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到了一名到青岛来拜访我们的德国政治人物
微博@海雯娜
今天非常有趣:我见识到了我老公同我在德国政界的朋友就环境和气候政策进行了激励而友好的交锋。这些交锋的内容我下次再说。这个微博我说一个有趣的背景故事。
背景是:我在德国的朋友来青岛找我,想要看看我的校园生活。其中有的人非常有趣。他是2006年到2010年德国新能源政策和法案的缔造者,是当年议会某个政党能源和国防委员会的议员。从2006年到2010年,他的法案促进德国的风电和光伏迎来研发和应用的黄金时期。但是在2010年开始,据他所说他们的政敌和因新能源法案利益受损的个体,开始游说和抹黑他的法案。最终修改后的法案已经完全无法鼓励投资者进一步维持利润,导致后续德国新能源产业的完全崩溃。
比较有趣的是。他的这套法案的草稿和分析文件(是公开信息),在他在议会里发布出来之后第二天就被中国人大的一个正式访问团全文要走了。他当时完全不知道这些中国人拿这个到底要干什么。之后的几年,中国突然推出了新能源刺激的政策方案。在与中国学者和企业家的交谈中。我的这个朋友突然发现,中国的这套新能源刺激政策大体的规划设计跟他当年所撰写的议会法案高度相似。这里面有中国根据自己国情修改过的一些细节,但是整体框架和应用建议都与他自己当年写的一致。
我问他是否难过:自己为德国量身定做的产业振兴政策被抛弃没有在德国落实,反而被中国人用来发展了自己的产业,并最终成长为了世界的领头者。
但他却说,他自己非常高兴这一进展。因为他认为这样的发展是对人类利益最好的。他希望德国当年成功的法案和政策能够完全让中国拿去使用。而德国的失败和教训也希望中国永远不要踏入。
后来,中国政府不知怎么的就给予了他很重的礼遇。在中国友协的庆祝活动,中国领导层举办的宴会上,经常能够看到他的身影。他自己目前也以外专的身份在中国的大学从事学术交流活动。他自己获得了外国人在中国和国际上都获得了很多荣誉。
你们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
承接上文。
我提到了一名到青岛来拜访我们的德国政治人物。他曾经是德国新能源法案和政策的缔造者。他的法案推动了本世纪初清洁能源在德国的全面发展。可是后来游说集团和党争,导致了这个法案被反复修订以至于名存实亡。德国错失了进一步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时间窗口,被后来的中国全面超越。非常有趣的是,这个法案的初稿早在拟定好之后,就通过中国的外事访问团从这位德国朋友的手中获得了。当时中国政府非常认真地对待了这个法案蓝本,并以此为重要参考和基础,制定了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规划。这位德国朋友对这一发展十分高兴,他认为他的努力帮助了中国做了正确的事情,实际上是造福了全人类。
之前的文章里有很多人质疑我的这个故事。我这里放上本次我同他对话的视频。视频的2分钟开始清晰记录了中国外事工作人员同他接触的细节,以及后来他是如何知道中国政府重视了他的能源政策。这一视频是德语的,因为翻译实在耗时费力我,我就不再翻译了。任何懂德语的朋友可以证明我的故事。
这位朋友叫Hans-Josef Fell。他是德国绿党成员,曾经的联邦议员。他过去的主要工作领域是能源和国防。他是学术界和政策界公认的全球新能源产业政策的缔造者,获得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德国的最高国家勋章和吕志和世界文明奖(注意:同时期获奖者包括袁隆平、解振华)。中国高校和学术界对他的贡献有清晰的描述(见图片)
他也曾经是中德人权对话小组的成员之一,致力于通过对话和交流的形式相互增进了解。他十分反对使用任何对抗的方式与不同的国家进行互动。我认为他在自己政治活跃期间做了很多有利于中德关系的事情,限于篇幅我就不再展开了。有些人无法理解我为什么可以接触到德国的高层政治人物并活跃在这样的社会关系里。这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1. 我在来到中国之前就是当地的一个小网红了,我经常接触我们当地的青年党团。他们希望借助我的社交媒体传播他们的政治影响。我确实了解一些事情。
2. 我的家庭政治气氛非常活跃,家族历史中有政治活跃的人。
3. 我过去的一些舆论经历吸引了一批对中国友好的德国政治活跃人物,他们通过互联网跟我取得了联系。我们一直都有就一些热点问题的交流。这些人什么政党、组织的都有。我很多发表的微博内容很多都是他们同我的对话。我从来不对我的微博中所表达的内容认定为我独占的知识成果,这一点我再次强调。我没有争取它的动机。但是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不能让我的朋友们暴露在舆论场上,这既是他们个人的意愿,也是我认为应该尽到的对他们的保护义务。我一个人挨骂就够了。他们关注我在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并通过我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境遇增进他们对中国的认识。这次Hans-Josef来拜访青岛期间,或许他最有兴趣的事情就是询问我各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经历。我当然也完全地告诉了他真实的情况,包括中国网民如何看待我个人、绿党和选择党的。
德国绿党在中国舆论界的口碑非常不好。可是以我的经历来看,很多事情非常复杂。任何组织内都有非常多样化的人。在德国任何政党和组织内,都有对中国友好、不友好的人。从逻辑上讲,任何以偏概全的说法,都不能准确地描述我们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的现实。在互联网上,我们是希望了解更多的复杂的真实现状,还是想把它单单作为一个情绪的宣泄窗口?
我认为当人们习惯于看到硬币的两面都有图案之后,各种情绪化的想法也会为之减少。复杂的事情如果被人们见到地多了,就会让人意识到很难使用简单的爱或者恨来看待一个复杂事物。它可爱和可恶的地方往往都存在于一个整体中。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有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才能一点点地把问题解决掉。这在真实的国际交往中非常常见。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其思想和判断的形成不受情绪控制,不受外界干扰。而被教唆起来的自卑、愤怒甚至仇恨,都是个人心理被外界控制住了的结果。我很难认可这是一种自信。
我认为致力于传播优质信息的网红的职业道德,应该鼓励人们理解和接受“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