟需整改的意大利广场,旁边有一处楼。
法国人没把这里起路名,却认认真真立了牌子,雕了像,刻了名。
以纪念一位曾在这里住过的、我们都熟悉的、敬爱的中国人。
近来跑步经过,看到这个,我会停下来看两眼。
除了心里持续吐槽“雕得也不太像啊,真人比这个帅多了”,偶尔也忍不住,换个角度想:法国人搁这个在这儿,算是媚外(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媚中)吗?
所以,是否有这种可能?
摘那么多外国名字,设那么多纪念,可能也不全因为巴黎人崇洋媚外、宣扬封建、没有文化自信。
也许里头真有那么一点,是对历史上已有的理想人物或人类成就,抱有一点点朴素的敬意和向往呢?
电视剧《金婚》里,柴鸥老师扮演的角色,每到一个时代就改个名字:先叫方卓雅,又叫方红兵,再叫姚爱伦——看着是很浮夸,但好像,也能体现出对时代潮流的追逐,以及,自己的理想?
虽然贱名好养活,大家都起朴实的名字,会显得接地气;但起名字朝大了起,好像也可以算是,许多起名者的某种期望?
也许那里头透着文化偏差,透着好高骛远,就像当年某小品里的苏格兰打卤面,透着浮夸搞笑;但好像罪过也……没那么大?
上面提到的,这位被法国人尊敬着的、我们敬爱的中国人,说过这么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
后面不说了,我们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