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米童:“如果让我上名校,我可以杀了我的猫”
撰 文丨陈立涓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今年,文娱价值官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看了一个由女高中生编剧兼导演的短片《深蓝》,当场被其选择的犀利题材和艺术完整度深深震撼。前几天,在北京的尤伦斯满是“老炮儿”参与的艺术展上,文娱价值官在艺术家名单里再次见到这个女孩的名字,她就是王米童。
“教育内卷”被反复讨论的2024年,这个并不那么执着却稳扎稳打走在艺术表达之路的高中女孩,出生于一个“反内卷”家庭。当文娱价值官和王米童聊了她的创作与成长,我们发现,这个热爱生物学的小艺术家,最终很可能成为影响众多同龄人的新锐导演。
而王米童实现个人艺术表达的背后,并非密集的刷题、兴趣班、名师培训,而是一个非典型东亚教育的因,通过时间和兴趣累积结出的果。
《鸡兔同笼》
“鸡娃”绕不开的重要命题
这个月,北京798的尤伦斯举办了名为“驱动力:共情与直觉”的艺术展。展出包括近二十位国内外优秀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梁爽介绍,这些作品代表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环境、全球生态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既具有人文社会视角,又带有诗意浪漫的叙述。
这次展览集合了徐冰、邱志杰、宋冬、尹秀珍等十余位中国顶尖当代艺术家,大家用东方式思考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出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命运的关心。在风格迥异的架上绘画、装置艺术中,文娱价值官发现了一幅技法成熟,但内容充满孩子气的作品——《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
这幅由王米童创作的画作中,铁笼里挤着鸡、兔、和眼神迷茫的小女孩。很多国内青少年都非常熟悉这幅画作的构成元素,因为“鸡兔同笼”是一道源自《孙子算经》的古老的算术题,也是著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对于那些并不擅长数学的孩子来说,“鸡兔同笼”也是最折磨他们的成长记忆。
问:鸡兔同笼,共有20个头,56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答:让兔子和鸡同时抬起两只脚,这样脚就减少了总头数20乘以2,也就是40只,这样还剩16只脚,因为鸡只有两只脚,所以剩下的都是兔子的两只脚,用16除以2,就是笼子里兔子的数,所以兔子有8只,再用20减8,得出12只鸡。
王米童向文娱价值官阐释了这幅画的含义:“我最早听到这道题时才四五岁,在奥数老师充满期待地看着我时,我脑子里一直在想为什么偏偏是鸡和兔这两个生活中少有交集的动物被关进了笼子?为什么不是鹅和狗?鸭和猫?在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题过程时,我也一直在困惑:兔子抬起两条腿还好一点?鸡同时抬起两条腿不会摔屁墩儿吗?最终我也没太听懂这道题的解法,而别人看起来都懂了,这让我和笼中的动物们一样惶恐而焦虑。”
这幅画对不同的观者存在不同的感受,但对于国内孩子们,“鸡兔同笼”是几代人共同的“噩梦”。早教课、教培学校、奥数课上,是它的出场场景,因此这幅画让文娱价值官首先联想到的也是“教育内卷”。
今年,针对教育的反思和讨论甚嚣尘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的节目中关于“反内卷”言论引发了很多家长的思考和关注。在这期节目中,当一名学生问“国内教育是否真的太卷了”,林小英毫不犹豫地回答:“就是。”并针对当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现在的教育系统似乎只为升学做预备。”“当人吃饱了穿暖了,重要的能力其实是玩。”“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
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超前学习是否必要,为什么一定要优秀,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关于教育内卷化的争议,在网友中引发新的辩论。
从小学就开始“卷”孩子绘画特长的妈妈陆尹女士告诉文娱价值官,女儿画了十年基本功,素描、色彩、构成、写生等,但是参加艺考却发现自己女儿毫无优势,那些有天赋的孩子不怎么努力却专业成绩突出。由于孩子长期“卷特长”,导致文化课成绩的严重缺失,最终中考只考上了职高。“努力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会让孩子有个正常成长的过程,说不定靠文化课也考好高中了。”这个惋惜的故事背后,是盲目跟随潮流被抛弃的无奈。
反观王米童,在“懒妈”的陪伴下成长,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足够宽,为她赢得不少自我野蛮塑造的机会。“我妈是有名的懒妈,小时候我上课外班,很多时候因为她忘了而缺课,只要我刚一说不想上了,她就很痛快地答应,因为她也不想送。但在跟我聊天这事儿上她一点也不懒,啥事儿都跟我聊聊,听听我的想法,也从没哄骗过我去做什么事,都是利弊讲清楚了,让我自己选择,这让我选择的时候挺慎重的,怕选错了把自己坑了,同时也比较信她,没有小孩对大人应有的警惕。”
《深蓝》
勇敢揭示人性真相
10月,美国纽约的全美高中生电影节上,来自中国的女高中生王米童执导的短片《深蓝》在时代广场的AMC剧场放映,受到观众们的热烈讨论。最终,在来自全世界的2500多部影片中,这部不到五分钟的处女作短片脱颖而出,赢得了最佳国际影片提名。
此外,该片还入选了纽约Lift-off电影节、西宁FIRST电影节、罗德岛国际电影节、洛杉矶Festigious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电影节。
左二为王米童
纽约全美高中生电影节现场
说到《深蓝》的诞生,仍然与教育内卷不无关联。很长一段时间,王米童主要通过画画来捕捉美,但她觉得这不足以承载如此密集却又微妙的感觉,就顺其自然地在高中时转向电影表达,这便有了后来的短片《深蓝》。
短片《深蓝》讲的是一个12岁的初中女生小妍,看到同校另外一个女生因为见义勇为抓小偷而得到各种荣誉,中考还有加分,非常羡慕。随后,在下晚自习的路上,她目睹了一起抢劫,因为光线太暗,她只看到劫匪戴了一顶棒球帽,甚至都没有看清棒球帽和衣服的颜色。但在警察找她了解情况时,她立功心切,随口编了一个颜色:深蓝。随后,在警察让她指认的一组嫌疑人照片中,真的有一个戴着深蓝棒球帽、穿着深蓝衣服的男人,小妍就指认了这个男人。她获得了期待中的荣誉,但并不开心,相反,她发现自己陷入了深蓝的包围……
拍这个故事和王米童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小学开始,我周围的同学都在全世界地飞,参加各种比赛,拿各种奖,大家都知道这些奖最终都会影响到大学申请,但我什么比赛都没参加过,一个奖杯都没有。尽管我不知道考上名校会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但仍有一种被甩下的恐慌,甚至开始埋怨妈妈当初没有更严厉地管教我。”王米童回忆那段时间,她一度陷入对成绩的疯狂执着中,最严重的时候,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都很焦躁,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王米童养了一只可爱的猫,猫的呼噜能让她忘掉所有烦恼。一次,当朋友问她,如果杀了你的猫能让你考上最好的大学,你会怎样选择时,王米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杀猫。“也是那一刻,我开始了对自己的警惕和怀疑,因为选择两端的砝码都可以无限加大,比如,杀猫可以,那sha人呢?如果是为了当总统呢?或者,不需要直接sha人,只需要顺水推舟、蜻蜓点水地做个伪证呢?那个无辜的人的生活可能和你没有任何交集,你也不会听到他绝望的呼喊。”
王米童和她的猫
王米童渐渐从对成绩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并由此开始了这个短片的创作。王米童先把想法整理成一个思维导图,每个希望电影呈现的方面作为分支,周围则是过去看过的电影片段。她喜欢特伦特·雷泽诺的慢节奏、平静的音乐,喜欢《奥本海默》的宽幅镜头,也喜欢《焦土之城》中冷静且保持距离的叙述。最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自然“熟成”的美学建立。
影视是非常立体的表达形式,它综合了文学、美学、音乐等等多种艺术,任何一个短板都会让表达打折扣,王米童和我们一起看《深蓝》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指出其中的遗憾,“我有段时间非常容易陷入对遗憾的懊恼,不愿意把作品给人看。我妈鼓励我的时候说,大狗叫,小狗也得叫啊,叫着叫着就长大了。”
卷,是选择不是标配
“内卷化”一词来自于英文involution,有一个意思就是“向内”的意思,简单的词义包括“缠绕””纠缠”;在生物学领域,也指系统性的退化。近年来,教育“内卷化”经常被提起,泛指“鸡娃”“超前学习”等现象,助涨焦虑。
北大学者林小英在采访中提出,学生学得辛苦,家长看得心疼。因此,反对教育内卷,提倡教育减负,是源于人性的最朴素的情感,是对教育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这样的诉求值得关注,也确实反映了当下教育的重要问题。
当下社会中,高考仍是当今社会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一个孩子想改变命运,往往通过埋头苦读考上一所好大学。就像张桂梅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的:“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但我们也没办法,只有这一个办法。”而有些中产家庭,父母是考二代,因为自己就是小镇做题家改变了命运,也往往鞭策子女全力以赴读书,延续和确保自己打造的财富基础。这种源于内在的不确定性才是“罪魁祸首”。
“卷”,应该是选择,而非标配。
那么在个人意愿的选择之下,教育者、教育机构、父母都要允许不同样本的出现。正如林小英在采访时的呼吁,背后并不是简单地反内卷,实际上更多是认为当前教育单一的评价体系,遮蔽了孩子们身上多元的价值和个体需求,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特点,要为孩子们提供多元的出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能开出一朵花来”。
因此,我们在孩子的创作中,才能真正探索到孩子的精神需求。
从《鸡兔同笼》到《深蓝》,可以看到王米童这个“非内卷”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女孩,真诚地与世界进行对话,无论技法、风格和审美是否成熟,但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些并没有被“鸡”的孩子,往往比很多从小丧失玩乐童年的艺术特长生勇敢和自由。
这份自由与勇气,或许才是孩子们未来成年后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