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国内大循环,时机已成熟,只等倒逼

1. 一个让外国观察者迷惑不解的事是,中国产能都过剩到全球了,人均收入却不高,为什么不扩大内需?许多人确实有疑问,给全球生产,自己人却面对各种内卷压力,不知道怎么回事。

2. 对此,2020年理论上已经有结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改委近日再次提出“必须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国内大循环”,这都是非常没有争议的发展方向了。

3. 但实践上,我们发现,自从贸易战开打,外贸形势发展得更好。2018年中国出口2.48万亿美元,顺差3517.6亿美元。2023年出口3.38万亿美元,2024年前10月出口2.93万亿美元增5.1%,顺差7852.7亿美元。预计2024全年出口3.45亿美元,相比2018年增长约40%。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8万亿,2023年47.15万亿,2024年前9月35.36万亿同比增3.3%。预计2024全年社消48.7万亿,相比2018年增加29%。

4. 因此,这些年会感觉,外贸比内需发展得更好,企业“出海”盛行。汽车出口预计从2020年的100万辆,暴增500%至2024年的600万辆,但国内车市卷得厉害,不少车企销量大跌。房地产不景气,隐性地方债14.3万亿需要消化,导致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5. 企业外需好做、内需难做的感觉,确实存在,体现了微观经济现实。外国企业竞争力很差,中国企业出海就是碾压,到处都有市场空间。现在中国商品全球口碑也起来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已经超过美欧,所以美国大打贸易战似乎对中国出口没什么影响。而内需就竞争激烈,强大的对手逼得各家都卷起来,气氛沉重。因为人口减少、房地产周期到顶下滑、地方政府财政困境,内部消费投资气氛确实不太好,特别是民间投资。这也让劳动者就业气氛不太景气,收入上涨幅度不如过去。最终,就导致内需增速不如外需。

6. 最近,传来了两个特大好消息。一个是中央政府果断行动,推出12万亿化债计划,将捆住地方政府手脚的14.3万亿隐性债务消化,地方政府财政有根本性好转,政府投资消费情绪将大幅好转。另一个好消息是特朗普胜选,很可能对中国发动“加关税60%”等大行动。两个好消息,个人判断,国内大循环会有根本性的进展。

7. 中国的改革,往往需要“倒逼”。改革的理论从来不少,但企业与消费者那么多,微观细节、路径依赖,改起来就错综复杂,涉及灵魂。所以,真要大改,往往需要“倒逼”,不改不行了,从上到下都没争议了,也就改了。特朗普上任就做了一次大的“倒逼”,以芯片业为代表的科技行业,彻底没有了争议,只能去克服困难,大搞自主创新。而这里的关键,是自主科技企业忽然天上掉陷饼一样,出现了巨大的需求,营收暴增。复盘会发现,这是不可复制的大机遇,需求方被特朗普搞得没办法了。

8. 这次要发展国内大循环,还得靠特朗普倒逼。出口企业赚美元赚得好好的,怎么可能来做内需?地方政府发展出口成绩不错,不可能故意不做了去搞内需。没办法了,60%关税了,倒查来源了,墨西哥、越南都查,出口美国肯定会大受影响。倒逼责任是特朗普的,不是地方政府故意对出口企业不好,就好转型了。转向内需,手段肯定有,有增发几十万亿的国债空间,只是理论争议很大。据说一直不增发国债,就是准备和特朗普大战,这次化债12万亿也没动,而是让地方政府发债。现在我只担心,特朗普怂了,不敢干。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