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折腾到今天这地步,谁能赢根本没法预测,现在只看一件事了:摇人

1、【别猜了。美国大选折腾到今天这地步,谁能赢根本没法预测。】

​因为现在只看一件事了:摇人。谁能摇出更多人出来投票,谁就能赢。

这也是美国人的普遍看法。

但这事真没法预测,因为一个人出不出门投票,原因有时很个人、很随机:想投票时孩子乖不乖,公司忙不忙,晚上有没有聚会,甚至天气好不好,都可能成为投不投的终极因素。

就像一位顶级经济学家,能预测全球经济走势,却预测不了他老婆今天又会从超市买回什么稀奇古怪的新产品。

2、【但选举本不该是这样的——今年连比烂的环节都变短了,直接进入摇人。】

理想中,选举应该是比谁的政策更好,说服对方的支持者选自己。现实中,美式选举更多是比谁更烂,但那至少也是说服中间选民选自己。

但今年,连比烂的环节都变短了,直接变成说服自己的支持者赶紧出门投票。因为比烂也实在没啥好比的:哈里斯骂特朗普禁止堕胎,女性连对身体的控制权都没了,特朗普骂哈里斯开放边境、移民涌入,普通人的工作都没了。换了你,不许堕胎了,工作要丢了,你更想避免哪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投下庄严一票吧!

于是,跳过说服环节,直接进入摇人环节。

前几天储殷大V立帖为证,预测哈里斯会赢,其实也是基于这个摇人角度。

储殷认为,川粉一直都是那批人,人数没变,特朗普早在2016年就已经把能动员的人都动员起来了,所以摇人的增量已经很小;但哈里斯今年能动员更多的女性、少数族裔、性别群体等等,所以摇人的增量大,获胜概率更大。哈哈,他也不怕被打脸。因为即使基于摇人角度,也不是这么简单。他说的这个因素确实存在,但问题是,另一些人认为,很多美国人其实并未做好迎接第一个女性总统的准备,所以即使哈里斯摇人摇出了增量,也会丢掉拜登原有的票仓。比如前段时间奥巴马在黑人选民中为哈里斯拉票,就翻车了,他用带有批评口吻地对黑人喊话“你们不选她,是不是就是因为她是女性,这样想是错的”,这立刻引发很大争议,从侧面反映出哈里斯摇的人,不一定比丢的人多。

但我还是那句话,既然我没本事预测我老婆又从某宝下单了什么,我当然无法预测、也没有兴趣预测谁能摇来更多人、谁能赢。

但我能确定的是,两个候选人在选举中一顿烧钱操作,大部分美国人的立场,这几个月却没什么变化。只有是否愿意出门投票这一件事,也许有所改变。这有点类似于营销号博主跟大家说:动动您的金手指,一键三连吧,不转不是中国人——营销号不会改变粉丝的立场,相反,它们只是靠迎合粉丝立场,来获得流量,好去变现搞钱。

3、【与其预测谁赢,不如预测美国会不会乱?】

乱不乱,分情况讨论。美国现在很多人认为:如果特朗普大比分赢了,那么美国民调显示70%的人认为哈里斯会认输,只要她认输,应该不会太乱,顶多就是出现一些反对特朗普的游行、抗议之类。如果哈里斯大比分赢了,那么虽然美国民调仅有24%的人认为特朗普会认输,但因为比分悬殊,即使不认输,恐怕也很难掀起太大风浪了。

最麻烦的情况是:有一方小比分获胜,另一方不认输。不少美国人认为,这种麻烦的情况,剧情可能会这样发展——11月5日各州结果陆续出炉,到了最后,就剩下一两个摇摆州没出来,这一两个州里,其实大部分地区也都计票结束了,就剩一两个县(人口几千)因为人手不够、机器故障、邮寄选票之类的原因,没出来结果。

也就是说,3亿美国人的未来,取决于这俩县的3000张票,而且还要等三五天才能出结果!这时双方阵营的支持者就可能会涌入这俩县施压,一言不合就可能爆发冲突。

终于,好几天后,结果出来了,但被宣布输了的一方,说什么都不认输,拼命强调这俩县作弊了,或者整个选举都被操控了。或者干脆有一方提前宣布自己获胜了。那时恐怕就要出大乱子了。想看预测的,看到这就行了。

下面我再稍微延伸一些个人探讨,有些看法跟简中平台现在的主流观点不太一样。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嫌字多的,可以看到这就刷走了哈。谢谢您一直以来的不弃!

4、【下面几段话,请先不要揪住里面一两个用词来评论,咱都看完一并讨论。】

先上结论:——这是美国第一次在“信息茧房”完全建成的情况下,举行的大选。

——美国正在用一个“前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关系,来应对“后真相时代”的生产力。换句话说,就是制度落后了。

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社交平台,总有人讨论“阴兵过境”、“计票机被做手脚”之类的说法。毫无疑问,“操纵选举”这说法最早是特朗普提出的,他早在2016年就开始说了。但奇怪的是,按理说,这么大的动作,不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参与。这么多年了,只要肯砸钱,挖出一两个民主党内参与“操纵选举”的吹哨人,应该不难。

当然,你也可以说,挖出一个,就暗杀一个,“深层政府”手眼通天,能量太大了。这逻辑听上去确实有点自洽,没被证实,也没被证伪,传播力还特别强。我不讨论这逻辑的真伪,因为我也不知道全部真相。我不知道,就明确说我不知道,我不会因为我听到一个说法的次数多,就当成新闻事实来采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我的老粉都知道,我做记者一向直截了当,绝不会神神秘秘地说一些云山雾罩的话来换流量。不讨论动机,只看结果,“操纵选举论”的最大价值是什么?是摇人。而且,双方都能以此来摇人,催自己人出来投票。是的,还是摇人。开头就说了,摇人才能赢。

——从一些特朗普支持者角度看:什么?选举竟然存在舞弊,那我更要克服万难去投票了,否则如果是51%对49%的获胜,就很可能对方把票给改了。必须70%大比分获胜才行!这样他们能量再大,也改不了20%的票。

——从一些哈里斯支持者角度看:什么?对方竟一口咬定选举存在舞弊,那我更要克服万难去投票了,否则如果是51%对49%的获胜,对方不认输,川粉就要闹事了。必须70%大比分获胜才行!这样他们能量再大,也翻不了天了。

所以你看,这就是社交媒体下的“后真相时代”。一个说法,是真是假,已不是最关键考量。仅从传播角度看,能否能拿这说法传播焦虑,为自己换取利益,更关键。所以这边说选举舞弊了,那边说对方要造反了,主要目的都不是为了说服中间群体,而是在催自己铁票仓出来投票。

但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动摇了不少美国人对选举的信任,动摇国本了。

前几届选举,这个传播焦虑的套路还不像今年这么灵。因为2016年大选,美国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还相对较强,虽然已经开始受到社交媒体冲击了(“后真相时代”就是那时提出的);2020年大选,社交媒体更强势了,但好歹还有一个疫情,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议题,由疫情衍生出的钱和命哪个重要、戴不戴口罩、打疫苗还是打消毒水之类,即使立场截然不同,至少议题相同;如今呢,人们各自刷着自己的社交媒体,沉浸在算法为自己构建的“信息茧房”中难以自拔——人们不仅对某件事立场完全不同了,甚至对该关注哪件事(也就是议程),都已经完全不同了。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信息茧房”。

这个“信息茧房”,中美都一样。你可能觉得我危言耸听,但刚才我在@我是李翔 的小破圈里彻底印证了好几次。比如我说到上面这个观点时,随口跟李翔和@杨升 举了个例子,说我最近在抖音上反复被算法推荐“瑞士卷”的话题,烦死我了,我以为会有共鸣,但他俩完全没听说过这三个字;后来杨升又说他喜欢一个脱口秀演员,我最近也在看脱口秀大会的推送,但我根本没看见过他提到的那位!“信息茧房”就是能夸张到这程度——你身边的人,接收到的信息都跟你完全不同,而你们谁都没有意识到。

有空你可以看看李翔待会儿发布的小破圈视频。这时你让我们三人去投票,然后投票结果非常接近,且影响到未来4年的堕胎权和工作稳定性,你猜会发生什么?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如果这时有两个营销号,发现了我们三人是他们带货的潜在客户,但只有一个号可以垄断未来4年的带货渠道,你猜他们在算法之下,会做出哪些无所不用其极的事,来试图左右我们的选择?这时你的选择还是真的选择吗?这是美国第一次在“信息茧房”完全建成的情况下,举行的选举。美国在用“前工业化”时代的制度,应对“后真相时代”的问题。效果如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拭目以待吧!

5、【啥?你问我到底什么是“瑞士卷”?】

如果你不知道,那恭喜你,你的“信息茧房”应该比我的稍微高级些。劝你千万别手贱去搜。

我也不想看,我第一次刷到这个事就很反感。直觉让我觉得,这个几十秒的视频,一次性把“性别矛盾、抑郁症、恐婚恐育、原生家庭、贫富问题”等buff叠满了,想不传播都难。于是记者的好奇心让我去搜索了一下,想查查到底源头是哪,是谁传播的这种无聊负能量,目的何在,会不会是精心设计的?但没想到,算法看我居然主动去搜,以为我特别感兴趣,现在特么天天给我推送“老公100种回答如何分瑞士卷”的破玩意,好不容易在我反复点“不感兴趣”后,推送得少一点了。今天一早,我看到有人发“第一个发瑞士卷的博主被扒出,情况炸裂”,我因为想知道这玩意到底谁发起的,所以看了一会儿这个视频,但说来说去还是那些车轱辘话,没有任何新信息,反而呢,抖音特么又以为我重燃兴趣了,然后继续反反复复给我推送“瑞士卷”!

美国选民接收候选人信息的大致过程,就是如此。川粉们最上头的议题,白左很可能不仅从未听说,而且不屑一顾。反之亦然。这让选民之间失去了共情能力。我不相信美国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靠为人民服务和温和主张来获得选票,但没办法,“信息茧房”之下,他们卷不过像营销号一样运营的网红政客。

所以,关键是平台最终把哪些内容推荐给受众。关键是体制最终让什么样的官员胜出。

500

全部专栏